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太棒了!”:拥有这“4个账户”的女人,好日子在后头

张德芬空间 2024-10-17 12:06:18

你有没有在哪一刻觉得自己突然老了?

——有一天,你突然无法直视镜子:

仿佛一夜之间,长出了鱼尾纹、印第安纹、川字纹,在那一刻,感到猛地一阵巨大的失落。

——那些开始入睡困难的夜晚,

曾经随时随地倒头就睡的本领突然丢失,你睁眼到天亮,想到第二天还要上班,觉得生无可恋。

——又或许,是不能再熬夜的时候,

不能像二十几岁的时候那样通宵一整夜,第二天还可以继续嗨,

现在刚到11点,已经觉得是极限,想干点啥,就困了......

曾经精力充沛的青春,仿佛一夜之间被偷走,一去不回。

而人到中年,我们的“衰老”就这样在无准备的情况下来临了,让人猝不及防。

明星周迅曾在多次采访中提到关于衰老的话题。

她说:“我感觉难过,非常难过。”

当她第一次强而有力地感受到自己在衰老时,开始每天愁眉苦脸地想变老这件事。

“有时我早上起来坐在沙发上就开始哭,即使阳光再好我也在哭。可能是没办法接受这么快衰老。”

“衰老”这件事,如此公平。从名人到普通人,无一幸免地降临。

而它不是循序渐进的,而是突然降临的。

有研究显示:断崖式衰老发生在34岁、60岁、78岁这三个年龄段,分别体现在颜值、健康和行动三方面。

根据血液蛋白质含量变化的研究,与衰老相关的蛋白数量并不是随年龄的增加平稳地改变,而是呈波动变化,并在34岁、60岁和78岁年龄段出现极峰。

所以,听起来,“衰老”真是一瞬间的事。

于是,我们会突然在相应时间段感受到“衰老”的份量,如大山压顶。

它就像一头“房间里的大象”:那么显而易见,又让人视而不见。所有人合谋般地集体沉默,而正在老去的人似乎只能一口吞掉这头“隐秘的象”,无处述说。

据调查,年轻人对衰老的恐惧,甚至大过死亡恐惧。

或许“衰老教育”正是我们缺少的一课。

我们要做的恰恰是勇敢直面它,了解它,向它学习。

是什么让我们看不到这头“大象”?

为什么我们会回避“衰老”呢?

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中年人经常被困在眼前具体的琐碎和烦恼里。

网友@小西就是这样的例子。她说:

“哪有空考虑自己?全都在围着家庭转,为责任活着。”

“整天为孩子的学习鸡飞狗跳,操碎了心;父母身体又不好,经常医院家里两头跑。”

“经济不好,经常担心房贷还不上。”

只有从外在世界“撤退”,退回到内心世界,才能真正听到自己的内在生命节奏。

但中年时期,人的主要精力在于向外“融合”:

与人发生连接、通过交流合作完成任务,实现目标,没有时间看见和照顾自己。

直到发现——还没有真正为自己活过,就已经老了。

就像弗洛伊德说:“在潜意识里,我们每个人都确信自己不死。”

我们与生俱来的“全能感”带来一种幻觉:似乎只有别人才会变老和死亡,而自己可以避免这一切。

而衰老带来的“失控感”,让我们从原本对生活的“掌控感”里,突然经验到“崩溃感”。

不仅如此,我们的文化和集体意识也在抗拒衰老。

追求“千年不老”,似乎已经是我们古老的基因传承,历代当权者在不断在遣人炼丹,就连《西游记》里所有的妖精都想通过吃唐僧肉获得“长生”。

而活在现代的我们,更是徘徊在恐老的焦虑怪圈里。

英国保柏健康小组发布的一项国际健康医疗研究报告发现,在全球调研的12万人中,中国人最怕老。

还有数据显示,中国女性有过度抗衰倾向。近4亿20-60岁女性在抗衰上的年消费额达10万亿元,超越德法英消费额总和。

所以亲爱的,当我们回避衰老时,其实是被很多无形而巨大的力量遮蔽了“眼前的大象”。

积极面对老年,我们需要“四个账户”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衰老到底是指什么?

生命时报曾联合多家媒体就“衰老”话题也进行网络调查,结果显示,有六成半的人不愿意听别人说自己老了,近八成人表示,他们对衰老“害怕”。

33.82%的人觉得,衰老最可怕的就是“疾病缠身,生活质量下降”。

”“容貌、身材变丑”(30.51%)

“干什么事都力不从心”(26.47%)

“离死亡不远”(5.51%)

“不了解社会的变化”(3.68%)

有位朋友在养老机构工作,她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老年人。

她说:本质上,老年是“吃老本”的阶段,过去的积累和准备决定了老年生活的质量。

这就意味着,如果想度过一个体面又安详的晚年,我们在年轻时就需要提前准备四个“账户”,并持续“存款”。

首先,健康账户肯定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养老机构那些活到90岁以上的老人,没有一个是肥胖的。

他们长期保持着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不熬夜、保持锻炼、控制体重,定期检查身体。

这让他们在老年阶段拥有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不需要他人照顾扶持,不易受各种慢性疾病的困扰。

减少精致碳水和糖油混合物、过度烹饪、精加工等促炎食物的摄入,经常吃富含抗氧化剂、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的“抗炎食物”。

同时,间歇性的保持空腹感,能帮助体内癌细胞自噬;晚饭只吃七分饱,能很好地维持身体机能。

不仅如此,还有一个非常容易被忽略的是:“肌肉账户”。

大部分人往往会忽略一个事实:肌肉不仅和外貌相关,更是老年后自主行走的重要保障,也是保护自己不受伤的支撑力量。

研究显示:肌肉质量低的人,相比那些经常锻炼肌肉的人,死亡率会增加40%。

同时医学研究,人在40岁之前,可以通过刻意训练增加肌肉质量,但在50岁之后,难度便会大大增加。

其次,是认知账户。

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预防阿尔茨海默病。

这是因为大脑拥有一种名为“认知储备”的神秘能力。

坚持阅读和终生学习,抱持对信息敏感度,培养思维能力等,都可以强化其背后的神经通路,并且创造新的通路。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专家帕梅拉·梅萨表示,我们过去认为神经可塑性是年轻人的特权,“但过去几年出现的证据表明,成年期和老年期同样具有神经可塑性,只是发生速度不同”。

而中年或老年阶段维持较高的社会参与度,与较好的认知表现存在强关联性,痴呆风险会下降30%到50%。

老年人往往被迟暮感、病痛、孤独、死亡焦虑笼罩着。

在养老院工作的@油油说:

“每天都会有一些内心孤苦的老年人围着我反复诉苦。”

“我再怎么安慰也没用,我也很无力。”

“想到以后我要是也变成这样,真的怪恐怖的。”

如果缺少“内在现金流”——即成熟的人格水平和内核稳定性,很难抗住在这个过程里的巨大的痛苦。

具体来说,“内在现金流”意味着好的自我功能和社会功能:

内在稳定,很好调节情绪波动,耐受恐惧焦虑等各种负面情绪;

同时,又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外界保持圆融的连接,这正是“抱团养老”的前提。

不仅如此,那些内心安宁、精神矍铄的老人,往往有着自成系统的内在:

一些能让自己专注的爱好和能让自己平静下来的人格力量和认知系统。

拥有更加的“认知账户”和“内在现金流”,是活着的每一刻都可以付诸行动的“储蓄行为”。

最后,不可忽略的“经济账户”。

有人采访一名私立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你觉得没有儿女会被人欺负吗?”

她笑着答:“不会,没有区别。”

她说,这里的管家都很好很善良。她有一种药需要常吃,管家都会定时帮她买好,同时吃穿用度都能够妥善安排。

换言之:比起儿女,金钱才是老年人最终的安全感和底气。

有准备地老去,衰老也值得期待

我们缺少的衰老教育,从此刻开始补上这一课吧。

在我们心有余力的时候,让我们适当地停下来,看看这只从未被我们仔细端详的大象。

提前做好准备,提升心理韧性和人格成熟度,培养未来意识,充实“四大账户”,迎来从容老去的中年和晚年。

或许,我们会发现:和衰老做朋友,有所准备地与它和解、向它学习,“老去”也有美好的一面。

牛津博士徐小虎先生已经80多岁了,但仍然天真、感性、调皮,充满生命力。

她说:“我活到80岁才发现,好东西都在后面呢”。

“80岁以后太棒了,活到这个年龄,我才活在我最有意义,最有启发,最有发现的时代,我的收获不得了。”

而生命真正的通透和沉淀,也许才开始迸发。

也许,这才是“老去”值得我们有一丝期待的理由吧!

我们终将面对老去,一起来拥抱这头“房间里的大象”,让生命的四季更加绚烂吧。

接纳老去的身体,首先要接纳衰老带来的情绪,邀请你加入德芬空间的《3天身心绽放体验营》,链接身体,活出内在丰盛的自己。

*本文由南小希和张德芬空间主笔团共同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魏夏

编辑丨李小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