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犹太人却突然要将浓缩铀卖给中国,有何目的?

文史风云 2024-10-04 21:05:07

1954年,中国面临美国核威胁,开始筹备自己的核武器。然而,研发过程中关键材料浓缩铀的缺乏,成为最大难题。就在这时,犹太人却突然出现,声称要将浓缩铀卖给中国......然而,事情真的会如此顺利吗?想要得到1公斤能用在核武器上的浓缩铀,得用掉大约200吨铀矿石,而且成功率也不是100%。在我国开始研制核武器时,只有美国、前苏联和英国拥有这一技术。他们自然不希望其他国家拥有核武器,威胁到他们的话语权。因此浓缩铀的提炼技术,被少数几个国家严格保密,以中国当时的科技水平和工业能力,根本无法独立完成提炼。这时候,犹太人的出现给了我国科学家们一丝曙光。就在其他人都在为这笔消息感到兴奋时,周总理却显得格外的谨慎。周总理深知,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没有无缘无故的 “好事”。尤其是在我国核武器研发的关键时期,犹太人的出现显得格外可疑。周总理果断下令,要求迅速查明这批浓缩铀的真伪。同时,他也对犹太人的真实意图,进行了试探。周总理告诉谈判的人,别急着表现出特别想要浓缩铀,要多问多聊,看看犹太人到底想干什么。跟犹太人谈的时候,周总理问了很多重要的问题,比如浓缩铀从哪儿来的,怎么交易之类的。犹太人虽然说是从美国黑市弄来的,不过说的不清不楚。这让周总理更怀疑了。为了确定浓缩铀是真是假,周总理让犹太人送样过来化验。最后,犹太人答应留下一小块浓缩铀。这个决定,给了我们科学家一个检查的机会。但是,我们又遇到了大麻烦——我们没专业仪器来验浓缩铀的真假。就在大家都心烦意乱的时候,杨承宗挺身而出了。杨承宗曾在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师从居里夫人的长女,学习放射化学前沿理论。在法国求学的四年里,杨承宗以最优级的论文,获得巴黎大学理学院科学博士学位,成为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青年放射化学家。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向杨承宗抛来橄榄枝,为他开出55万法郎另加补贴的高额年薪,希望他留下来继续研究工作。但杨承宗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份高薪工作,毅然决定回国。回国前夕,杨承宗按照钱三强的委托,用组织辗转捎来的3000美元,购买了大量与原子能相关的书籍、仪器、药品。经费用完后,他毫不犹豫地垫上了,自己在法国省吃俭用存下的全部积蓄。杨承宗的回国行装是整整13个大木箱,满载其中的全是国内紧缺的实验器材与资料。面对犹太人提供的所谓 “浓缩铀”,杨承宗临危受命,承担起检测任务。在当时国内缺乏专业检测仪器 “重同位素质谱计” 的艰难情况下,杨承宗仔细分析样品的特性,通过对放射化学蜕变过程的深入研究,逐步排除各种可能性。经过努力,化验结果出来了。果然,犹太人给的浓缩铀虽然也是铀,但浓度太低,根本没法用来造核武器。按照规定,做核武器要用的浓缩铀丰度要在90%以上,而他们给的只有天然铀的水平。看到这结果,我们政府直接拒绝了犹太人的交易请求。这件事让我们明白,要研发核武器,只能走自主研发的道路。所以,科研人员更有信念,全身心投入到困难重重的提炼原料和技术开发中去。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把发展以 “两弹一星” 为核心的科学技术,放在重中之重。可惜后来1960年底,苏联把所有帮我们建核电站的人都带回去了,中国的原子能事业瞬间跌入谷底。在这时,钱三强、邓稼先、钱学森等一批优秀的科学家,成为了中国核事业的中流砥柱。他们带领着科研团队,夜以继日地进行研究和实验。没有先进的设备,他们就自己动手制造;缺乏技术资料,他们就通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索来积累经验。杨承宗临危受命,奉调至二机部五所担任副所长,负责全所的科研工作。他带领五所建成铀冶炼生产实验厂,经过三年多的日夜苦战,生产出了足够数量的核纯二氧化铀和四氟化铀,还建立起了一整套金属铀的质量检验方法。在他们取得的几十项高精尖的科研成果中,有几项可把铀的生产流程大大缩减,纯化程度大大提高,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更重要的是赢得了宝贵的时间。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这其中凝聚着无数伟大的科学家所付出的心血,以及他们所作出的贡献。参考文献:杨承宗《放射线穿透的百岁人生》

0 阅读:31

文史风云

简介:历史会说话,历史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