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战役,当粟裕束手无策时,一位大爷点醒他成功击败张灵甫!

博古通今说历史 2024-03-13 23:41:02

1947年,大名鼎鼎的孟良崮战役爆发。面对国军整编74师这个劲敌,即使是“战神”粟裕大将,在开战初期也是处于被动状态的。

如何破解我军的危局,啃下国军74师这块硬骨头,成了最让粟裕焦心的棘手难题。就在这时,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农村老大爷,给粟裕送上了“神助攻”。

通过和老大爷的一次家常聊天,粟裕灵感迸发,想出了一套打赢孟良崮战役的妙计。最终国军整编74师被我军华野全歼,敌军将领张灵甫大败身亡。

粟裕

这位无名老大爷究竟说了什么关键的话?粟裕又从他的话中想到了什么计策呢?我军又是如何全歼国军74师这一强敌的呢?

无名老大爷

1947年,是解放战争期间,我军十分关键的一年。从全国战场的整体战局状态来看,解放军依然处于防守反击的阶段,需要一场关键性的胜利“破局”。

而粟裕指挥的华野,便肩负起了打开战争局面、扭转中原战场态势的重任。擒贼先擒王,粟裕一开始,便将目光锁定在了不可一世的国军整编74师上了。

可当时的华野面对国军74师,无论是兵力数量还是武器装备,都处在绝对劣势。想要攻下这一强敌,谈何容易。

粟裕为此日夜思索,每天都在和战友们进行商讨,计划最可行的作战方案。可司令部拟定出的计划,不但毛主席给否了,粟裕自己也觉得可行性实在太小。

就在粟裕一筹莫展之际,一个不知道姓甚名谁的农村老大爷,仅凭一句话,就点亮了这位被誉为“战神”的天才将领的军事灵感。

解放战争期间,华野物资供应紧张,战士们的军粮和物资补给,都是由敌后根据地的老百姓提供并运输的。陈毅元帅就曾经评价过,华野的胜利,是“独轮小车推出来的”。

这一天,一位来自农村的老大爷,正在给华野部队运送粮食和水。到了目的地之后,他恰好碰到了进行军中动员工作的粟裕。

看到根据地的乡亲们如此支援部队,粟裕感动万分,就跟这位老大爷拉起了家常。谁知聊着聊着,竟然无意之间解决了粟裕的难题。

这位老大爷是个渔民,正巧粟裕是湖南的侗族人,家中也从事过渔业,两人便就钓鱼问题谈了起来。期间,老大爷的一句话点醒了粟裕。

老大爷向粟裕抱怨鱼儿狡猾不咬钩,说了这么一句话:“现在普通的鱼饵骗不到河里的鱼,我就花大本钱给鱼饵涂上猪油,鱼饵够大够香鱼儿才会上钩。”

一语惊醒梦中人,老大爷聊的是钓鱼,粟裕想的却是国共两军的战局,对于我军而言,国军整编74师就是一条大肥鱼,粟裕则是钓鱼者。

敌强我弱,硬攻肯定不行,必须智取。因此粟裕构想的计划,是将国军整编74师引诱到孟良崮,然后进行合围全歼。

可问题的关键在于,张灵甫会被我军引诱吗?这也是华野将领们争议的焦点。现在粟裕通过老大爷的话想清楚了,要想“诱敌深入”计划成功,“鱼饵”必须够大够香。

对于敌军而言,最具诱惑力的军事成果,无外乎直捣我军军事指挥部了。因此粟裕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用华野司令部当“鱼饵”,引诱张灵甫“咬钩”。

可粟裕的想法一经提出,便受到了华野将领们的集体反对,理由自然是太过冒险。毕竟对面的国军整编74师,可不是等闲之辈。

孟良崮之围

国军整编74师是蒋介石心尖儿上的嫡系部队,国军五大主力部队之首。虽然名义上是师级的编制,但其实整编74师的兵力数量,相当于一个军。

作为老蒋的“御林军”,国军整编74师装备水平是国军内部最为优越的。清一色的先进美式兵器,让全师上下眼高于顶目中无人,视配着土枪土炮的我军为“乡巴佬”。

正是因为敌人实力太过强劲,华野将领们才会担心“诱敌深入”风险过大,一旦司令部有什么闪失,我军薄弱的兵力是无法正面击溃国军74师的。

可粟裕却坚持自己的计划,并给出了两点重要理由。其一,根据我军截获的敌方情报,张灵甫已经准备对华野下手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军不能够兵行险着克敌制胜,战场态势于我军而言,将会更加被动。只有出其不意一招儿锁定胜局,才能够永绝后患。

其二,张灵甫为人莽撞轻狂,贪功冒进,看到眼前有立大功的机会肯定憋不住。他在国军内部人缘极差,再加上国军“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德行,取得外援很困难。

一旦国军整编74师陷入我军的包围圈,张灵甫就是死路一条。离得近的国军部队和他不是一个派系,不会尽力营救,愿意“捞人”的友军又离得很远,解不了燃眉之急。

事后的战斗过程表明,粟裕每一步,都算准了国军的动向。这份对战场变化和人心的精准把控,不愧是“战神”手笔。

可华野在开战之前不能未卜先知,大家虽然认同了粟裕的观点,但还是不免犹豫。于是华野直接电报请示了毛主席,请他老人家作出定夺。

毛主席的回电充分肯定了粟裕大将的作战计划,作为首屈一指的军事指挥大师,他老人家十分认可粟裕的能力,也看到了这个“险计”的可操作性。

得到毛主席的认同和鼓励之后,粟裕再无后顾之忧,开始着手实施自己的计划。他故意放出了一部分“战俘”,让他们向敌人透露华野司令部的方位。

张灵甫听到手下的汇报之后,大喜过望,他迫不及待地想要立下大功,于是便下令全军开拔出击。过了一阵子,粟裕又放出了一批新的“战俘”,跟敌人讲“最新方位”。

得到消息的张灵甫不疑有他,就像一头莽撞的毛驴一样,追着华野司令部这个甜美的“胡萝卜”急速前进。孤军深入是兵家大忌,可立功心切的他已经顾不得了。

就这样,我军通过不断引诱,让国军整编74师孤军深入了一千多公里。与此同时,华野一支援军也正在秘密急行军,抵达预计地点,一张“包围网”正在朝着张灵甫铺开。

我军一边释放华野司令部的方位信息,一边不停撤退,张灵甫以为粟裕是畏惧了74师,孤军深入的速度更加快了。

1947年5月12日,张灵甫奉老蒋之命,准备在坦埠地区“全歼”我军。谁知真的开打了,情况完全出乎他预料。

张灵甫

华野各个部队从四面八方朝国军74师进攻,而整编74师因为长途跋涉的疲劳,外加上物资的短缺,战斗力已经锐减了。

眼看着华野的援军越来越多,张灵甫明白自己中计了,于是带兵匆忙逃到了孟良崮。粟裕立即派兵赶上,华野大军在山脚下集结,把山上的国军团团围困。

国军整编74师本来饮水补给就消耗殆尽了,配备的美式兵器又是最耗水的,因此急需淡水资源补给。可在孟良崮上,根本没有任何水源。

老蒋为了救自己的“御林军”,向孟良崮投掷了大量物资。结果这些老蒋的心意,十有八九被投放到了我军地盘。

粟裕趁他病要他命,特别调来了炮兵团的几门大炮,朝着孟良崮展开轮番轰炸,极大摧毁了国军整编74师的战斗意志。

国军满打满算坚持了三天,最终在5月16日投降了。整整五万人,短短三天时间里缴械投降,华野获得了全歼国军整编74师的超大军事成果。

胜负的背后

孟良崮一战,对国共双方都是意义非凡的。得知国军整编74师覆灭、心腹爱将张灵甫兵败身亡,老蒋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迷茫。

因为这场战败,老蒋罢免或降职了王耀武等诸多国军重将。国民党阵营士气颓败,剩余的四大主力部队从此之后没有了进攻的心气儿,遇到我军首先想到的便是自保为上。

反观我军,不但通过这场辉煌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全军士气,还一举打开了中原战场的全新局面。从此之后,解放军在战场上不光是防守反击,也可以主动进攻了。

孟良崮之战的胜利,固然是粟裕巧妙布局、精心谋划的结果,可跟人心向背也是分不开的。老百姓们支持解放军,也为我军提供了绝佳“助攻”。

身为华野将领的粟裕,平日里为人谦和有礼,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这才有了那次和无名老大爷的日常性聊天。

如果粟裕像许多国军将领一样喜欢摆官架子,必然要和那句关键提点失之交臂了。孟良崮一战,胜负的背后,是细节,更是人心。

参考资料:

1.吕迅:孟良崮战役国民党军失败原因再分析(《军事历史研究》2020年05期)

2.孙海强:孟良崮战役战例研究(《军事历史》2019年05期)

3.孟俭红、程丽丽:国共领导力与孟良崮战役的胜负(《军事史林》2020年03期)

4.刘学农:从孟良崮战役看领导干部必备的能力和素养(《党员干部之友》2019年07期)

5.王冠卿:孟良崮战役战术思想论析(《史学月刊》2006年10期)

0 阅读:10

博古通今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