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三叛:就是不服司马家族,曹魏旧部对司马氏篡魏的激烈抗争

小瑀说史吧 2024-09-27 14:33:49
导语

淮南三叛是指三国后期,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夺取曹魏政权后,镇守淮南的曹魏旧部起兵三次反抗司马氏家族的事件。

三次叛乱分别为251年王凌之叛、255年毌丘俭、文钦之叛及257年诸葛诞之叛,最终均被司马氏镇压。

淮南是司马懿家族夺取魏国政权后,反抗最激烈的区域,也是忠于曹氏宗室的政治集团最后的抗争。

淮南三叛的平定意味着支持曹魏的武装力量被消灭殆尽,司马氏全面控制魏国,极大的加快了西晋篡魏的进程。

淮南为什么会成为反抗司马家族最积极的地区

关于淮南军事集团的叛乱,事情还要追溯至几年前的高平陵之变。

249年,司马懿趁大将军曹爽陪同魏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叡时,联合士族集团在洛阳发动政变。

他迫使郭太后下旨罢免曹爽等曹氏宗族的职务,一举夺取曹魏集团统治权。

后指洛水为誓,以保全身家富贵为由哄骗曹爽回京,不久构陷其谋反,诛杀曹爽三族及其党羽,从此司马懿成为曹魏实际掌权者,幼帝曹芳沦为傀儡。

司马懿虽然取得权力,但违背洛水之誓诛杀曹爽三族,其手段之卑劣,政治底线之沦丧让许多士人及朝臣不满。

但此时的司马懿已掌管所有军政大权,众人皆敢怒不敢言,只能隐忍顺从。

不过淮南却是个例外,淮南地区是魏吴对峙的最前线,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曹操时代便以重兵镇守,并由宗室亲贵担任这一地区最高军事长官征东大将军一职。

如夏侯惇、曹仁等,到魏明帝曹叡时,宗室领袖曹休以首席辅政大臣之名兼任征东大将军,长期驻守淮南军事重地寿春。

可以说,淮南地区一直是曹魏传统势力范围,而司马懿在此前因对抗蜀汉,与诸葛亮交战而总督雍凉等西北地区,从未涉足过淮南,所以司马懿未能掌控该地区。

再加上淮南兵精粮足,人马众多,所以对司马家族离心力最为明显。

司马懿兵变后,镇守淮南的征东大将军为王凌,是曹爽所提拔。而王凌与曹氏家族有着很深的渊源。

王凌出自并州大族,他的叔父就是组织刺杀董卓的王允。董卓部将李傕、郭汜乱长安后,王允全家遇害,王凌年纪尚小逃出长安。

此后的几年里,王凌颠沛流离,直到遇到时任兖州刺史的曹操,才得到赏识。

在后来的几十年里,王凌一直死心塌地跟随曹操,并与曹氏宗族保持良好的关系,从曹丕到曹叡,王凌先后担任兖州刺史、扬州和豫州刺史,深受曹氏器重。

239年曹叡驾崩后,大将军曹爽秉政,并对他积极拢络,提拔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军事。

同时他的外甥令狐愚担任兖州刺史,在高平陵政变前后,王凌和令狐愚独掌淮南重任军政大权多年,其强大的势力让司马懿投鼠忌器。

淮南三叛主打的就是一个不服,司马懿惊惧而死,司马师眼爆而亡

司马懿如果想掌控魏国,就必须把淮南这个与东吴对峙的最前线军事阵地控制在自己手中,为此特意提拔王凌为太尉,但这并没有使王凌站队司马懿。

不久,王凌与他的外甥令狐愚密谋废曹芳而改立曹操的儿子楚王曹彪。

251年,王淩借东吴有军事行动,上书请朝廷准许讨伐,并借此机会发兵反叛除掉司马懿。

但消息不幸走漏,司马懿闻讯震惊,高平陵政变本就让他道德扫地,王凌作为曹魏元老,振臂一呼,必定四方大乱,于是果断拒绝王凌出兵的请求。

同时不顾七十岁高龄病弱之躯,亲率数万兵马火速赶往淮南,包围寿春,为了瓦解王凌的斗志,司马懿还赦免其罪。

司马懿用兵一向诡诈,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如雷霆万钧,之前奔袭孟达、远征公孙渊都证明了其超强的军事能力和政治魄力。

王凌没有做好应敌准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只能束手就擒。虽然司马懿保证赦免其罪,但鉴于违背洛水之誓诛杀曹爽的前车之鉴,王凌也没打算苟活。

在被押送回洛阳的路上,王凌就服毒自杀了,至于毒药哪里来的,史书无相关记载,但凭司马懿毫无政治节操的水平,想想也知道怎么回事。

当然,王凌死后,司马懿的表现没有令人失望,王淩、令狐愚的三族都被诛杀,曹彪亦被赐死,至此淮南第一次叛乱未等交兵就宣告失败,司马懿再次取得胜利。

但由于他的政治手段太过卑劣,很快就遭到报应,平叛后不久,司马懿常梦见王凌等冤魂索命,悚惧之余病情加重,于当年九月离世。

其长子司马师接过权杖,成为曹魏新的实际掌控人。

司马家族掌权本就不具备法统上的合理性,不过司马懿好歹是魏国四朝元老、士族领袖,以及曹叡、曹芳两任皇帝托孤大臣,具有很高的威望,尚能镇住场面。

但司马师显然不具备父亲的能力和威望,很多朝臣暗中质疑司马师的地位,一些忠于曹氏的宗亲旧臣开始酝酿夺回权力。

254年,太常夏侯玄联合皇后之父张缉、中书令李丰密谋诛杀司马师,但消息走漏,司马师迅速将夏侯玄党羽逮捕全部诛杀,数月后强行废黜曹芳而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其刚毅狠毒与乃父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曹芳虽然年幼,但却是明帝曹叡指定的合法继承人。

司马懿尚不敢逾越雷池,司马师竟擅行废立之举,引起舆论不满,并由此引发第二次淮南叛乱。

当时镇守淮南的是镇东将军毌丘俭,毌丘俭出身曹魏官宦之家,任幽州刺史期间与司马懿并肩作战攻灭割据辽东的公孙渊,深得司马家族信任。

司马师掌权后被调任镇东将军,都督扬州军事,但毌丘俭为人清正,洁身自好,素与夏侯玄、李丰交好。

夏侯玄等人的遇害以及曹芳被废让毌丘俭不安愤恨,同时身在洛阳朝廷为人质的长子毌丘甸更是写信劝父起兵:

“大人居方岳重任,国倾覆而晏然自守,将受四海之责也。”

至此毌丘俭下定决心,联合心存魏室的扬州刺史文钦,于255年起兵讨伐司马师,为曹魏政权拼死一搏。

这次毌丘俭、文钦吸取王凌坐以待毙的教训,亲率六万精锐渡淮河,急速行军深入中原六百里,直取洛阳,意图速战速决。

司马师历来有眼疾,在得知淮南反叛形势急迫后,不顾病情,亲征淮南。为了打破毌丘俭速战速决的战术企图,司马师定下消耗包围的策略。

他一面命令各地死守,不得出战,拖延淮南军脚步,另一面命豫州境内的镇南将军诸葛诞东进,攻打淮南老巢寿春,征南大将军王昶北上夹击,包抄淮南军归路,自己则带领十余万大军亲自讨伐毌丘俭。

虽然淮南军将士战斗力强悍,但孤军深入,粮食补给日益困难,毌丘俭为扭转颓势,连续冲击魏军防线。

但司马师凭沟垒严防死守,避免正面决战,毌丘俭始终撕不开口子。

由于当时曹魏实行“质任制”,淮南将士的家属大多在北方,由于对峙时间日久,却毫无进展,将士们思乡心切,军心溃散,很多人弃营投降。

而魏军凭借巨大规模优势,开始不断收紧包围圈,司马师见时机成熟下令发起进攻,双方展开激烈搏杀。

虽然文钦及其子文鸯拼命死战,但无法撼动魏军如潮水一般的势头,淮军军阵很快击穿,士兵伤亡惨重,全线崩溃,寿春被诸葛诞占领,文钦仅率少量残余部队逃往东吴。

毌丘俭自知大势已去,死命突围,魏军穷追不舍,毌丘俭在逃至慎县安丰津(合肥附近)境内时被平民张属射杀,至此淮南二叛被平定。

此役淮南军主力几乎全军覆没,司马氏家族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巩固。不过司马师也因眼疾发作,眼睛震出眼眶而痛死于许昌。

由于司马师无子,其弟弟司马昭接过大权,成为司马家族新的掌门人。

按说,淮南两次反叛都被镇压,在司马家族的强势震慑下应该消停,但淮南集团主打的就是一个不服,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第三次反叛的主角是诸葛诞,说起诸葛诞可是大有来头,他是诸葛亮、诸葛瑾的族弟,三兄弟虽然分仕魏蜀吴,但忠君报国的理念却出奇的一致。

此前,诸葛诞跟随司马师平定淮南叛乱,而深受司马家族信任,毌丘俭被杀死后,他被任命为镇东将军总理淮南军政。

但诸葛诞却给司马氏好好的上演一场无间道,司马昭以为诸葛诞帮助平叛就是司马家的忠臣,却不知诸葛诞和夏侯玄关系紧密,且心向魏室。

诸葛诞亲眼看着夏侯玄、王凌和毌丘俭被诛杀夷灭三族,心中非常不安,对司马氏兄弟擅权,又时常愤恨,于是在淮南笼络人心,并蓄养死士。

256年,司马昭派遣心腹贾充借慰劳各地方军政大员之际,探听司马禅位的态度,当贾充到淮南谈论此事时,诸葛诞义正言辞的予以驳斥。

诸葛诞的反对引起司马昭的警惕,257年,司马昭让诸葛诞回朝任司空,明面上是升官,但司空只是没有实权的虚位,目的是将他调离军事前线,罢免其军权。

诸葛诞对此心知肚明,一怒之下于当年起兵。

这次诸葛诞吸取王凌和毌丘俭的教训,聚集淮南将士和一年粮食死守寿春,同时把自己的儿子诸葛靓派到东吴当质子,以换取东吴援兵。

东吴权相孙綝派降将文钦及吴军将领救援,趁包围圈未成突入寿春城,加强防御,孙綝等吴军主力在外围策应。

与此同时,司马昭在听闻诸葛诞反叛后,亲率26万大军征讨,为防止宫中发生变故,还把曹髦拉去共同东征。

而诸葛诞之所以选择守卫寿春,是因为算准了当司马昭抵达时,按往年时节寿春都会下大雨,一下雨淮河就要涨水,一直淹到城下。

可天公不作美,自从司马昭扎营寿春后,天上一滴雨都没下,遇到少有的大旱。

司马昭抵达后,一面包围寿春,另一面分兵抵抗吴军,而吴军实在不争气,屡次进攻都被打了回来,连粮草都被魏军烧毁了。

同时魏军凭借坚固的包围圈,抵挡住文钦一次又一次的突围,诸葛诞和吴军精心策划的防守反击优势瞬间变成劣势。

孙綝恼羞成怒,斩杀立柱撤退的大军朱异,可仍无济于事,最终退还建业。

随着吴军的撤离,寿春彻底成了孤城,诸葛诞与文钦等拼命突围,结果伤亡惨重,只能被迫撤回城内。

经过近一年的拉锯,寿春城内粮食接近枯竭,不断有士兵出城投降,诸葛诞与文钦日渐产生嫌隙,对文钦要求尽释北方人以节省粮食非常不满,随之将其杀害。

文鸯趁乱逃出城,向司马昭投降。司马昭则来了一招攻心为上,封文鸯为侯,瞬间瓦解寿春兵民的战斗意志。

258年二月,司马昭攻克寿春,诸葛诞兵败出城逃亡,被魏军士兵杀死,淮南三叛被宣告平定。

司马家族通过平定淮南三叛,彻底铲除拥护曹魏的最大地方势力,从此士大夫纷纷拥护司马氏,司马昭完全掌控曹魏政权,并走向篡位之路。

0 阅读:0

小瑀说史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