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之死:魏晋最后的风骨和君子对道义的坚守

小瑀说史吧 2024-11-07 15:22:43
导语

公元263年的一天,魏都洛阳大街热闹非凡,万人空巷,而热闹的原因可不是节日庙会,只因要对一个犯人行刑。

人群中,有三千名太学生顶着被逮捕的压力,请求朝廷赦免他的罪过,还有更多的是和这名犯人不相识,只因倾慕他的人品和才华,而为其请愿。

这名犯人在当时有非常高的声望,他就是嵇康。也许嵇康的名字不为后人所知,那《广陵散》一定听过,没错,《广陵散》就是嵇康所作。

此时的嵇康望着刑场周围的人头攒动,内心没有一丝波澜,他神色不变,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

他抬头看了看太阳的影子,知道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便向兄长嵇喜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

铮铮琴声,幽幽曲调,道尽了人世沧桑和无畏不屈,令在场人无不动容,曲毕,嵇康仰天长叹:“《广陵散》今绝矣!”随后从容就戮,时年四十岁。

嵇康的成长史:从曹魏快婿,济世之才到隐居竹林,玄学大师

公元223年,嵇康出生于魏国谯国的一户名门世家,他的父亲嵇昭官至治书侍御史,兄长嵇喜历任太仆、扬州刺史、宗正等职。

要知道,在秦代至魏晋,太仆掌管皇帝的舆马,相当于皇帝的司机,宗正则掌管皇家事务,非皇帝心腹亲信之人不能担此机要职务。

在看重家族门第的魏晋时代,嵇康的前途可谓一片光明。当然,嵇康也很争气,他自幼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博览群书,同时长得也很帅。

史料记载,嵇康身高八尺,玉树临风,被形容为“醒时如孤松傲立、醉后似玉山倾倒”。

所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嵇康恰恰就是既好看又有趣的风华才子,搁现在就是纯粹的高富帅。

由于才貌过于出众,嵇康被沛王曹林看中,在嵇康25岁时娶了曹林的孙女长乐亭主。

曹林是魏武帝曹操的第十子,嵇康得以以曹魏宗室女婿身份入仕,不久被拜为中散大夫。

正当嵇康踌躇满志,大展宏图时,魏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彼时以司马氏为首的士族与曹氏宗族矛盾日益激化。

249年,也就是嵇康娶曹氏宗室女的第二年,太傅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夺取魏国军政大权,诛杀宗室辅政大将军曹爽,洛阳被牵连者五千余人。

虽然嵇康政治背景清白,没有什么背景,但作为曹氏宗室女婿不可避免的被波及,至少仕途戛然而止。

这样的突变对年轻的嵇康来说是一件非常悲伤的事情,但偏偏嵇康又很正直,不愿意趋炎附势。

对于司马氏专权,违背洛水盟誓诛曹爽三族的做法,嵇康对之嗤之以鼻。

所以嵇康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远离朝堂,超然世外,在他的寓居地山阳县竹林中隐居起来。

当然,嵇康在竹林里的日子并不孤单,在机缘巧合之下,嵇康结识了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等六位名士。

除了嵇康来自谯国,阮籍和阮咸为叔侄,来自陈留,山涛和向秀来自河内,刘伶来自沛国、王戎来自琅琊。

七人中,山涛年事最长,嵇康、阮籍与其均有交集,向秀也是由他介绍给嵇、阮认识,虽然七人来自五湖四海,但却有着相同的志趣爱好和极高的才华造诣。

他们不甘心屈从于强权,不愿同流合污,只能消极避祸,纵情于山水。

在高平陵事变后的十年时间里,嵇康等七位名士一起在竹林中喝酒纵歌,清谈志趣。

其中,阮籍擅长赋诗,阮咸擅长作曲,刘伶喜欢饮酒,向秀喜谈道家哲学,而嵇康则引领了魏晋玄学清谈潮流。

因七人常在云台山下的竹林中聚会,故世人将此七人称为“竹林七贤”。在当时,“七贤”不是人们眼中的圣人,而是儒家伦理纲常中的另类和叛逆者。

但引用周星驰电影中的一句话“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在那个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割据乱世,竹林是世间仅剩的可以放飞灵魂的净土,而道义才是他们的坚守。

放浪形骸不过是对奸佞当道的抗拒,美酒癫狂反倒成为魏晋时代的清流。

在这七人中,嵇康是灵魂核心,除了开创玄学新风,在文学和音乐领域也颇有造诣。

他的四言诗是继曹操之后的成功之作,同时嵇康通晓音律,尤爱弹琴,一曲《广陵散》抒发竹林名士的风度,还有嵇氏四弄等名曲流传于世。

在嵇康看来,功名利禄已经不再重要,坚守自我才是毕生追求。

但在这纷繁乱世之中,任何人很难独善其身,更别说像嵇康这样的大名士了,很快嵇康就迎来真我与利益、甚至性命之间争斗的考验。

从一而终,嵇康的坚守

252年司马懿病逝,其长子司马师接班,司马家族本是名门豪族,篡夺曹氏政权后急需士族集团和社会舆论的支持。

竹林七贤名满天下自然成为司马氏重点关注的对象。

而竹林七贤虽然放纵不羁,但他们内心明白司马代曹是时代趋势,或早或晚而已,这与当年曹魏代汉如出一辙。所以在面对司马氏的拉拢,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其中山涛的态度最为积极,首先,山涛的表姑是司马懿的夫人张春华,可以说,山涛与司马氏就是一家人。

在封建皇权社会,谁都想求取功名,封妻荫子,山涛凭借与司马氏的深厚渊源,首先出仕,而且是主动找到司马师,后累迁尚书吏部郎。

王戎是凉州刺史王浑的儿子,为人好清谈,性圆滑,也得到出仕做官的机会,阮籍等则继续以消极避世的方式拒绝出仕,靠装糊涂避免得罪司马氏。

至于嵇康,他既是司马氏最看重的名士,同时也是态度最坚决的,名士的风骨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面对司马师的诱惑,嵇康丝毫不为所动,几年后司马师病死,其弟司马昭成为魏国实际掌权者。

260年魏主曹髦不满司马昭擅权,带宫中三百兵丁讨伐,却在皇宫南阙路上被司马昭部下杀害,随后,司马昭拥立曹奂。

堂堂一国之君竟然身死街头,这是前所未有的政治事件,司马昭虽然稳固了权力,但也饱受社会指责。

为了平息舆情,司马昭拉拢四方名士入朝为官,对于嵇康,司马昭也是不遗余力,派心腹,时任司隶校尉的钟会亲自去请。

钟会历来崇拜嵇康,在得到司马昭命令后自以为是个美差,屁颠屁颠的去请,但现实却给钟会一泼冷水。

只见竹林里嵇康与向秀正忙着打铁,对于钟会的来访,充耳不闻。竹林里僵持良久,钟会大失所望,选择调头离开。

此时嵇康突然转身说道:

“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钟会反唇相讥:

“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钟会没请得动嵇康出山,反而碰了一鼻子灰,而钟会是司马昭的心腹,司马昭对此也很恼火。

作为老朋友的山涛得知后,害怕司马昭会对嵇康动手。因此,在他任吏部尚书郎任期将满时,推荐嵇康代替自己的位置,以此给双方一个台阶下。

但嵇康誓要从一而终,绝不与司马氏合作,以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予以驳斥,有人说这封信是嵇康对山涛的斥骂,但除了开头,后面几乎没有再出现过对山涛的责难。

与其说是打嘴仗,不如说是与山涛的诀别。但信中更多的是对司马氏集团的最后通牒——老子就是看不上你的官,找谁当说客都没用!

嵇康与山涛绝交一事闹得沸沸扬扬,司马昭也明白嵇康不可能为己所用,暗中记恨嵇康。

嵇康之死:魏晋最后的风骨

公元263年,洛阳城名士家族吕家发生了一件丑闻,吕安的妻子徐氏貌美动人,吕安的哥哥吕巽见色起意,将徐氏迷奸。

吕安愤怒之下打算报官,嵇康是吕安的好友,在得知后以家丑不可外扬为由劝其勿要声张。

不料,吕巽害怕弟弟告发自己,竟恶人先告状,诬告吕安不孝,使得吕安被官府逮捕。

魏晋以来,统治者以孝治天下,尤其是司马氏政权,司马懿父子得国手段不正。

且司马昭之野心,路人皆知,司马氏遂不敢提忠,只一味强调孝,而吕安被诬告不孝之罪,性命堪忧。

正直的嵇康立即决定为吕安作证伸冤,但却被官府以“诋毁孝道“为由抓捕下狱,不久嵇康和吕安均被处以死刑,而这一切的背后推手就是司马昭和钟会。

在行刑当天也就出现了本文章开头的一幕,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嵇康来太学任教。

但司马昭生性多疑,区区嵇康竟有如此大的号召力,今天是非死不可了。

其实,对于生死这件事,嵇康倒是看得很淡,在他下狱后,自知命不久矣,便着手安排后事。

他给嵇绍留下遗言,要求他忠君爱国。或许,在嵇康心里,他并不是反对儒家和纲常礼教,只是想要从一而终罢了。

同时他还对嵇绍说:“山公尚在,汝不孤矣。”这里的山公就是指山涛,可见即便到了生命的最后,嵇康和山涛仍是知己。

山涛也没有辜负嘱托,嵇康死后,对嵇绍悉心教导,将其培养成才。

随着嵇康魂断刀下,竹林七贤亦不复存在,阮籍在嵇康死后不久抑郁离开人世,向秀、阮咸、王戎为避祸,步山涛后尘入朝为官,刘伶酒精成瘾,无任何能力,只能回家终老。

从此竹林消亡,净土不复存在。至此嵇康用他的生命为魏晋风度刻画最后的傲骨。

0 阅读:0

小瑀说史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