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江西省共青城市苏家垱乡浆潭联圩一分场,农机手正驾驶农机进行翻耕作业。潘 成摄
春分刚过,我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正从南向北渐次展开。目前,华南地区早稻进入育秧、插秧阶段,华北地区冬小麦陆续返青起身、春小麦已开始播种,预计4月上旬东北开始水稻育秧,“五一”前后玉米大豆将大面积播种。
现代农业生产离不开先进技术,春耕春管期间强化科技应用,不仅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为保证全年粮食丰收打下基础,也为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注入动能。
专家走进田间地头
当前正是春耕春管关键期,各地农业部门和科研院所积极组织农技专家走进田间地头,开展点对点、面对面技术服务。
“福建省‘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导致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三分田,因此我们在努力提高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积极推广优质早稻和再生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所长张建福介绍,为助力春耕、保障全年粮食丰产丰收,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从春耕备耕阶段就持续选派专家到田间地头对农户进行针对性指导、开展农技培训。
“我们会根据不同的品种特性去指导他们施肥、育秧,及时排查病虫害,争取让老百姓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张建福说。
近日,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决定在全省组织开展“农业专家八闽行”活动,选派一批农业专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村入企到户开展农业科技服务。
在中原大粮仓河南省,冬小麦陆续返青、拔节,春季田间管理进入关键期。前不久,河南省农科院专家团到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开展院县共建春管科技服务行动。专家团实地查看苗情后分析,由于近段时间频繁降水,田间墒情足,给小麦根部病害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河南省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研究员李向东建议当地做好氮肥后移和防倒伏工作,为小麦丰收打好基础。“听了专家的讲解,我知道了追肥要推迟,还要及时防治纹枯病。”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胡集乡种粮大户王有广说。
集体农技培训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我们已完成农机培训3期90人次,进行了农机设备的检修保养、制度的修订完善,与5个垦区、两大央企达成了农机服务意向,预计4月初开始作业。”全国首家农垦农机应急服务中心——河北农垦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张家口农垦农机应急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
农机装上导航系统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北斗智能农机的应用是促进粮食稳产增产的有力保障。截至目前,全国装有北斗定位作业终端的农机装备已达200多万台(套),其中植保无人机超15万台。
“农机装上导航系统后,不仅省人力还省土地。我们驾驶员的工作比以前轻松多了,这样犁的地也更直,比以前歪歪扭扭种得多。”新疆博乐市鑫鸿祥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农机手赵斌说。当前正是新疆棉花的备耕阶段,像赵斌一样的农机手正忙着参加技术培训,调试和检修设备,为播种做准备。
农机联网、智慧操控,减轻了农机手的工作量。赵斌介绍,合作社使用的华测北斗农机导航自动驾驶系统连接着APP,打开手机就可以查看农机实时位置、运行轨迹、作业亩数等各项信息,操作起来非常方便。“我们的产品支持播种、开沟、起垄、耙地、打药、插秧及收割等多种作业模式,适应平地、坡地、沙土地、水田等各种作业环境,作业精度可达±2.5厘米。”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精准农业产品线产品经理冯绍晰介绍。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播种环节,应用辅助驾驶机播作业播种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能够有效确保提升单产所需的合理密植、精准水肥调控要求,做到播种对行衔接准确、铺设地膜和滴灌管顺直高效。水稻移栽用上自动驾驶插秧机,能够提升机插作业质量、节省人工投入、减轻劳动强度。在植保环节,农用无人机、喷杆式喷雾机等应用北斗导航自动作业,精准开展“一喷三防”“一喷多促”作业,既避免形成药害烧苗,又能提高肥药利用效率。
无人农场遥控作业
无人机、物联网、农业大数据等农业“黑科技”增强了农业科技“硬核”底气;云上管理、科技赋能成为春耕生产新景象。
无人农场是指在人员不进入农场的情况下,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北斗导航定位、机器人等技术,通过对农场设施、装备、机械等远程控制、全程自动控制或机器人自主控制,完成农场生产作业的全天候、全过程、全空间的无人化农业生产作业模式。
在中国科学院伏羲农场重庆长寿控制中心,“抢抓农时”用上了机器人来节省人力、提高效率。在这里,旋耕机器人、植保机器人、割草机器人、设施农业巡检机器人等,都可以通过遥控一键启动开始作业。作为中国科学院“伏羲计划”的应用场景,龙溪河流域高标准农田(长寿)示范区已经率先开展无人智慧农场试点和高标准农田信息赋码管理试点,实现了农田数字化管理和农业生产全程无人化、智慧化管理。
近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技术研究所积极与河南省永城市益农农业公司对接,利用多光谱无人机开展小麦返青期苗情遥感监测,通过诊断模型判断小麦是否缺肥,再使用施肥无人机进行精准追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王来刚介绍,施肥无人机每次可以装载近百斤化肥,每架无人机每天能够施肥500亩。与传统人工撒施相比,可节省10%至20%的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减少过量施肥对土壤的污染,同时提高施肥作业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在农业防灾减灾方面的作用也不可小觑。我国地域辽阔、属大陆季风气候,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复杂,加之种植养殖类型多样,导致农业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为此,各地积极完善种植业灾情监测信息系统,开展数字化、智能化灾情监测站建设试点。加强与气象、应急管理、水利等部门会商研判,提升灾害预警预判能力。
农业科技入万家,也需要农机专家和有关部门持之以恒的推广和指导。“农业科技推广行动是连接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实践的纽带,既是科研成果的试金石,又是农业生产实践的加速器。”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张运龙说,农技专家下乡指导、组织集体培训等农业科技推广行动,可以帮助农民了解和掌握新技术,更好地应对春季农业生产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水肥管理、土壤紧实等,从而确保实现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经济日报记者 李和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