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作文怎么写?中科附高语文教师的下水作文来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 洪|HSSIAT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科附高(深理工附中)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从教24年,执教12届高三。
人工智能亦是 “人 ”的问题
手指轻点,信息海量,上班出门,小艺应声而响,Sora横空出世,引发业界震荡。当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辅助,我们似乎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时代,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问题会随之减少呢?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确实解决了许多过去我们难以解决的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问题是已然存在的旧问题。而人类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又会面临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人脸识别造成的信息安全怎么破?AI通过自动化生成虚假信息,该信谁?机器算法引发公众质疑,如何体现公平与正义?美国未来学家凯文·凯利曾预言:“科技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新问题,这些问题将挑战人类的智慧和道德底线。”因此,人类面对的问题不会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而减少,我们需要有勇气与智慧去面对这些前所未有的挑战。
此外,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对我们的创造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我们的学习方式可能更多地依赖记忆和模仿,而现在,我们更多地需要个性和创新。AI可以解决一个指定的问题,可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但在生活浪潮的席卷下,并非所有问题都有标准答案。作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人类,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心灵的诗意栖息地。病房诗人姜正华用诗歌记录护工生活,写出直击人心的诗歌。董宇辉借助短视频为1300多万高考考生送出祝福,字字珠玑,激荡万千学子的心灵。当下,很多传媒从业者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但那些真正优质的原创作者,依旧无法轻易被取代。
科学发展到今天,技术层面的问题或许比较容易解决,但有关爱与美的问题或许难以解决。打开电脑手机,我们可以看到壮阔的新疆美景,可为什么全国各地的人们不顾舟车劳顿,去新疆寻找“我的阿勒泰”?线上问诊早已有之,可为什么人有病痛,还是会去医院寻求医生仁心仁术的帮助?教师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除非人工智能有了人的情感,因为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只是知识与技能,还有爱与美,还有精神的感化与引领。
互联网联通的是世界各地的人,人工智能不可能回避人的问题。虽然科技会为人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但人类在伦理、审美、教育等多个方面的问题不会随之减少,这些问题挑战着我们,我们不断提问、不断思考,亦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中不断前行。
田 晶|HSSIAT
中科附高(深理工附中)高三语文教师,备课组长。多年扎根高三语文教学,发表论文多篇,研究课题多项。
科技一路向前,“追问“助力发展
明代宋濂曾言“尝驱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宋濂到达百里之外方可询问经书;而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人们只需轻动手指,借助搜索引擎,瞬间便可获取答案。看似高效、便捷,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却不能回避。互联网、人工智能助力了我们的生活,却也限制了我们的思考和不断“追问“的能力。面对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的问题应该更多,借助“追问”,促社会发展,开时代新篇。
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指尖尽展天下大事,触手可谈世间见闻,这一切带给了我们快感和刺激。于是我们便如“上瘾”一般无边界的去追求快感:作业遇到“拦路虎“,轻点鼠标,答案尽收眼底;搜集资料,轻触回车键,各类信息一览无余……这一切让我们享用了时代的红利,于是我们便无节制地挖掘、去探底。互联网世界光怪陆离,人工智能聪慧强大,同时也在一步步剥夺人类思考和追问的权力。
人类思考和追问的本能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人们沉迷于短视频,乐此不疲地“丰富”自己,深陷于互联网的花花世界中消耗自己,热衷于人工智能的答案而忘乎所以,而这种形式的“丰富”、这样获取的“答案”往往是浅表的,是没有内在逻辑的,是缺乏人文关怀的。长此以往,人们习焉不察,便不再去挖掘答案背后蕴含的逻辑和隐藏的真理。人类持久进步的动力在于找到答案之后,再次追问,带着新问题开启下一扇知识的闸门。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找到答案,而是发现问题。”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可以迅速解决,可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不会仅限于此,而需要再追问,再探索,再发现。
两千多年前屈原用《天问》启迪人类对宇宙的遐想和追问,一千五百年前张若虚用《春江花月夜》唤起人类对自我起源的思索;如今,嫦娥六号、鹊桥卫星亮眼月宫,但月球北极又是何等模样?基因工程,生物制药飞速发展,但安全、伦理问题接踵而至,人类是否需要停住脚步思索医学发展的边界问题?西塞罗曾言:“活着就要思考”。科技的兴起不能阻止新问题的产生和人类思想火花的迸溅。千百年来,人类的进步过程就是黑暗中看到萤火,带着问题思考,去拨云见日,迎来质变与新生的过程。
没有问题的时代,必将万马齐喑;不去追问时代,定会裹足不前;吐故纳新的活力应该是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底色,不应止步于借助科技解决问题,而应利用人类智慧不断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所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问题不会越来越少,也不应越来越少。
易红芳|HSSIAT
中科附高(深理工附中)高二语文教师。教育理念:心怀温暖,精神明亮。带班宣言:带你三年,念你一生。语文教学:语文是生命的底色,生活处处皆是语文。
借助AI之“智”,探索未知之“美”
在互联网、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解答一个难题,生成一个方案、完成一个总结报告、复制一幅“名画”、编辑一段代码甚至完成一篇没有个性的“下水作文”,可谓小菜一碟。那么,随着学习生活中休戚相关的问题轻松解决,人类的问题是不是就会更少了呢?我想,我们需要从源头去分析,才能得到更理性的答案。
人工智能不是人类对宇宙探索的终结者,而是漫长探索征途中的一环。人工智能的本质不是产生新知识,而是人类不满足于书籍、图书馆对知识的承载力而发明的、建立在足够大的数据库的基础上,对人类既有知识进行合理的整理、分类、重组的新型知识载体。它给予我们的答案是人类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它并不能创造性地解决从未有过的问题,它也不能产生新的知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工智能是新时代的无纸天书,是超级图书馆,是我们获取人类已有知识的便捷载体。也许,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比人工智能更加宏大、更加便捷的知识组织模式的出现。它们共同的意义是让人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多的占有知识,更好地解决问题,终究是为了更好地探索未知的世界。因此,人工智能为我们解决的问题越多应该越有利于人类形成探索未知世界的新问题。
其次,人工智能为人类提供了海量的知识与信息,终究需要人类拥有下达准确指令的能力来驾驭。在人均“Ghat”的时代,同一个问题,输入的关键词不同、下达的指令不同,得到的答案就大相径庭;问题的另一端却是,对同一问题,同样的指令,不同知识层次的人、不同专业的人所需要的答案深浅层次又各不相同,可能对于普通人而言是“科普”的答案对于专业人士却过于“小儿科”。拥有向“AI”准确提问的能力才是真正驾驭人工智能,助力探索未来的关键能力。库克说:“我并不担心机器人像人一样思考,只担心人像机器一样思考。”我们只有善于思考、精于思考,才能够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比AI更聪明,才能免于被时代淘汰。若人类因为AI的便利而懒于写字、懒于积累、懒于学习、懒于思考,我想“A I”不仅会终结人类的问题、终结某些职业,可能会终结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意识。
此外,人工智能为人类解决诸多“智识”类问题的同时,与之孪生的是“人性”终极问题的追问。诚然,人工智能可谓“智”得出神入化,让人类叹为观止,让我们的生活、学习、医疗、休闲变得便利舒适,幸福指数飙升。但是,伴随而来网络犯罪层出不穷,AI出品真假难辨……那么,我们是内耗以自贬,躺平以自宽?还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坚守“人性”之本义?我想,康德的箴言照亮我们的前路:“有两样东西永远让我惊奇和敬畏:一是头顶的星空;一是心中的道德律。”对世界对未知永远有探索的兴趣,对内心永葆着“道德律”的敬畏,让人工智能朝着健康的方向行稳致远。从这个意义上,我想人工能智能若真的解决的问题越多,人类的问题越少是新时代科技发展的理想愿景。
愿吾胁下生双翼,随君飞向天尽头。让我们永葆人之特性——思考与敬畏,借助AI更多更快解决知识性、基础性问题,助力我们探索星辰大海,创造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