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后,武则天被迫还政于李氏,唐朝又重新成为李家的天下。可是唐朝的政局并未因武则天的下台而回复到平稳,反而因唐中宗李显即位而变得更加动荡。李显即位后,唐朝的朝政大权被韦后和武三思把持,掀起了新一轮的政治斗争。在这些斗争中,很多武则天时代貌似支持李唐皇族的大臣被排斥打压,就连拥立李显即位的张柬之等人都遭遇不测。朝中重臣多次劝说李显,让他阻止韦后和武三思把持朝政的行为,却没有被采纳。最终韦后和武三思的行为激起了太子李重俊叛乱,李显也被安乐公主毒杀身亡。
神龙政变后,唐中宗李显在张柬之等人的拥立下称帝,朝政回到了李唐皇室的掌控之中。李显将朝中的大权交给韦后掌控,以上官婉儿掌握宫中诏令,朝廷的生杀大权掌握在这两个女人手中。在上官婉儿的牵线搭桥下,韦后和武三思结成一党,把持了朝中大权,开始了新一轮的政治斗争。他们排除异己,迫害忠于李唐皇室的大臣,使得朝廷动荡,政治风暴此起彼伏。韦后和武三思权势最大之时,据说敢进行半公开的私通,他们与上官婉儿组成一党,彻底将李显架空为傀儡皇帝,明目张胆的进行篡位操作。
朝中大臣对韦后等人的野心早有防范,多次提醒李显小心皇权旁落。可李显不但不听从建议,反而纵容韦后和武三思迫害朝中大臣,打压和迫害反对者,就连用提他称帝的张柬之等人都不放过。李显对韦后等人的纵容可以用荒唐和夸张来形容,完全失去了一个皇帝对皇权该有的态度。他对于韦后、武三思、上官婉儿三人私通的行为视而不见,丝毫没有皇帝的尊严,丢尽了李唐皇室的脸面。而他的这些态度也让后人感到疑惑不解,这是一个正常男人该有的态度么?难道他真的不介意,头上有两顶武三思送的绿帽子?
从李显的人生来看,他最初并不是那种逆来顺受的性格,反而是非常激烈冲动的类型。在唐高宗时期,他就曾与哥哥李贤斗鸡而引发冲突,让李治大为震怒。虽然李治认为这次冲突是王勃写《斗鸡赋》挑拨离间,最终也只处罚了王勃,但可以表现出李显的极强的好胜心。李治去世后,李显第一次登基称帝,强势的提拔任用韦后的父亲韦玄贞,让宰相裴炎非常不满,也间接引发了武则天废除儿子皇位决定。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李显不但不是软蛋,而且是非常强势的君王,有着自己的执政抱负。
可在神龙政变后第二次登基,李显却像换了个人似的,变得昏庸无能,几乎就是个傀儡皇帝。就张柬之都觉得自己看错人了,他根本没想到李显会变成这样。他在神龙政变时没有追究武三思等人的罪名,就是为了让李显上位后可以立威。谁知李显上位后却纵容韦后和武三思勾结,让武氏家族的势力死灰复燃。
有人认为李显的这种变化是武则天造成的,是因为遭受了武则天长期的迫害,才改变了他的性格,所以在韦后和武三思面前变得懦弱无比。实际上这种说法是非常片面的,并不能完全解释李显的行为。李显当时除了纵容韦后等人外,在其他方面却不是想象中的昏庸无能。
比如太子李重俊起兵造反时,长安城中一片混乱,武三思的大宅被攻陷,武三思父子也被李重俊的部下杀死。面对这种情况,韦后和安乐公主只能躲到宫中,而李显却敢在皇宫的围墙上向围攻的军队劝降。正是因为李显出面,才使得禁军临阵倒戈,于是李重俊心腹李多祚等人被杀,叛乱随之而平定。从这个表现来看,李显就不是软弱无能的懦夫,仍旧有着李唐皇族一贯勇于临阵的血性。如果李显真的懦弱无能,他还敢于直接面对叛军的刀锋么?因此说李显被武则天迫害多年,丧失了曾经的血性,这完全是自以为是的。
李显在韦后和武三思面前表现的昏聩无能,和在李重俊叛军面前表现的强势,这完全是两种极端矛盾的态度。也有人认为这是他深爱韦后所致,因为他们夫妻二人在武则天的迫害下同生共死,所以才使得他有着异于常人的行为。这种说法看似有些道理,却没有理性的逻辑支持。就算李显再深爱韦后,他顶着张柬之等人的压力将韦后扶上后位,还大量启用韦氏家族的旧人,甚至给了韦后同朝听政的权力,这已经是仁至义尽了。难道他的深爱还要包容韦后给他戴绿帽子,对韦后和武三思私通的行为视而不见?
但凡是个正常男人,对于绿帽子这种事情都是非常忌讳的。李显作为皇帝,尊严上更不是普通人可比,又怎么可能心甘情愿受此大辱呢?从正常逻辑来讲,如果没有深层次的原因,李显是无法接受这种状况的。要寻找这个原因,只能从当时的历史环境来寻找答案。
从当时的历史文献来分析,李显对韦后和武三思的行为保持沉默和纵容,很可能是有着忍辱负重的选择。这与他被武则天软禁在房州时,通过忍辱负重的方式保存性命有着很大的相似处。只是此时的忍辱负重不是为了保命,而是为了夺回对朝廷的控制权。
实际上李显虽然身为皇帝,但在当时的权力并不大,对皇权的掌控也非常艰难。武则天去世后,朝廷大权一分为三。一部分是李唐皇室掌控,其中的代表便是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和临淄王李隆基。他们几乎掌控了朝中倾向于李唐皇室的所有权贵和大臣,也又部分张易之兄弟的势力在神龙政变后投靠。另一部分是武氏的势力,以武三思父子为首,但在神龙政变后受到打压,势力极度萎缩中。最后的一部分才归于李显,有以张柬之等神龙五王未为首的朝中大臣,也包含李显登基后提拔的韦后族人和太子李重俊的势力。
由于李显与武氏是姻亲关系,所以在李唐皇族中得到的支持不多。虽然相王李旦对李显表示了很大的支持,甚至在神龙政变时亲自带兵弹压禁军,但仍旧无法得到李显的信任。这一方面是因为李旦当过皇帝,在武则天立太子时,李唐皇族推荐的候选人便是李旦。另一方面是李旦长期待在武则天身边,在长安的文武大臣中亲信不少,南北衙禁军长期被李旦统领。武则天时期多次的对外战争,都是李旦挂帅遥控指挥,可见其在军队中的影响力。所以李旦拥有的势力太大,又有太平公主支持,对李显形成了很大的威胁。
在武则天去世后,武氏失去了往日的支撑,武三思也成了过街老鼠。武氏的势力形成分裂,其中一部分投靠李唐皇室,成为太平公主的私人势力,而武三思只掌控与武氏家族关联较深的一部分。这部分势力在多方的打压下,尤其是在朝廷以张柬之为首的大臣的逼迫下,呈现出消亡的势头。
当时刚刚登基的李显正是用人之际,他长期被软禁在外地,在长安没有心腹,所以在上官婉儿的推荐下重新启用了武三思。而武三思要维持武氏的势力,就只能重新找个大腿抱着,否者早晚被朝廷大臣们弄死。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在政治上成为盟友。李显让安乐公主嫁给武三思的儿子,就是这个联盟的标志。
张柬之等人虽然扶持李显登基称帝,但他们的目标是重现唐高宗李治时门阀和寒门平衡执政的格局,而不是为了李显个人争夺皇权。实际上李显刚上位时,在朝政大权上与张柬之等人冲突非常多,尤其是在立韦后和提拔韦氏的问题上。所以李显根本不会把张柬之等人当作心腹,甚至想要从他们手中夺回朝政大权。在这种情况下,李显纵容韦后、上官婉儿和武三思勾结也就顺理成章了。如此一来,李显通过韦后和武三思的势力驱逐了掌控朝权的张柬之等人,自己也不用继续被武则天留下的旧势力掣肘。
如果按照李显的安排的趋势发展,在掌控朝政后下一步要对付的就是李旦和太平公主。这些李氏皇族的人掌控了太大的权力,足以掀翻李显的皇位,所以是必须要铲除的。可惜的是,韦后、武三思和李重俊因为太子位产生争夺,从内部将这个策划推翻了。韦后和武三思要扶持安乐公主当皇太女,目的是让韦后重现武则天的辉煌。而太子李重俊不可能眼睁睁的见皇位旁落,自然要发起反击。双方这以内斗,彻底让局面失去控制,也让李显的势力极具萎缩。虽然李重俊的叛乱以失败而告终,但李显也失去了全面控制朝政的机会。
可以说李显眼睁睁的看着韦后和武三思胡来,完全是自己野心作祟搞出来的事情。他在外地被幽禁多年,对谁都不信任,所以对皇权非常渴望。他希望利用韦后和武三思等人夺取皇权,所以有了类似于忍辱负重的操作。也许在他心里,弟弟李旦和张柬之都威胁着他的生命,是必须要铲除的对象。而只有皇权,才是他最渴望,和必须得到的。为此他不惜牺牲一切,辜负拥立他上位的张柬之和李旦,丧失所有的尊严,成为天下的笑柄。可是这种对权力的追逐只会误入歧途,最终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