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减少2300万!过儿童节的人,越来越少了

西部城市 2024-05-31 19:59:42

文丨西部君

又是一年“六一”儿童节。

岁月轮转,可能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这个节日有什么变化,也不会意识到儿童群体数量背后的象征意义。

但实际上,“儿童节”,正在经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变——有“资格”过儿童节的人,正在加速缩减。

准确说,从“七普”(2020年11月1日零时)到2023年底,全国少儿(0-14岁)数量,减少了足足2300万。

背后真相,并不简单。

01

人口数据,这几年其实被关注和讨论得很多。

主要有以下几个指标:

一,全国总人口,自2022年开始,进入负增长阶段。

2022年,减少85万——61年来首次负增长。

2023年,减少208万。

二,出生人口,自2016年开始,连续8年减少。

2023年,全国总出生人口902万,仅为2016年1785万的一半左右。

也就是说,8年时间,出生人口腰斩。

三,老龄化继续加深。

截至2023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平均不到5个人里,就有一位老人。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167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4%,相比2022年再次上升了0.5个百分点。

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15%,意味着正式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但却较少拿来讨论的数据是,老龄人口(60岁及以上)对少儿人口(0-14)的超出规模越来越大。

截至2023年底,全国0-14岁(含不满15周岁)人口为23063万人,比60岁及以上人口少了6600万。

“七普”时,这两个数据分别为25338万人和26402万人,也即老龄人口仅比少儿人口高出1100万。短短三年时间,差额扩大了5500万。

而少儿人口,则从“七普”时的25338万人,降低至2023年末的23063万人,减少了2300万。

02

当然,这种减量,在其他一些指标上,也可以得到直观印证。

比如,2023年,全国在园幼儿人数为4093.0万人,相比2022年减少了534.55万人,下降幅度超过11.5%。

从历史数据看,全国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在2020年时达到顶峰——4818万。

随后开启三连降,并呈加速状:

2021年比2020年减少13.06万人;

2022年比2021年减少177.66万人;

2023年比2022年减少534.55万人。

三年时间,在园幼儿数量减少了725万,差不多缩水6分之一。

所以,随之而来的是另外几组惊心动魄的数据:

2022年,全国幼儿园28.92万所,比上年减少5610所;

2023年,全国幼儿园数量 27.44万所,比上一年减少了1.48万所。

小学数量,也同样在缩减:

2022年,全国共有普通小学14.91万所,比上年减少5162所。

这些变化,都属于少儿总人口缩水的连锁反应。

03

不过,少儿数量的变化,在不同的地方表现出非常大的差异。

从省份来看,在2013年到2022年的这段时间里,在校小学生人数减少的省份,只有五个:

江西、云南、辽宁、吉林、黑龙江。

其中,黑龙江缩水超过四分之一。

这其实和这些省份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基本吻合。

在“六普”到“七普”的这十年里(2010-2020),辽宁、吉林、黑龙江,都出现了人口负增长。其中,黑龙江降幅最高,达16.87%。

江西、云南虽然实现了正增长,但增速非常靠后,仅分别为1.39%、2.70%,远低于全国大盘水平(5.38%)。

增幅较大的省市,如在30%以上的,有广东、江苏、福建、新疆、陕西、北京、天津。

从城市来看,以32个主要城市近五年(2017-2022)的数据为例,长沙、西安、武汉在校小学生人数增幅居前三,南京、贵阳、厦门增幅也在30%以上。

负增长的则仅有两个城市——重庆、哈尔滨。

此外,温州的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3%),南昌与全国持平。

从总量看,在校小学生人数在100万的城市有6个:

重庆、广州、成都、深圳、郑州、北京。

其中,重庆是唯一一个超过200万的城市,达到203.19万。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之前两个在校生人数减少的城市之一,重庆在2023年的小学生人数较2022年增加了2.5万,达到205.87万。

这可能让人意外,毕竟2023年重庆常住人口减少21.91万人。

但,重庆主城区的人口在继续膨胀,这可能是小学生人数实现逆势增长的一个主要原因。

观察这些主要城市在校学生人数的变化,有一个特点非常突出:省会城市普遍表现亮眼。

增幅前十的城市中,有9个是省会城市,仅厦门是例外。

这与近几年省会城市普遍在“抢人大战”中收获颇丰,以及强省会战略的推行,形成了呼应。

在校小学生人数在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化局面,在幼儿园数量的变化上也有体现。

据澎湃统计的150个城市的幼儿园数据发现,有80%的城市在2023年出现了幼儿园减少的情况,而能够继续保持逆势增长的,主要是一线、新一线或省会城市。

之前西部君就说过,在校幼儿和小学生数量及其变化,是判断城市活力和人口发展趋势的一个代表性指标。

选择城市,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参考标准。

04

幼儿、小学生数量持续减少,到底意味着什么?

其实,一些过去难以想象的变化早就开启:

幼儿园关停加速,一些转型为养老服务机构;

多地医院开始关闭产科;

教师职业不再那么稳固了;

婴幼儿相关的行业进入洗牌期;

学区房失势……

这一趋势可以逆转吗?

从全世界范围看,目前都还没有成功的先例。

就在最近,有媒体报道,作为三孩政策实施后第一个拿真金白银鼓励生育的地区,攀枝花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却转为负增长。

除此之外,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疑问:

人口减少,是否就能够不那么“卷”了?

曾经,我们这个社会对于人口的“恐惧”,在具体的人口政策、城市人口管理政策中,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现在,随着人口形势的根本性扭转,不少人认为,这是好事,至少可以不那么“卷”了。

但真相可能并没那么简单。

有个细节或许有一定代表性:

上述统计的150个城市的幼儿园数据中,幼儿园缩减幅度最高的十个城市里,有9个都是幼儿园数量减少速度,显著高于幼儿园里小朋友减少速度。

个中意味,值得细品。

此外,且不说有日本、韩国这样的先例,近几年,大家对“卷”的感受日益增加,恰好伴随的正是人口下滑的过程。

可以说,人口减少与“卷”的程度,并没有必然联系,背后其实取决的是一系列的不确定性因素:

产业升级进程、科技创新力度、社会保障网络的完善程度、教育体系的优化速度……

可以说,有“资格”过儿童节的群体逐步萎缩,是一场全方位波及的“大变局”,加速推进的一个注脚。

1 阅读:328

西部城市

简介:探寻西部经济、文化、历史脉络,在西部读懂中国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