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界有两个张学敏,一个是张君秋先生的长女叫张学敏,另一个是张君秋先生之徒,天津京剧院的张派传人张学敏。
张君秋先生的女儿张学敏,自幼深得父亲张君秋言传身教,1953年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1960年毕业,在北京实验京剧团任主要演员。1965年被借调河南省京剧团协助拍摄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戏曲艺术片《传枪记》,1972年奉调北京京剧团沙家浜剧组工作,1976年与马长礼先生合作拍摄电影艺术片《珠帘寨》,1982年与梅葆玥合作排演老舍改编新剧《王宝钏》。
1984年张学敏服从领导安排,边演出边在戏校代课教学,其实对于张老师很多人不了解,这很大程度是因为当时北京京剧院名角太多。学敏老师的艺术鼎盛期,恰恰是北京京剧院的辉煌时代:赵燕侠、吴素秋、赵荣琛、王吟秋、罗慧兰、荀令莱,李玉芙、孙毓敏、杨淑蕊、闫桂祥、王玉珍、宋丹菊 …… 看看这些贯耳大名,就知道哪个年代在北院成“角”的难度,和立足的困难。
张学敏与女儿王润菁
提起张派艺术很多人会想到薛亚萍、吴吟秋、杨淑蕊、张萍、董翠娜、赵秀君、王蓉蓉等等张派二代名家,然而很多人忽视了一位那就是张学敏老师。
天津的张学敏老师其声线和中年时期的扮相均与张君秋大师酷肖,她的发声具有与其师一样的“钢管音”。张学敏老师的在嗓音韵味上都要强于当今京剧界的一些张派传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张学敏老师的唱腔有着男旦的韵味,所以张学敏老师的唱法更加接近。据说有一次,张先生听收音机,他回头对跟前的人说:“这是我什么时候唱的,我怎么没有印象了,”夫人谢虹雯说:“那是张学敏唱的”,张先生一愣神:“啊?是啊,真不赖,很像很像。”
的确,能够让本尊都分辨不出来,可想而知学得多像。
张学敏老师《望江亭》
张学敏老师的张派行腔太优美了,听起来真叫人如痴如醉,称她小张君秋一点也不过分,我认为除了张派创始人艺术大师张君秋先生,在所有的张派弟子中谁也唱不过张学敏老师,她在张派弟子中是最棒的。
张学敏,自1947年出生于天津,天津京剧院一团主演,国家一级演员。
张学敏自幼喜爱张派艺术,1960年考入天津戏校. 一九六二年,十五岁的张学敏就以一个小学员的苗子进入天津市京剧团。一九六四年开始演唱革命现代戏,曾演出剧目《芦花淀》、《海港》、《沙家浜》任主要角色。一九七六年在高盛麟先生主演的电影《古城会》中应邀饰演甘夫人。一九七八年以张派名剧《望江亭》获得汇报演出“优秀表演奖”。一九七九年张学敏有幸拜张君秋先生为师。
张学敏《四郎探母》剧照
张派名剧《刘兰芝》第一句唱,“那焦郎他本是庐江小吏”为什么张学敏一唱就三个好儿?细听起来,首先是吐字发音,每一字都被拆开又无拆开痕迹,“焦”、“他”、“江”等字清楚到前后排都听得出,有的已经成名的演员现在咬字不清楚,或者不管尖团,一律上口,已经成为笑柄。张学敏老师是点着唱,靠的是气息,听来很有起伏,一波三折,以气托声,显得感情真挚。她的气息拿捏得稳,连声调的起伏都可以控制。而一些当红京剧明星确有许多不能控制气息的,声音一味地高,声嘶力竭,青筋直蹦,居然还有外行叫好。
这一段平平常常的唱段,因为甜,脆,水而亮,打远儿;因为甜,媚,圆而有韵,挂味儿;更因为柔肠百转而人物之焦虑,惆怅,担心等心情全表现出来了,这就是响堂,挂味儿,唱人物。她用的是心力,用的是内力,这,才是功夫!
遗憾的是,她没成了大气候,十分可惜。但是,她比那些大名气的张派演员,唱的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