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理性平和的人,为何会突然暴怒,发生极端行为,是躁狂发作?

安汐谈情感 2024-02-10 22:04:39

本文字数约:6056 字

阅读时间约:8 分钟

本文章节:

01、他暴躁易怒,猛推母亲致骨折,这是躁狂发作吗?

02、他停药并复学了,但还存在一些心理隐患

03、平时理性平和的人,为何会突然变得残暴?

图片为AI生成

最近,我们分享了“双相障碍”患者明伟的真实康复经历。

明伟上初中时,与同学发生了矛盾,老师又没有公平地处理,他又委屈又愤怒,不愿去学校,在家里待了好几个月。从这时开始,明伟就出现了精神心理症状。

随着病情越来越复杂,明伟开始就诊。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大夫把他诊断为双相障碍,还说有精神分裂症的可能。另外一位权威的精神科专家则认为他小时候有艾斯伯格综合征。

明伟服药后有所好转,很快出国留学,但在国外又遭受了不少心理创伤。他再次自我封闭,休学回国,病情越来越严重,还一度烧炭自杀。

明伟自杀未遂后,他父母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吃药又没法解决根本上的问题。他们找我们就诊,并希望接受能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的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下简称“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

明伟本来服用的药量较大,整天嗜睡,没法正常生活。但经过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明伟实现了快速撤药,情绪更加稳定,自杀念头和过激的行为都消失了,并继续出国留学,完成学业。明伟和父母都感到人生的至暗时刻终于过去了。

其实,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明伟并不是真正的双相障碍患者。他决定结束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时,还有很多深层面的问题没有解决,后续仍有不少隐患。

01、他暴躁易怒,猛推母亲致骨折,这是躁狂发作吗?

明伟曾被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大夫诊断为双相障碍,服用抗精神病药奥氮平,剂量一度高达每天15mg。

这很有可能是因为大夫知道明伟易怒暴躁,多次与父母发生矛盾与冲突,在家容易大发脾气。很多精神科大夫认为这属于躁狂/轻躁狂发作状态,从而作出“双相障碍”的诊断。

在接受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的过程中,明伟还曾因母亲的一句话而暴怒,一气之下把母亲推倒了,导致母亲6根肋骨骨折。

明伟事后非常后悔、内疚,并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恐惧,担心自己对将来的妻子、孩子也会有类似的行为。

如果主流的精神科医生得知这件事的话,会更加认为这属于躁狂/轻躁狂发作,认定他得的就是“双相障碍”,在精神科,这可是重性精神病。

但其实,明伟这些行为到底是否属于轻躁狂/躁狂发作,是否能被诊断为双相障碍,这在临床上是存在一定争议的。

原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医学的颜文伟教授曾指出,轻躁狂/躁狂发作的主要症状是“高兴愉快”、“欣喜若狂”的,这种高涨的情绪能感染他人。他说,“有的医生,不管什么疾病,只要病人发脾气、冲动,就认为那是躁狂,加用碳酸锂或德巴金,说是情感调整剂,可以调整情感,那是不对的”。

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的孙学礼教授在《双相情感障碍及其非典型症状识别与优化治疗方案共识》一书中,也针对“激惹”和“激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以防卫为目的的攻击为“激越”,以掌控为目的的攻击才能称为“激惹”;“激越”类似于“狗的攻击”,患者内心其实是压抑、焦虑的,而“激惹”类似于“虎的攻击”,患者是因为内心自大,容不得别人质疑,所以动怒。

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比较认同这2位教授的说法。患者暴躁易怒、大发脾气,往往是激越状态,是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被激活后所出现的情绪反应,并不属于躁狂/轻躁狂发作,更不宜被诊断为双相障碍。

因为如果患者处于典型的轻躁狂/躁狂发作状态,虽然他们有时也会生气,但不生气时,通常会表现得愉悦、高兴,对未来充满计划和希望,自我感觉良好,看起来积极乐观。

显然,很多青少年患者并不属于这种情况。他们在大部分时间压抑、痛苦、沉默,有时候变得暴躁易怒、大发脾气,是因为大量叠加性心理创伤被激活了,内心的痛苦、压抑、绝望到了极点,大量的强烈负性情绪积累到难以自控地爆发了出来。

严格来说,这属于极度痛苦、压抑之下的“激越”状态,而不是“易激惹”状态。

他们在情绪大爆发后也不高兴、愉悦,而是跟大发脾气之前一样,继续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不爱说话。有的孩子甚至会因为自己的失控过激行为而感到非常自卑、愧疚、自我否定,抑郁情绪更加严重,如果有自残自伤的话,次数也更频繁。

明伟正是如此,他暴怒失去理智而推倒母亲之后,自己非常后悔、内疚、恐惧,更加自我否定,还将自己封闭起来。如果明伟的这个问题未得以高效修复,他后续不断出现难以自控的过激行为的话,他的病情会越来越严重,甚至会再次出现自杀行为。

所以,如果按照主流精神科的诊断标准,我认为更加符合明伟的诊断是抑郁症伴激越状态、偏执型人格改变、学习障碍。在对他们一家进行面诊时,我就明确地说出了这个诊断意见,替明伟摘掉了“双相障碍”这个“重性精神病”的帽子。

而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明伟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非常符合病因学诊断——创伤后应激反应失调(PTSRD)。

另外,在明伟的家族中,他的大姑罹患双相障碍,二姑罹患幽闭恐惧症,他父亲被诊断抑郁症(但他怀疑是双相障碍),他的爷爷脾气暴躁。明伟的妈妈和外婆虽然未就诊过,但其实也有一定程度的人格异常。

从表面上看,明伟有着非常明显的、典型的精神障碍家族史,那他患病是不是源于家族遗传?这个问题困扰了明伟父母很久,他们非常恐惧。因为如果真的是遗传所致,那意味着明伟以后难以结婚生子,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了。

我不止一次跟他们解释,明伟患病的主要根源非常清晰,是他在成长、留学过程中遭受的大量叠加性心理创伤导致,而不是大众理解的遗传。

还有,明伟父亲、二姑、大姑是同一对父母所生,又都罹患精神障碍,看起来这是他们父母的基因有问题。但其实,这也不是遗传,而是他们共享了类似的成长环境,共同受到原生家庭中不良因素的影响。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在明天的文章中再详细分析。

02、他停药并复学了,但还存在一些心理隐患

明伟接受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

得益于精准化心理干预的效果,他实现了撤药。本来每天服用的奥氮平15mg完全停掉了,嗜睡、反应能力下降的副作用也随之消失,学习能力明显回升。除了一开始出现失眠之外,没有其余不良反应。

他的多个叠加性心理创伤得到了修复,自杀念头、容易愤怒并出现过激行为的问题得以解决,也学会了更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而不是一味压抑。

在跟父母相处方面,他也理性了很多,在一些生活细节上懂得关心父亲,分享自己的想法。面对比较强势的、说话方式比较简单粗暴的母亲,他也相对更平和了。

这些康复效果远远超出了明伟及父母的预期,他们感到惊喜,觉得已经非常满意了。他们提出中止心理干预,先带孩子回家观察,如果明伟病情出现很大波动,他们再带儿子回来继续接受心理干预,如果一直很平稳,那就可以正式终止心理干预了。我们也尊重他们的决定。

在这之后,明伟父母很少跟我们联系,说明明伟回家后没出现明显的问题。接近1年半以后,明伟父亲说儿子的状态一直不错,已经重新出国留学了。他们才正式办理了停止心理干预手续。

如果按照明伟最后一次接受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来计算的话,直到现在已经有3年多了,他父母并没有反馈明伟出现病情波动,可见整体康复得很不错。

可其实,从我和Lucy的角度来看,当时明伟的康复效果还没有达到我们的期待,他仍有不少精神心理隐患,希望他及父母要有所意识。

第一,明伟还有不少深层面的心理创伤事件未得以修复,这是潜在的“雷”。

明伟在原生家庭中、求学经历中,遭受过大量叠加性心理创伤,他自己还记得的就有不少,储存在内隐记忆层面的就更多了。

Lucy对他进行过6次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几乎每次都发现一个心理创伤事件的背后还有更多的心理创伤,可来不及一一修复,只好先简单处理,本来打算后续有机会再深入修复。

比如他曾经多年不跟父亲说一句话,表面看只是出于一件事,但其实这背后肯定有很多父亲对他造成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比如他在国外把一个室友打了一顿,他勇敢道歉,室友却更加变本加厉地嘲讽他,又对他做了很多过分的事,导致他出现重度抑郁发作,这些事件记忆都还没有进行深入的创伤修复。

再加上明伟有一定的偏执型人格改变,有点自以为是,在深度催眠中还忍不住有批判性思维,这也导致病理性记忆难以完全暴露,对心理干预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明伟及父母决定中止心理干预后,我们目前也没机会处理上面的问题了。

如果明伟在后续没有遇到较大的挫折及困难,上面的“雷”有可能不会被引爆,明伟能保持较好的心身状态,甚至也不排除他会逐渐提升自信,部分地自我疗愈了上面的心理创伤。可如果在他获得真正自信之前就遇到一些较大的负性应激事件,未得以修复的心理创伤就很可能会被激活。他可能会出现剧烈的情绪波动,不理性的行为,“爆雷”了。

而且,他还没有塑造出越挫越勇的高逆商,极有可能还缺乏应对挫折、困难的积极心态,在逆境下很可能会形成新的心理创伤。

所以,如果想降低明伟的复发风险,就需要更加良好的康复环境,比如能跟他和谐相处的老师、同学、领导、同事,学习上和工作上也相对比较顺利等等。

但这些外界因素是充满不确定性的,这也是我和Lucy难免感到担心的原因之一。

第二,明伟父母初步具备了自我反省的意识与能力,但仍不够深入。

明伟患病的一大原因是原生家庭,甚至原生家族的负面影响,尤其是他父母造成的大量叠加性心理创伤。

他父母常年不和,经常在儿子面前争吵。他父亲忍受不了,就找各种机会不回家、晚回家,他母亲有气没处撒,就把火发到明伟身上,经常贬低他。有一次,她甚至在大街上当众打骂明伟20多分钟,还扔下他一个人走了。

这对父母过去的教育方式真的非常无知、愚昧,导致明伟内心非常痛苦!所以,对明伟父母进行深入的家庭治疗是非常重要且很有必要的。

可是,由于明伟的心理干预时间不算充足,这方面进行得不够深入。而且明伟有一次暴怒把母亲推倒,导致母亲6根肋骨骨折,在家休养了很久,没能持续接受家庭治疗,这导致她的自我反省更加不足。

我们担心随着时间一长,明伟父母又放松了自我反省,继续对明伟采取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那明伟复发的风险就更大了。

第三,明伟有明显的学习障碍,但未进行处理,也未塑造出高效学习的状态。

明伟从小学习成绩就不好,父母一度怀疑他有多动症。我详细了解情况之后,认为这不是多动症,而是典型的学习障碍。罹患精神心理障碍之后,他的学习障碍更严重了。

在病情大幅好转之后,他的学习效率虽然有所恢复,但整体上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希望他能有意识地自我调整,逐步提升学习能力和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否则,学习上的挫折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心理打击,对其自信心的提升也会有所影响。

第四,明伟与父亲存在着明显的三观冲突,这又可能会导致亲子冲突,对明伟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

明伟父亲有一定的崇洋媚外心理,盲目崇尚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和体制。他希望孩子将来能够留在国外工作、生活。但是,明伟在国外留学期间,遭受了不少的心理创伤,他并不认可西方发达国家的体制,想回国发展。

亲子之间在这方面的三观冲突并不少见。因为国内上世纪的一些时代悲剧,很多出生于60后、70后的家长受到过不公平的对待,又或者他们的家人有相关遭遇,他们非常不认可国内的文化和社会制度。

再加上那时候西方发达国家的实力比国内的强大很多,又不断宣传所谓的自由、民主、平等等普世价值观,所以大批人变得崇洋甚至媚外,削尖脑袋想移民到国外。

这部分父母中,有不少人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形成了一定的自以为是、固执已见的偏执型人格改变。他们更加坚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经常有意无意地说欧美国家什么都好,不断贬低国内社会,甚至想向孩子灌输这种思想。

可如今的孩子生活在数字星球时代,他们通过互联网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也了解到如今祖国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很多方面甚至超过了英法美等西方发达国家。

他们还看到了西方发达国家其实没有那么美好,国外政府有一些行为甚至可以说是非常低劣,很多社会问题也非常严重。

总的来说,现在的青少年、年轻群体拥有较强的民族认同感,内心是平视西方发达国家的,是自信的。

所以,当父母发表“崇洋媚外”的言论时,很多孩子是不认同的。他们会忍不住反驳父母,甚至会引起剧烈冲突。孩子还可能会认为父母非常无知、愚昧,不愿意与父母进行深入的交流,亲子关系逐渐恶化。

我曾经跟明伟父亲讨论过这个问题,希望他的观念要与时俱进,别强行向孩子灌输他那一套三观。他当时答应了我,但不确定在实际行动中能否做到。

第五,明伟的婚恋观中可能隐藏有一定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明伟父母曾告诉我,他们听儿子的同学说,对比起同龄异性,明伟更喜欢30、40多岁的大龄女性。如果这是真的,精神分析流派很可能会认为这是“恋母情结”,但从精准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极有可能是相关的心理创伤导致的。

其实,并不是说男性喜欢大龄女性就一定不好。现实生活中就有不少正面例子,法国总统马克龙就选择了比自己大24岁的戏剧老师布丽吉特结,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

可是,明伟父母是否能够接受这一点呢?会不会因此和孩子发生剧烈冲突呢?我希望他们要理性对待,必要时,要具备更加开明的、与时俱进的心态,不要强硬地批评、阻挠孩子。

明伟在国外留学多年,但没有明显受到国外LGBTQ+运动的影响,性取向仍然符合主流。他还遭受了很多来自母亲的心理创伤,但目前并未泛化到对所有异性感到厌恶,也没有成为真正的不婚主义者,明伟父母就应该感到庆幸了。

03、平时理性平和的人,为何会突然变得残暴?

最近梳理明伟的案例时,社会上发生了不少骇人听闻的新闻事件,其中一个最令人震惊的是“清华学子、谷歌工程师杀妻案”。

该案件中的凶手陈立人,他是高学历、高智商人士,平时给朋友、同事留下的印象都是温和的、理性的,友善而有素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谁也没想到,他竟然一拳一拳地把妻子活活打死,这个行为非常残暴!跟他平时的理性、平和反差太大了,令人难以置信!这是该案件备受关注的最大原因。

看到这案件时,我想到了明伟。其实明伟也有这样的行为反差。

在日常跟同学、朋友相处时,他一般情况下都显得脾气很好。

同学嘲讽他,他装作若无其事;

有女性纠缠他,他觉得很烦,但也憋着;

他母亲经常贬低、打压他,他无比反感,但害怕母亲更猛烈地批评他,也选择了忍着。

说得简单一些,他总是压抑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一直隐忍。他内心的负性情绪无法及时释放,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很容易因为一件不起眼的事而暴怒,失去理性,出现极端行为。

比如他暴打了室友20分钟,他的手都打到骨裂了;还曾因母亲不经意的一句话,失去理性,一把推倒母亲,导致她6根肋骨骨折。他事后对自己的暴力行为也感到非常恐惧、后悔。

从某个程度上讲,如果明伟这个重大问题不解决,他极有可能就会发展为下一个“陈立人”。

换言之,“杀妻案”的陈立人虽然表面看着很理性,但其实内心一直压抑自己的负性感受和情绪,又不断跟妻子发生矛盾,但缺乏自我反省意识和能力。最后,他的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被激活,在盛怒之下失去了理性,做出了极端犯罪行为。

希望读者们能深刻地意识到,“忍”字头上一把刀,而且还滴着血。

如果我们能总是压抑自己的负性情绪和想法,表面上看是顾全了大局,看起来都很好,但其实严重不利于自己的心身健康。如果积累到了一定程度,积压许久的强烈负性情绪会猛烈爆发,失去理性,引发悲剧的风险很高。

我们要学会理性而正确地表达情绪和想法,并找到自己喜欢的、健康的、积极的解压方式,有效而持续地释放自己的负性情绪。

在明天的文章中,我们还会进一步分析明伟患病背后的原生家庭问题,甚至是家族中的问题。

0 阅读:20

安汐谈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