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象征着从“露凝而白”的白露到“阴始凝”的霜降,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加大。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这一时段的气候特点,使霜降成为养生保健的关键时刻。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表明此时是进补的黄金期,调养得当,能够获得显著的健康效益。
霜降时节的饮食调养霜降节气的饮食应以平补为主,注重润肺滋阴、益气健脾。经典医书《黄帝内经·素问》有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霜降之时,阴阳交替,人体应顺应自然规律,做到平衡阴阳,方可保持健康。
霜降养生——三不吃1. 不吃辛辣性食物霜降时节属金,对应人体的肺。《黄帝内经》认为“辛味发散泄肺”,因此此时应减少辛辣食物的摄入,如姜、葱、蒜、辣椒等。而白萝卜则是这个时节的佳品,有谚语云:“霜降到了拔萝卜”。白萝卜生吃可行气、熟吃可补气,是润肺益脾的佳品。
2. 不吃寒凉性食物俗话说“秋瓜坏肚”,寒凉性食物如瓜类、水果等,在霜降期间容易引发寒气侵袭,影响人体的保暖功能。此时气温下降,身体需要更多热量来维持体温,过多食用寒凉食物会加重肠胃负担,造成不适。
3. 不吃过油的食物霜降时节天气干燥,过油的食物不易消化,可能引发内热加重。饮食应清淡为宜,避免因消化不良而加剧燥热之感。
霜降养生——三预防
1. 预防秋燥秋燥明显,易致津液耗伤,表现为口干、咽干、便秘、皮肤干燥等症状。《黄帝内经》云:“燥气通于肺,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此时应多食润肺生津的食物,如萝卜、栗子、秋梨、百合、蜂蜜等,帮助防止秋燥伤津。
2. 预防秋寒霜降是秋冬交替的重要节点,气温骤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逆秋气则少阳不收,冬为飨泄。”因此,霜降时应及时御寒,特别要注意脚部和胃部的保暖,避免寒邪入侵,导致疾病复发。
3. 预防秋郁随着霜降节气的到来,气候渐寒,草木凋零、秋风肃杀,易引发“悲秋”情绪。《黄帝内经》有言:“怒伤肝,喜伤心,悲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此时应调理情志,避免因情绪抑郁导致气机郁滞。
古代诗人李煜在《虞美人》中感叹:“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他因国破家亡、身陷囹圄,内心悲凉无比,秋日萧瑟的景象更是加重了他的内心痛楚。中医认为,秋属肺,而悲伤则易伤肺,悲秋情绪可通过针灸调理肺经以及药物调理来缓解。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机,配合养心安神的中药如百合、酸枣仁等,能够有效改善情绪,帮助度过秋季的忧思时节。
悲秋情绪与中医调理方案
秋天的肃杀气氛常引发悲伤的情绪,古代文人常借此表达内心的抑郁和愁绪。林黛玉在《红楼梦》中吟咏的“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正是对她心中深切哀愁的抒发。这首诗写于黛玉身处深秋,看到园中草木凋零,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命运多舛,寄人篱下,命如秋叶般脆弱,内心孤独且压抑。她以“秋夜长”表达了无尽的哀伤和对命运的无奈。黛玉之悲不仅是情感上的痛楚,也是她命运坎坷、孤苦无依的折射。
再看李清照的《声声慢》。这首词作于她晚年,南渡漂泊、国破家亡,伴随着丈夫去世的巨大打击,李清照内心的孤寂与凄凉无以言表。词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刻画了一个寂寥秋日的黄昏,秋雨打在梧桐树上,滴落的雨声仿佛敲打着她内心的痛楚,景中见情,愁绪更深。这份细腻而沉重的悲秋情绪与她生活中丧夫、流亡的现实背景息息相关。
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因此秋季调理肺经尤为重要。通过针灸调理经络,针刺“太渊”“列缺”“合谷”等肺经相关穴位,能够有效疏通气机,缓解忧思。同时,药物调理中常用的百合、酸枣仁、浮小麦等具有养心安神、缓解情志的功效。配合龙骨、牡蛎等镇静类中药,能够有效缓解悲秋引发的情绪困扰。
对于情绪调节,建议保持规律作息,早卧早起,参加户外活动,譬如登山、散步等,既能放松心情,也可提升肺功能,帮助顺利过渡至寒冬。
大家如果有其他疼痛的问题
我会一一回复
专家简介:张昶,主任医师,对于中医临床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采用中医针灸、针刀手法,治疗颈椎病、腱鞘炎、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膨出,颈肩腰腿痛、膝骨关节炎、脊柱关节病及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