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腾讯内部考公的现象引发了不少讨论,甚至连高级程序员也加入了备考大军!究竟是什么让这些原本拿着高薪的互联网大厂员工,纷纷放弃金光闪闪的职业选择,转而追求公务员的“铁饭碗”?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职场真相?想知道他们的心路历程和原因?快来一起深入探讨!
腾讯员工内部考公现象引发热议最近,一位自称腾讯14级员工的网友在某问答平台上发帖吐槽,称自己月薪才6000,而身边不少同事都在备考公务员,甚至还在公司会议室里刷题。
据悉,这位网友曾就职于腾讯某子公司,但因不满上级安排,最终选择离职。他表示,自己虽然只是基层员工,但年薪也就10万左右,而身边很多人高级程序员年薪都上百万,更有甚者是年薪30万的经理。
面对巨额年薪,不少人应该会义愤填膺,要求加薪加量加奖金吧?但这位网友说了一句非常震撼的话:“你敢给他们加薪吗?他们就是不要钱,就是喜欢考公。”
从这位网友的描述来看,腾讯内部考公的人并不在少数,甚至包括高级程序员、架构师等技术大佬。这些人平时加班加点,不放过任何一个bug,却把公务员当成了最终归宿。
互联网大厂招聘标准的变化如果这是个案,那还好说,但问题是类似的情况在互联网大厂并不鲜见。越来越多的员工选择“舍高薪取公”,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互联网大厂的招聘标准。过去,互联网大厂更青睐“三好生”,即985本科+211院校+计算机专业。
但随着人才过剩,这一标准已经被“打破”,只要你有过硬的技术能力,就算是普通本科、专科毕业生,也能轻松进入BAT等公司。
毕业生的职业路径选择与竞争环境这种情况下,不少毕业生看到互联网大厂“宽松”的招聘标准,更加肆无忌惮。不管你是计算机专业还是文秘专业、本科生还是专科生,只要你能写出一手漂亮的代码,就能进入BAT等公司。
这种恶性竞争环境下,互联网大厂的招聘门槛被“拉低”了。越来越多的“水货”进入公司后,自然而然地就会影响到其他方面。比如说,不少人进入互联网大厂并非出于兴趣,只是为了“混个经验”。
优秀人才从互联网大厂到公务员的转变这些人在工作中敷衍了事、混吃混喝,自然就会让那些“拼了命”的人有了“空间”。正因为如此,在互联网大厂“混饭吃”的人越来越多,也就有了后来的一干高薪“舍官取商”者。
其实说到底,能进入互联网大厂工作的人并非简单之辈。无论是从校招笔试、面试环节的考察,还是后期工作中的学习能力、执行力等方面来看,他们都属于“优秀”范畴。
而这种“优秀”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高考、大学阶段他们就已经展露头角。比如说,在同等竞争环境下取得过硬的高考成绩、进入985、211等知名院校。
这些都是衡量一个人“优秀”与否的标准。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优秀”标签,也让他们进入互联网大厂工作、拿到丰厚年薪成为可能。
高学历人才从互联网大厂到公务员的心路历程那么你可能会问了,“既然进入互联网大厂工作、拿到高薪如此艰难、不易,为什么他们还要‘舍高薪取公’呢?”其实这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利益问题”。
互联网大厂之所以能够“吸引”一大波优秀人才,除了其特殊的工作环境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其高薪。“金钱”永远都是最好的“胶水”,能把人吸引过来、也能把人留住。
但问题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金钱”已经不能满足一切需求。尤其是像互联网大厂这样的公司,加班、高强度工作等现象屡禍不鲜。
这些对于初入职场、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来说或许可以接受。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舍官取商”也就成了必然之举。
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多高薪“舍官取商”者。虽然他们年薪几十万上百万不等,但面对“稳定、轻松”的公务员工作,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
这背后还有一个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学习能力。一名进入互联网大厂工作的人表示:“普通人进入‘大厂’后学习能力下降了,因为他们‘受够了’之前的‘苦’。
而我们这些‘优秀’学生在校园和职场中都保持着‘学习’状态。”
正是因为有了高学习能力、执行力等,“优秀”标签才让他们从校园到互联网大厂再到公务员都能“游刃有余”。这也就是为什么腾讯等互联网大厂内部考公上岸率高的原因。
可以说,在当前这个信息爆炸、人才过剩的时代,“优秀”永远都是最重要的。没有高学历、没有‘优秀’标签的人想要进入互联网大厂?那简直就是‘做梦’!”
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多进入互联网大厂工作的‘专科生’‘文秘生’。也正因为如此,在校四年‘混’一个文凭并不能‘安稳’一生。
选择职业路径时必须三思:‘进不进得去’只是第一步!‘待不待得久’才是关键!”
可见,在当前这个竞争激烈、人才过剩的时代,“优秀”永远都是最重要的。没有‘优秀’标签、只顾‘混吃混喝’?那么‘下岗’也就指日可待了!
结语从高薪到公务员,这种选择确实让人唏嘘不已。工作压力、生活品质的追求,让这些优秀人才选择了“舍高薪取公”的道路。你觉得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还是说互联网大厂的魅力依然不可抵挡?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点赞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