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制没了!两院修改章程,明确加入外国籍视为放弃院士称号

绍辉说过去 2024-07-17 10:16:37
前言

院士终身制没了!

要说这世界上科研学术界的最高荣誉,当属荣获院士的称号了,相当于最顶级的人物才能获得这个荣誉,这可是天天烧高香都得不来的荣誉啊。

近日的两院大会已经将院士的制度修改了,如果中国的院士加入到了外国国籍,那就被视作为是自愿放弃了院士这个荣誉称号,成为院士可不容易,难道真的会舍得放弃吗?

院士的选举标准

在我国,一般都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是我国设立的科研学术界的最高学术称号。只有在科学学术领域内创造过高成就的人士才会被选为院士。

我泱泱大国14亿人口,这其中创造有高成就的科研人员肯定也不少,总不会全部都被选为院士吧,这怎么可能!国家当然会设定有一些相关的评选规定。

先说一下国内科研人员的选举标准,每两年举行一次选举,其中每次有不超过60名的设定名额,而选举的推荐有两种,由院士直接推荐和国内各个知名权威的组织机构推荐。

再说一下在我国,关于外籍科研人员的选举标准,也就是外籍院士的选举标准,同样是每两年举行一次,可判定标准不一样,只有中国国籍的院士才可以投票推荐。

难度大

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一提到院士,我们都觉得他很厉害的样子,用老人们的话说就是很有成色,家里祖坟都冒青烟了。这么厉害的称号当然也是来之不易,前面也简单的介绍了一下院士的评定标准,可那太官方片面化了。

简单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在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531位有效候选人中仅仅只有75位院士成功当选。

这个数据说明院士的评选过程都是非常严格的,也代表着我们国家非常尊重科学研究人员的劳动成果,这样最终评选出来的院士才经得起日后更为严格的检验。

但是也不能说明其他落选的科研人员不优秀,在他们之间有着来自各界各个领域的优秀人士,他们之中不乏有已经参加过一届、两届甚至是三届的人,都想着可能下次再参加的时候就被选上了呢!

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中默默耕耘,相信总有一天会发出属于自己独特的光芒。

荣誉下的优待

可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学术界的科研人士热衷于院士这个荣誉称号呢?

这之中肯定会有部分人看中的不只是象征着学术最高荣誉、社会顶级地位这些称号,毕竟院士可不仅只有荣誉这么简单,还能享受国家其他各种优待政策。

除了每个月国家发放的固定津贴费,还能享受到高级职称待遇、国家特殊津贴、研究经费、科研条件和医疗保健等优待资格。

那么有些科研人员在评上院士后,就开始进行移民加入外国籍,这就有可能成为让网友抨击他的导火索,认为他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还说就应该撤销他的这个院士称号!

院士终身制没了

这下可是真的如愿了,在今年的两院大会上明确了院士的增选机制和推出机制,还非常肯定的标出国籍法的相关规定,院士在加入外国国籍时,就会被认为自动放弃院士的称号。

这个消息一公布,全国上下都沸腾起来,尤其是在科研学术界的圈子内讨论的热火朝天,不少网友纷纷表示,国家出台设立的这个规定是一个明确的抉择,非常好的一个决定。因为这不仅可以阻止我国院士人员的流失,还能以此看出个别院士的“小心思”。

还有不少网友说院士终身制的取消,可以规避一些顶着荣誉称号不进行实验的研究,却开始追逐名利,享受着称号带给他的一些捷径和来历不明的成果。这话说的也没错,确实有损我国院士的声誉和形象。

而且现在是网络平面化时代,只要网上有一点的风吹草动,网友们都能搜查到。

网上时不时地还会有一些高学历人士研究数据造假、盗取他人研究成果的新闻被媒体报道出来,这关乎着我们国家的科研精神和科研形象,希望国家教育部门对于学术界各方面的调查再深入一些。

提到研究成果,就不得不提一下屠呦呦女士,她研究发现了青蒿素,一辈子都在追随着科研的脚步,没有停止过也没有退缩过,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药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还是我国第一个获得者,但其实你知道吗?

屠呦呦女士虽然获得了巨大的荣誉,收获了影响医学界的研究成果,可她并不是院士,而且在我国将近两千多名的院士中,没有一个是获得过诺贝尔奖的。这个消息更是令人不可思议。

不过,也许这可能是时机未到,科研成果不太成熟,相信日后肯定会有院士能够获得国际上的大奖,享誉全球的名誉称号。

院士老龄化

现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院士当然也不例外,上海交通大学一研究院的教授李侠之前在网络平台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科学精英老龄化太严重!》的博文,引起众多网友热议,其中不乏包含有各界学者和科研人员。

李侠认为不管你是什么人,从事任何职业,只要过了70岁,你的创造力就已经没有了。

你想象一下,当看到一群头发花白,肩背佝偻的老人们站在讲台上讲课,进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我们嘴上虽夸着他们多么敬业,可心里其实泛起心酸,如果有更年轻的院士可以代替他们讲课做实验就好了。

老龄化的问题不是一时就能解决的,当前还是有不少伟大辛苦的院士科研人员在一线奋斗的,还是希望辛勤研究的科研人员们都能在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进行学术创造,

结语

院士,这个词听着虽然离我们普通人非常遥远,可其实他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天吃的大米,是从水稻中打磨出来的,我们认识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院士。

疫情之间日夜不休研究病毒的“国士无双”钟南山是院士。

设计出歼-20战斗机的“歼20之父”杨伟也是院士。

他们用自己毕生所学的知识创造了科学研究史上的奇迹,为我们创造了更舒适安定的实践生活,即使从未见过他们的真人样貌,但是他们的事迹我们会一直铭记于心,流传千古。

信息来源:院士终身制没了?两院进一步明确院士退出机制 来源:金融界 2024-07-13 16:24

信息来源:当选院士有多难?来源:四川观察 2021-11-18 15:40

信息来源:成为院士有多难?看完这段视频我惊了…… 来源:新华社 2021-05-30 10:46

0 阅读:0

绍辉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