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家长:早一天正视孩子的身高问题,给他们的未来多一份可能性

南蕾评育儿 2024-06-20 10:25:41

如今,我们在商场里时常见到吃儿童餐的小朋友比家长还高;在学校里,越来越多穿着校服的学生比老师高一头……这些场景都不再新鲜。2020年《柳叶刀》的一篇研究显示,近30年来,中国人的身高越来越高,19岁中国男性的平均身高为175.7厘米,中国女性的平均身高为163.5厘米,为全世界身高增幅最高的国家。

(图/BBC)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民营养日益完善,新一代父母的视野更加开阔,所以“中国人明显长高”这个结果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而关于身高,“万物皆可卷”的中国人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甚至从一出生,身高就作为被比较的指标之一。

想“再高一点”

身高的普遍增长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的身高焦虑在减少。在一个全民长高的氛围里,绝对的身高变得更重要了。“有个好个子”也成为许多家长衡量自己育儿成败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同时,孩子们对于身高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据张新岗主任说,平时自己接诊的患者除有矮小烦恼外,也有许多这样的情况——

“张主任,我家姑娘今年14岁,学习上不太灵,但表达还挺好的,她想到时候上了高中学个播音主持之类的专业,将来参加艺考,文化课能稍微轻松一些。但她这个身高我们有点担心,她现在155cm,早就来生理期了,今年就觉得没怎么长。万一到时候连160cm都没有,参加面试肯定受影响,我看人家好多学校招生,这个专业女生身高都不能低于165cm呢。所以想来让您帮忙看看,有没有可能再往上拔一点。”

“儿子从小就想当空军,但他身高就是个问题。咱们都知道空军体检那得多严格,差1cm都不行。但要是因为身高,孩子连个报名的机会都没有,那可是一生的遗憾呀!我们做家长的很多事情也能力有限,帮不了孩子,但至少在身高问题上我们还想再努力一下。我们带孩子查过骨龄,还是有生长空间的,就希望张主任看怎么制定个方案干预一下,尽量能多长几公分。”

上述烦恼还是在孩子们未成年时出现的,当他们长大后,身高仍会时刻影响着一些选择和生活。

2024年,河南王婆的说媒变得火热。婚恋市场里总调侃“高”就是第一要义。多高算高呢?170、180还是185?标准可能因人而异,但想长高的心却是一样的。就像在各地相亲角,永远不存在身高174和179的男性,却常有175和180的卡线身高;在各大相亲网站,对女性的身高期待不会低于160。当然,这些要求也并非无理取闹,往远里说,没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身高上就首先矮了别人一截,更不会希望孩子“矮人一截”的原因在于遗传。

那么如果身高不够理想,但又已经失去长高的机会,人们会怎么做呢?无论是不乏销量的增高鞋垫,还是穿搭博主时常更新的显高穿搭,又或是显腿长的拍摄滤镜和拍照角度教学,每一个在身高层面“斤斤计较”的人,可能都在身高成长期有过“错过”和难以打开的心结。这种自我加高的“再高一点”,是很大的人之常情。因此,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身高这条起跑线上,中国家长们可谓费尽心思、殚精竭虑,从运动、食补,到激素、偏方、手术,在时间、方法中展开了对长高的追逐。

长高这件事上,很多人都有错过的遗憾

在《新周刊》最近发起的一项投票中,近65%的父母认为,孩子4—6岁和7—12岁是身高成长的黄金期。还有许多父母认为,“长身体”的概念属于青春期,属于那些个在绿茵场上跑步、在篮球场上投篮的年纪,0—3岁反而被忽略了。

其实,研究早在2017年就指出过人体生长最快的两个时期,分别是婴幼儿期(0—3岁)和青春期(11—13岁)。0—3岁的阶段,是人一生中生长最快的时期,一定要注意喂养的问题。2023年,国家卫健委发布了《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明确了宝宝不同阶段的身高标准,可看出0—3岁正是身高翻倍的“黄金期”。

国家卫健委《7 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文件而这正是一个极可能被父母忽略的知识盲区:一位牙牙学语、四肢尚离不开襁褓和婴儿床的宝宝,其实已经进入了人生的第一个骨骼成长“黄金期”。可能,我们每个人或者每代人,在长高这件事儿上,都有错过的遗憾。

所以,对于孩子的生长发育,家长要做的就是基础的支持工作:吃好、睡好、多运动。在孩子发育的黄金时期,尽量定期做一下骨龄检测,如果发现孩子身高增长速度减慢或停滞,低于正常标准值,也方便及时干预,及时回到“身高正轨”。

0 阅读:28

南蕾评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