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如果你们看到这封信,证明儿子已经牺牲了,儿子是为国家而牺牲的,请父母不要过于悲伤和难过.......”
1987年的一天,战士马占福趁着空闲的时候,悄悄写下了这封“遗书”,当“遗书”最后一个字收笔后,马占福落下了眼泪。
不久后,马占福跟着战友们接到了新的任务,他自知此次凶多吉少,提前收拾好了自己的东西还在录音机里,录下了整整26声“娘”。
这次出征后,马占福再也没有回来,为了保护国家领土完整,捍卫国家的主权,他贡献了自己的年轻的生命。
马占福是青海省大通县人,他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回族农民家庭,因家里人口多,收入来源有限,所以从马占福出生起,贫困两个字就笼罩着这个家。
虽然日子清苦,但父母对孩子们却足够有爱,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填饱肚子,有时候母亲甚至会去沿街乞讨。
因为目睹了父母的不易,马占福从小就告诉自己,长大后要有出息,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到了读书的年纪,在好心人的资助下,马占福得到了上学的机会。
期间,因接受爱国教育,马占福萌生了参军的想法,父母也支持儿子。1984年1月,马占福终于如愿走进了部队。
穿上军装后的马占福,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每次训练都是最刻苦的一位,他的成长也得到了部队领导的认可。
入伍两年后,马占福所在的部队接到了开赴“对越自卫战”战场的命令,而就在部队出发前,领导们下了特殊指令,允许所有去前线的战士回家探亲。
马占福深知,此次奔赴前线凶多吉少,所以在家的几天,他不停地帮父母干农活,还用自己攒下来的钱给父母给买了一套衣服。
再次返回部队那天,父母一路将他送到村口,马占福不停地向父母挥手,只是谁也没想到,这一别竟然是永别。
到了老山前线后,马占福才真正地领略到战争的残酷,每天都有受伤和牺牲的战友,但马占福并没有畏惧战争,他已经做好了为国捐躯的准备。
为了早日上前线,马占福连续多次向上级递交请战书,希望成为突击队的一份子,领导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将他编入第一突击队,担任第一爆破手。
很快马占福就迎来了执行任务的机会,1987年1月5日早七点,在敌人眼皮下潜伏28小时的马占福接到上级命令,犹如猛虎一般冲上了越军盘踞的310高地。
在马占福和战友的攻击下,有的敌人还未反应过来就已经丧命,战士们越打越兴奋,哪里有敌人的枪声和叫喊声,马占福和战友们就攻击哪里。
然而,随着敌人的反击,马占福和战友们的进攻也遇到了巨大的阻碍,有的战友不幸受伤或者牺牲了。
马占福等人却越战越勇,尤其是担任爆破手的马占福,他紧跟着班长后面,向战前预定的目标冲过去。
虽人敌人对马占福进行火力压制,可马占福凭借经验和灵活的战术,成功来到了敌人工事跟前并将三名敌人成功击毙。
顾不上高兴的马占福又继续向下一个目标进攻,但就在马占福全力进攻时,突然腹部中弹,剧烈的疼痛折磨的马占福,他的一截肠子竟然都流了出来。
战友想营救马占福却被他拒绝了,马占福用急救包给自己进行了简单的包扎后又开始寻找敌人暗火力点的位置。
不巧的是,前方的一块石头挡住了马占福的视线,他拖着身躯往前爬时再次被敌人发现,头部又中一弹,马占福当场晕厥过去。
密集的子弹声将马占福震醒了,他努力地睁开眼睛,看到了敌人的机枪还在疯狂扫射,为了替战友们扫清障碍,马占福向火力点爬去。
当马占福来到敌人机枪射孔旁边,敌人都愣住了,他们没见过这么不要命的士兵,有个敌人也是豁出命,将马占福塞进去的爆破筒拼命地推出来。
几次失败后,战友们亲眼看着马占福用胸膛顶住了爆破筒,就在大家震惊时,只见马占福回头喊了一声:“班长.....”随后就倒在了血泊中,这也是马占福留下的最后的话语。
年仅20岁的马占福,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胜利铺路,他英雄般的壮举震撼战友的同时也震撼了洞内的敌人。
战后马占福被部队授予“一等功”,更被称为“黄继光般的英雄”,战友们都以他为榜样继续奋勇杀敌。
牺牲后的马占福被安葬在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长眠于青山脚下。战争结束后,战友和领导带着烈士证书、抚恤金、遗物和一部收音机来到了马占福家。
但当时马占福的老母亲并不在家,经打听,战友们才得知,因生活贫困,马占福的母亲竟然在沿街乞讨。
当看到一桌朴素、满脸沧桑的老母亲时,战友们都红了眼眶,虽然于心不忍,但战友们还是将马占福牺牲的消息告诉了老母亲并给她听了录音机里那26声“娘”。
老母亲听后,瘫软在地上,她哭喊着:“我的儿啊,我的儿啊!”在场的战友和领导也都落下眼泪。
自从马占福牺牲后,老母亲的脸上就很难再看到笑容了,老人家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去给儿子扫墓。
可因为生活贫困,直到老人家去世,这个愿望也没有实现。老母亲临终前交代小儿子:“等以后条件好了,一定要去给你哥扫墓!”
一直到2012年,马占贵在哥哥战友的帮助下来带着家人来到了麻栗坡烈士陵园,祭拜已经牺牲25年的哥哥,他也终于完成了母亲的遗愿。
正式因为有了无数位像马占福一样的英雄,才有了祖国的盛世和百姓的安宁,他们虽然牺牲了,可他们的英勇事迹必定会永久流传,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