1950年的一天,有位衣衫褴褛的中年男人,忽然出现在上海市政府大门前,并要求见上海市长陈毅。
中年男人称自己过去和陈老总是好朋友,现在自己有急事找他帮忙。守门的安保人员听到后觉得这事蹊跷,便半信半疑地进去报告。
不一会儿,陈老总来到了大门口,见到这名男子,他顿时格外激动,并邀请他去办公室详谈。
在办公室内,中年男人对陈老总诉说自己的苦衷之后,陈老总当即保证说,他的事儿就是自己的事儿,倾家荡产也要帮助他。
这名中年男人究竟是谁?他和陈毅有着怎样的交情?
1这名中年男子名叫彭育英,是国民政府的一名地方县官,他和陈毅的缘分还要从长征说起。
1934年,蒋介石在五次“围剿”失利之后,他贼心不死,还为此制定了更为缜密的“铁桶计划”。并且派出150万大军,再加上空军的兵力,想一举铲除我党。
当时,因为左倾派的错误指挥,给我党造成了致命的影响,不仅让我军损失了几万人,而且还引来蒋介石新一轮的攻击。
为了让我党事业得以延续,党中央决定撤出中央苏区,进行举世瞩目的长征。为了保障红军大部队的顺利转移,有很多和毛伟人站在统一战线的同志们,他们自愿留下保卫苏区,并且在当地开展游击战,以掩护红军大部队得以顺利转移,其中就有陈毅。
陈老总只能带着部队在山谷中与蒋军游击,他们没有根据地,没有任何安全保障,而且还面临着粮食短缺的危机,但是这一切都让陈老总克服了。
彭育英作为大余县县官,也接到了上层命令,要求他务必要清除我党在当地的队伍。
但彭育英并没有有效执行,反而是冒着风险压力,放任陈老总部队的活动。每当他被上级催促的时候,便会自己带着人马出去做做样子。
为了糊弄和应付上级,他想出了各种应对措施,这一来倒是给我党在江西的事业带来了一丝转机。
在这种情况下,陈毅带领游击队在山中九死一生地生存了两年。
1936年,由于西安事变的爆发,蒋介石部队突然接到命令,要求部队撤离大余县的山区,蒋介石部队一走,陈老总等人才死里逃生,并开始休养生息,恢复元气。
1937年,日寇大举进犯我国之后,蒋介石迫于形势,同意了和我党合作。
也正是在这一年,彭育英得到命令,要求收编本省的红军游击队,以达到合作抗日的目的。
蒋介石这个办法,看似要与我党握手言和,但私底下却暗害我党人士。
彭育英接到命令,亲自到大余县下属的各个乡镇进行招纳和改编的工作。
彼时,陈老总部队所携带的电台损毁了,使得他们暂时无法得到外面的大环境变化和来自中央的指令。
有一天,有位士兵来报,说大余县正在招纳红军,以组建新的抗日军队。陈老总推测应该是日寇越来越猖狂,逼得蒋介石不得不答应与我军握手言和,以蒋介石的性格,他肯定不会就那么轻易合作,很可能心怀鬼胎。
不久后,有位小兵正好捡到了新华社的报纸,上面写着毛伟人号召大家联合起来抗日的话。得到这些情报后,陈老总反复琢磨,认为眼下真是到了联合抗日的地步,但他自己却并不想被蒋介石集团收编,不如自己带头成立一支抗日义勇军。
在陈老总的牵头下,江西赣南、赣粤一带的有识之士纷纷响应,不久之后整个江西各界也开始倾向我党。
彭育英有一天看到了陈老总牵头制作的抗日宣传标语,他对此表示赞成,眼下是国共合作的时期,自己也能光明正大和我党来往了,于是他便主动给陈老总写信,对联合抗日表示支持,而且还亲切地称陈老总为“伙伴”和“战友”。
陈老总读到信件之后,他发现彭育英如此深明大义,便答应要与他见面。
不久之后,两人成功会晤,陈老总当众感谢他过去在大余县给我党的便利,彭育英激动地表示,自己愿意给他们提供一切帮助,并且还要将大余县作为我党的活动阵地。陈老总非常感激地握着他的手,并且也开始称他为“伙伴”。
彭育英果然没有食言,他不仅将县政府办公室给陈老总用,而且还主动打开粮仓,来救济我军,甚至还拿出了600元交给陈老总。
陈老总和彭育英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整个大余县也呈现出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陈老总在与彭育英共事的过程当中,也很敬佩他的高尚品德,赞叹他不仅能说会道,而且总是为百姓干实事。
二人在不断地交往中,逐渐熟悉对方,这时候陈毅才知道,当初彭育英在无形中帮助过他,也知道了彭育英作为国民党官员,为何会帮助共产党。
2彭育英生于1893年,是江西省万安县人。他从小家底殷实,并且吃穿不愁,他的父母对他也寄予了无限厚望,还送他到学堂里读书,盼他将来能够出人头地。
彭育英也是一个懂事聪慧的孩子,他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而且经常被老师和同学称赞。
当时,晚清朝廷已经走向了末路,国外列强却一直欺压中国老百姓,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彭育英年少早熟,便立志长大之后,要为中国的崛起而奋斗终身。
靠着这份志气,他在成功之后便打算出国深造,他便选择东渡日本,进入早稻田大学去学习金融专业。彭育英就读的早稻田大学不仅在日本国内是首屈一指的高级学府,而且在科技领域也走在亚洲的前沿地带。
彭育英一边认真钻研学业,一边在学校里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学校里,他认识了一位名叫熊式辉的人,两人一见如故,便开始了交往,并且经常在一块讨论国家民族的未来。
熊式辉善于交际,他在日本结识了很多朋友,其中就有同盟会的成员。彭育英在他的引荐下,也和同盟会的一些成员们见了面。在同盟会成员的影响下,彭育英开始接触到孙中山的思想著作,尤其是他倡导的三民主义,令彭育英感觉找到了解救中国之道。
在早稻田大学毕业之后,彭育英便打算追随孙中山,在朋友熊式辉和同盟会成员的帮助下,他加入了孙中山的阵营,有海归身份的彭育英,他抱着满心的憧憬,回到了国内,准备在江西省政府部门找一份工作。
然而,现实却给他浇了一盆冷水。
原来在省城官场里水太深,彭育英虽然有留学日本的经历,但出身一般,在政治领域只是一个新人,这让他在求职时备受排挤。
彭育英辗转反侧,决定回到老家大余县去碰碰运气,可谓天无绝人之路,他在大余县成功当上了一名县长。
在老家大余县做官,不仅有家里的关系衬托着,也有当地的朋友帮助他,彭育英很快上岗,他觉得自己可以好好为人民造福了。
彼时,我党也在慢慢发展壮大。孙中山去世之后,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事件,开始大肆迫害我党人士,以毛伟人为代表的党内觉醒者们,意识到唯有“枪杆子里出政权”才能抵抗蒋介石的残害,于是毛伟人带头发展起井冈山根据地。
彭育英在官场一直以廉洁著称,虽然他经常接到上级要求,要“剿灭”我党人士,但他对于我党,他更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彭育英看来,无论是我党还是蒋介石阵营,大家都是华夏儿女,为何要彼此之间剑拔弩张呢?
在彭育英的政策下,大余县不仅对我党人士宽容,而且在无形当中给我党工作制造了诸多便利条件,也因为如此,才有了他和陈毅的这段光辉往事。
陈老总非常敬重彭育英这位朋友,而彭育英也发自真心地支持陈老总的工作,在陈老总一次长疮时,还派人去广州买西药来根治他的疾病,这让陈老总非常感动。
然而,好景不长,彭育英这般帮助我党,必定会引火烧身。
31937年底,我党组织召回陈老总,并让他跟随新四军北上。
陈老总将自己要离开大余县的消息告诉了彭育英,彭育英很是不舍,临行前嘱咐陈老总身体安康,并且期望抗日大业早日完成,他们之间也能再次见面。陈老总率领部队远去,曾经热闹的大余县也慢慢冷清下来。
然而,彭育英却因此以“通共”罪名被蒋介石清算。一些人还联合上书蒋介石,说他长期勾结我党人士,已经背叛了信仰,理当被抓起来问罪。
彭育英的老朋友熊式辉,彼时也正好是蒋介石集团的高层,他念及旧情,亲自出面保下了彭育英,使得他免于问罪,然而彭育英也被蒋介石直接撤职,仕途走到了尽头。
在熊式辉的帮助下,彭育英在黎川县银行找到了一份经理工作,一个月工资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温饱生活。
后来,蒋介石兵败山倒之后,担任银行经理的彭育英又被一些军官逼迫,要拿走银行里所存的现金珠宝,无奈的彭育英只好亲自押运一批数量庞大的财物,却不想在半路上被土匪抢劫。
手无寸铁的彭育英不敢与土匪斗争,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财物被抢走,他意识到那些军官不会放过自己,便打算逃命。
他来到秘书家里躲避,但寄人篱下,注定不是长期办法,他便思考接下来自己的去向。秘书得知他的想法之后,便给他提意见,不妨找陈老总。
彼时,陈老总已经当选为上海市的市长,正好他们有交情,陈老总不会见死不救的。
彭育英一开始非常纠结,一直拿不定主意。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他还是启程去上海。
1950年1月,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跋山涉水才来到上海,此时他身上穿的衣服已经破破烂烂,活像一个乞丐。
他来到上海,看到上海在我党治理下井井有条,打从心底佩服我党。他一路打听,便来到了上海市政府所在地。
彭育英一路逃难,已经顾不上自己的形象,安保人员上下打量他一番后,觉得他是来讨饭的。经过言语上的磨合,守卫人员答应帮他传话,不一会儿,陈毅来到了大门口,看到彭育英之后,他特别激动,并且主动握起他的手。
彭育英满含泪水地跟着陈老总来到办公室里,并且对他说出自己的遭遇,陈老总感叹两人一别十年,对彭育英的遭遇表示理解。
他当即向彭育英保证,他的事儿就是自己的事儿,并且倾家荡产也要帮助他。
然而,陈老总并没有多少钱,他思来想去,眼前的彭育英毕竟帮助过自己,也是我军的恩人,自己说什么都要报答。
正好当时上海金融经济领域需要人才,而彭育英不仅是金融专业出身的,而且还在银行工作十来年,不如向上沟通,帮他安排这份工作,一来可以帮助他解决生计,二来可以为上海引进人才,三来也报了他的恩情。
彭育英就在陈老总安排下,出任上海市人民银行的科室副主任,他对陈老总感激不尽。不久后,陈老总又帮他将他在江西省的家眷接到上海,彭育英便开始在上海扎根。他后来在岗位上作出成绩,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彭育英曾在自己有权势的时候,识时务为俊杰,不仅保护我党,也为陈老总事业出力,也正是有了这份恩情,陈老总也帮助他摆脱困境。
他们的故事也证明着,无论彼此是何种立场,只要一心为人民办事,都能成为朋友。
参考资料世纪桥--陈毅与国民党县长彭育英
党史天地--两度与陈毅元帅握手的国民党县长
党史文苑--陈毅出山谈判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