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
蒲公英的种子起飞了
昨夜刮的是南风,踪迹尚且可循
而青春不再回来
光秃秃的花托上,生长着露珠
好像一颗果实
晨光一照,中年也就过去了
再过一阵,蒲公英的花托,会接住雪花
就像青春一样,毛绒绒的
时令却已进入晚年
一位有信仰的人
铺首衔环,等一个懂的人来扣
我徘徊在这座庞大的陈列馆外
从宽宽的门缝和模糊的窗口,凝视了许久
老式门窗,斗大的风,无休止地呼啸
我隐约看到,也许隐约嗅到
那些陈年的物什,有霉味,也有
岁月的陈香
我也曾试图走进去
却迷津纵横,每一次都空手而返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陈列啊
目录散佚,线索混乱
干瘪的血管和经络,纠缠着,若续若断
一生的经历,重负在胸
喜悦、自豪、遗憾、隐痛和懊悔,杂然其间
而他的双眼,失去了澄明,已经
不再是心灵的窗口
火焰,在缺氧的心肺间熄灭
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筑路西北,入党……
许多有温度的节点,青花瓷残片般
散落在不同角落
新的灰尘,遮住了荣耀的瓷光
病痛的呻吟,覆盖了岁月的回响
每日必看的新闻联播,无法补充肉体的脱水
三尺病榻,限制不住一名老党员
辽远的挚爱和忧愤
他总会不厌其烦地陈述:我是某年某月某日
由某人介绍入党
我受到组织警告处分一次
每到此时,眼中闪烁着泪光
一字一顿,如同遗嘱
月光掉下来(组诗)
老兵
硅酸盐,经过一千三百五十度的焙烧
得到绸缎一样柔滑的粉末
遇水,还原成石头
朝鲜的山洞,石粉,有着绸缎的柔性
在援朝工兵的肺泡里,等待
命运中高温的煅烧
终有一天,石粉,露出岩石的狰狞
肺叶,纪念碑一样坚挺
一张白纸
一张白纸
是丰满的少妇
风韵在树木、芦苇和稻草中种植
以洁白的容貌,把前世的生命
重新唤回
面对如此之白,笔尖不忍触及
母性的崇高
在最为娉婷与成熟的时刻,等待
一位工匠,将一粒一粒乌金
点种在洁白的大地
小叔
小我一岁的小叔回来了
眉宇间粘着煤粉
他紧闭眼睛,不看村子和亲人
躺进棺材时,执意
把带伤的半边脸侧了过去
他的口袋里掉出一块煤
这是我们见过的
最黑的物质
空位
老人的小儿子二十多年前就去世了
家里始终给他留着位置
不是留着房间、床铺、餐位
也不是留着碗筷
而是留着排行
当初的大儿子如今是老人唯一的儿子
可是,老人坚持喊他老大
妹妹坚持叫他大哥
外甥必须叫他大舅
仿佛只有这样,那个走了的小儿子
随时可能回来
农历
我们只过农历生日
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
还有我,没有例外
就连死,也必须死在农历
我们固执地认为,生死大事
怎么可以不是农历呢
我觉得,只有过个农历生日
日子才踏实
就像种庄稼
农时,一定要默认为农历
惊蛰、芒种、白露……
不然,种子下土
不是发芽过早
就是过晚
月光掉下来
月光掉在水中
溅起水雾
我怀揣清月走在岸边
肉体漏出幽光
以前从未走过这样的夜路
不知道月光以这种方式倾泻而下
在水中,在心中
在牵挂的远方
遥想此刻,故乡的月光掉下来
小径蒿草摇动,屋顶碎瓦叮当
多白的月光,再难溅起
一屋子的喧哗
羊皮筏子
它们是生死伙伴
曾经挤在一起吃草
挤在一起熬夜
挤在一起过冬
长大后,挤在一起进城
血肉,在繁华中走散
城市低垂着生命的味道
在汹涌的黄河上,又一次
看到它们
还像以前那样,紧紧地
挨在一起
渡河
(发表于《诗刊》2016年9月下半月刊)
作者:马维驹,男,甘肃会宁人氏,居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写诗1000多首,部分作品发表于《诗刊》《诗歌月刊》《中国铁路文艺》《参花》《绿风》《星星》《诗选刊》等上百种刊物,入选多种选本。出版诗集《缝隙》《深雪》。
图片:读睡诗人拍摄
面朝大海,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读睡诗社创办于2015年11月16日,诗社以“为草根诗人发声”为使命,以弘扬“诗歌精神”为宗旨,即诗的真善美追求、诗的艺术创新、诗的精神愉悦,诗对生存生命的揭示。现已出版诗友合著诗集《读睡诗选之春暖花开》《读睡诗选之草长莺飞》。诗友们笔耕不辍,诗社砥砺前行,不断推陈出新,推荐优秀诗作,出品优质诗集,朗诵优秀作品,以多种形式推荐诗人作品,让更多人读优秀作品,体味诗歌文化,我们正在行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