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当年电影《红色背篓》,忆儿时的山村供销社

黑龙江畔的张大丰呀 2024-08-16 01:17:45

最近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长春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天马电影制片厂,海燕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等等等拍摄的故事影片。

二零二四年八月二日,我观看了北京电影制片厂一九六五年拍摄的故事影片 ——《红色背篓》。

影片《红色背篓》,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农村供销社的营业员,心里装着山区农民,方便百姓,背着商品翻山越岭进山村,积极为辛苦种田的农民们服务的故事。

主动放弃县城百货商店工作的营业员来到了公社供销社工作。

这位营业员工作热情高,干起工作来不管是份内,还是份外,他都抢着干。

搬运“六六六粉”,不仅累,而且还是剧毒啊,可他毫不在乎,照样积极地去做。

现在,这“六六六粉”早已被淘汰了,知道它名字的人不多了,但当年“六六六粉”可是赫赫有名,曾不走后门,都难搞到啊!

供销社顾客的多少与季节有关。

农闲时,供销社里,人来人往,出出进进,非常热闹,这时供销社的营业额非常高。

农忙时,供销社里冷冷清清,顾客稀少,供销社的营业额非常非常低。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新来的营业员背上背篓,装上社员们预定的商品,爬山涉水,走村串户地将商品送上门儿。

他北上山的农民预定商品很杂 :锄头,镰刀,铁锹,炕席,大锅等等等。

卖完商品,他开始收购中草药、破铜烂铁、鸡蛋等等等,背篓里又放了一篓“收购品”下山。

在社员们没有预定商品的情况下,他就将农民们日常生活中常使用的日用品背上山,搭起简易的摊床就开卖。

这些日用品非常杂 :书籍、学生作业本、酱油、醋、墨水、铅笔花布、胶鞋、雪花膏、木梳、烧酒等等等。

供销社营业员这种销售商品的方式,深受地处深山,交通不便的广大农民们欢迎。

供销社的营业额屡屡攀升 ……

随着营业额的不断高升,供销社内部出现了问题 ……

有人认为,“背篓”里不应该放一些酱油、醋等等等,买不上几个钱,但又很沉的商品。

经过讨论,大家达成共识 —— 为民服务!

“背篓”,风雨不误地深入山区。

这位手拿煤油灯的老大娘,家中没钱,就打了五分钱,“背篓”营业员也热情地服务。

“背篓”服务大众迅速传开了。

越来越多的供销社的营业员走出来,背起了“背篓”走向山区 ……

“背篓”的队伍壮大了。

《人民日报》等等等报刊、杂志、广播纷纷报道“背篓”事迹,积极宣传“背篓”精神。

全国各地商业战线的广大职工纷纷展开学习“背篓精神”的宣传会、讨论会、学习会,积极进行实践。

手推独轮车装货多,运量大 ……

各个城市里的街头巷尾,处处都能看到“背篓精神”的闪烁!

各大城市里的各大商店营业员们的服务态度有所提高了。

各大城市中的“国营照相馆”,把学习“背篓精神”化作实际行动,背着“照相机”,为大山里的农民们服务。

各大城市里的“国营理发店”的员工们,也带着理发工具奔向大山深处,为百姓服务 ……

各大城市里的商品采购站,积极深入山区,积极收购果农们丰收的水果。

“背篓精神”,就这样地被发扬光大了。

0 阅读:0

黑龙江畔的张大丰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