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难题需要面对,我们普通阶层,可以说不存在轻松之说。但是,很多人却发现这样的现象,令人难以理解。
同样是吃苦,年轻一代的想法是:因为自己淋过雨,不希望家人受同样的罪。可是上代人里,却有相当一部分,恨不得自己吃过的苦让后代全尝尝才罢休。而且在教育、家庭关系很多层面上,自相矛盾却又理直气壮。
上代人自相矛盾的几个逻辑,叫人不理解
“学习是为自己学的”,子女成绩差又觉得丢面子。
有位老师在家访后发出感慨,有些同学性格忧郁内向,完全是家庭环境造成的。他们是子女,不是“面子”,但父母却不能自选。
相比要求学生“给我好好学”,更令人压抑的另一类家长:把强迫包装成自愿,把私心包装成无私。这种行为并非真的重视成绩,反而无视学生的真实能力、忽略自身培养能力。
打压、嘲讽式教育,又怪后代没自信、胆小懦弱。
不少上代人的眼里,似乎性格是可以像“吹风机”那样反复切换模式的。自己平日发脾气、揪着学生的缺点不放时,不容许任何反驳。
顺利将子女养废,从不知道为自己据理力争、害怕冲突;又抱怨他们不机灵、不霸道。真的不懂这类家长难道意识不到这是自相矛盾的吗?
很少花成本为学生投资、铺路,却嫌后代没出息。
上至电视里的俞敏洪、刘强东,下至亲戚邻里中“别人的儿女”,都可能成为上代人习惯攀比的对象。他们的逻辑是:人家也来自普通家庭,怎么那么有本事,你咋不行。
可放眼全国有几个老俞、东子这样的人物,更何况人家真是纯粹的白手起家吗?他们的家长也是那个时代肯接受旁人的质疑,为学生砸锅卖铁交学费的。
种树都要浇水,只给学生基本的吃喝,其他方面从不培养,却认为后代应该自动“飞黄腾达”,这不是空手套白狼吗?为啥很多上代人从不谈别人家的父母投入多少心血呢。
儿女没娃时全家急,有娃后又抱怨不停。
平常用愧疚式教育贯穿子女的养育过程,任何付出和辛苦都要加倍展现给学生看。等他们长大,就是因为深知养娃艰辛而选择不婚不育,还是错。
家长只有在催婚催育时会说“养娃不难、很快就长大”。但等后代生出了后代,只要在经济、人力任何方面需要父母帮助,他们又会抱怨不停:这一辈子都为你们付出,啥时候是头?
总之,这代年轻人因为自知实力难以独自抚养后代,选择丁克会被称作不孝、自私。听父母意愿选择生娃,还是被抱怨啃老、没本事;怎么做都难以让上代人满意。
#一人一句冷知识#
要不要听父母安排,只需考虑这个问题
龙飞律师曾经谈及过,孝跟顺不能混淆。很多人单一地认为顺从就是好学生、好儿女,这很幼稚而且往往得不到好结果。
中国家庭对于家人的控制欲较强,无论伴侣还是几代人之间,可能总是希望别人“臣服于自己”。那么如果父母非要强迫你一些决策,到底该不该听呢?
笔者认为,考虑下面这个问题就很容易得到答案:他们能否为你的未来兜底,兜到什么程度。举几个典型的例子,高考生选专业,自己喜欢的跟家长喜欢的产生巨大差异。
那么不妨思考:家长的学历如何、我们家的家底殷实吗、毕业求职难时父母能帮自己找工作吗?有些人帮考生选专业,不过是听村里邻居胡说一嘴。
再比如,被催婚催育时,有些家长的理由是“等子女成家生娃我的任务就完成了”。还有的家庭勉强凑出首付买房,然后儿子每月仅有的几千块收入除去房贷连吃喝都很艰难。
这种情况一定要更谨慎地考虑,生娃后经济上的难题、带娃的难题,如何解决。因为它不可能像上代人口中“如放羊”一般轻松将娃养大。
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哪有岁月静好,不过是因为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所以做选择以前,我们还是要考虑,自己能力如何、家庭能否兜底,有人帮你负重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父母再怎么催促,拿出什么理由,都难以解决现实的难题。所以这时更需保持理智,别陷入更大的困境。否则父母最后也可能变成抱怨你的人。
【话题】你经历过类似的处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