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性格源于童年的经历,取决于环境的塑造,这个环境可以通俗地理解为父母育儿的理念。
带团队管理也是,要管理的从来不是那个理智的成年人,而是成年人内心住着的情绪小孩。
PART 01
育儿与管理团队是一样
今天读了《妈妈知道怎么办》收获两个点,分享一下。
第一:55387法则。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阿尔伯特提出55387定律,意思是55%+38%+7=100% 意思是说人际沟通效果,55%取决于仪表,比如谈客户,面试时穿得是不是得体,以及面部表情与态度,是平和的还是急躁的,是傲慢的还是冷峻的。
所以说,很多沟通时还没说话,结果就注定了,当然,这里说的只是我们自己,如果对方对你有前置印象,那么会大于这个55%也就是第一印象原理,这个就不赘述了。
38%是口气,口吻。比如你老公回家,你问:老公,你吃饭了吗?我去给你热,又或是:你还知道死回来啊。
7%是语言内容,到底是什么,从人的感受来讲,内容是最不关键的,态度与印象大于一切,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今天沟通后明天就不记得内容是啥了,只能记得当时是否愉快。
所以无论是做业务还是带团队,又或是教孩子,态度,口吻,大于具体要传达的内容,我为啥不鼓励微信交流呢,就是因为线上交流感受不到态度,口吻。
销售行业里有句话是,能见面就别打电话,能打电话就别发短信,就是这个原因了。实在不行选择视频通话也可以,尽量保证沟通有效率。
第二:进步速度与体验相关
孩子写作业时如果感受到的是开心,那他就会积极地写作业,如果感受到不开心,那就会厌恶这种行为。
很多家长会陪着孩子写作业,写着写着,上来就一句,这么简单的题你都能写错,应该怎么怎么样。
结果孩子就有了被批评教育的感觉,成年人也一样,如果工作中有人监督,旁边有个领导,哪怕是善意地提醒,可能听到对方耳朵里都变成了指指点点,那肯定就不愿意工作了。
结果就是消极,工作如此,学习亦如此。你看牛顿,妈妈是文盲爸爸不认识字,结果牛顿从小学各种东西,父母都不会给他反馈,最终人家也成为牛顿了。
也就是说,不反馈也好过于负反馈,我现在对待团队基本就是这样的,平时我不出现,因为我很难控制自己以过来人的心态指指点点,最终造成负反馈,有事我给你兜底,货卖不出去我给你卖,钱没了我给你投。
总之,哪怕没有反应,也比负反应好,无论是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还是团队协作,我认为都符合这个原因。
说在最后:
三岁看老,说的是人性格难以改变,但这个性格其实源于小时候我们的周遭环境,比如我害怕婚姻,那是因为我父母不幸福。
正因为这种不幸。我的眼里看到的全是更多的不幸。一颗种子无论浇什么水,也不会长出其他东西。所以真正要改变的是源头的种子,这就是看待事物的本质。
与人沟通也一样,沟通的源头也并非这个成年人的“壳”而是与种子沟通,就是住在身体内那个情绪小孩。明白这个道理就能接纳很多东西,也能更好地推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