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火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但利用不得当,有的时候却也会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一场持续几小时的大火,往往就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而持续上百年的火灾,就更会酿成无法想象的灾难。
新疆就有一座燃烧了129年的“火焰山”。
从1874年开始,它的身上就蔓延着难以扑灭的大火,每年折损的煤炭重量高达176吨,折合成人民币,就是将近1.7亿元的损失。
129年来,国家和当地有关部门为扑灭大火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只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些努力始终未能取得好的效果。一直到20世纪末,才在专家队伍和消防人员的一致钻研与努力下,扑灭了大部分火焰。
扑灭火势后裸露出来的山体,犹如画布一样被描绘上了瑰丽的色彩,在往后的日子里,吸引了无数游客到访。不少人表示,“火焰山”给他们带来了惊艳感。
“火焰山”从何而来20世纪80年代,一位名叫德柯克的美国作家在他的著作中写道,“这是人类的禁区,它的温度比水星还要热”。他形容的“禁区”,是美国正在燃烧煤田大火的一个小镇。
那里,烈焰的温度超过500摄氏度,地下犹如岩浆在涌动,而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与硫化物混合,上升到空中,又形成了致命毒云。整个小镇犹如被拉进了地狱。而类似的事情也曾长期发生在我国新疆。
新疆是我国棉花的主要产地,也是我国煤炭产量最多的地方,占到了全国煤炭预测储量的近41%。正因其底下储藏着相当丰富的煤炭资源,一旦发生意外,造成的损失也是惊人的巨大。历史上,因为种种原因,新疆出现过多起煤田大火。
其中,作为新疆煤炭储量最丰富的地区,新疆昌吉硫磺沟的火情也是最为严重,曾长期存在着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煤田地下火区。和世界上大多数煤田大火一样,新疆硫磺沟的煤田大火也是人为原因引起的。
据了解,1874年,也就是清朝宣统年间,一位万姓将军奉命平乱,率领清军驻扎在了新疆的硫磺沟。在发现当地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后,这位将军命令士兵开始开矿采煤。然而,他们使用的技术却是落后且存有巨大隐患的,不久之后便引发了煤田大火。
煤田燃烧后,大火沿着矿井和地质构造中的裂缝不断向远处蔓延,即便是把地上大火扑灭,地下的煤火也在继续燃烧。
同时,煤火还不断析出大量结晶硫磺,这使得大火更难被扑灭。只要有氧气,有煤炭,大火就会持续燃烧。
这样的难题显然是当时的人们所不能解决的,因此,在短暂救火始终取不到成效之后,这场煤田大火就会人为地忽视了。这就有了常年燃烧的“火焰山”。
百年煤火终被扑灭新疆硫磺沟储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能够被探明的储量就达到了21900亿吨。这些资源如果能够被充分利用,可以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可惜的是,从煤田大火燃起的那一刻开始,地下煤火一直处在了自燃状态。每年烧掉的煤炭就高达176万吨,损失近1.7亿元。
从煤田开发的角度来说,这些损失无疑巨大,更可惜的是,在很长的时间里,它都没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
清光绪时期,新疆硫磺沟的大火就留下了记录,被形容为“裂隙纵横,浓烟弥漫,岩隙间火焰呼呼,经年不绝”。
但当时一是没有足够的技术去处理,二是清政府很快面临西方列强的压迫和太平军的反动,很快无暇顾及此处。
后来,清廷被推翻,中国又开启了动荡的近代史。军阀割据、抗战、内战接踵而来,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去扛起灭火的重担。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情况才有了一些改善。
20世纪50年代,在中央领导人的示意下,有关部门开始针对新疆火灾情况做仔细的调查,尝试着提出治理方案。
然而,当时国内百废待兴,不久后又面临自然灾害、进入“十年动乱”,国家和地方能够调动的资源并不充分。在新疆多处燃起煤田大火的情况下,硫磺沟大火因为扑灭难度大、耗费资金高被暂时搁置。反而是其他17处煤田着火点被先后找出,经过治理,恢复了植被。
2000年,硫磺沟大火的治理工作被再度提上日程。
在经历了一番准备之后,国家投入了9872万元,正式启动了硫磺沟煤田灭火工程。
3年多的时间里,无数专家和消防员赶赴新疆开展工作,用打钻、注水、注浆和黄土覆盖等等方式进行治理,先后扑灭了硫磺沟18个煤田火区。
这场在硫磺沟燃烧了百年之久的“地下火灾”也终于迎来了“落幕”的一天。
灾后的惊艳燃烧了129年的大火被扑灭后,硫磺沟“新的样貌”也暴露在了世人面前。
在火灾之前,硫磺沟作为我国最长的侏罗系山脉,绵绵百余里,既有悬崖峭壁、丘陵沟壑,又集雅丹地貌、石林地貌于一体,天然就有恢宏的气势。
而被“炙烤”了一百多年后,包括山峦、断壁在内的所有裸露的地层,都出现了更加分明的纹理,并且,这些纹理都被点缀上了色彩,呈现出“一层红,一层黄,一层绿,一层褐”的丰富的色调。
一眼望去,气势连绵浩荡的硫磺沟像是成了“色的海洋”。在漫天的阳光里,令人炫目,也给人以极大的惊艳感。后来,无数游客被硫磺沟的盛景所吸引,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小结:硫磺沟在新疆久负盛名,一是因为它的百年煤火,二是因为它的独特景致。
不可否认,持续129年的大火,对我国经济和生态利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只是,在损失无可挽回的情况下,它又以灾后惊艳的景致、以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方式,作出了一丝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