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长期在曲折中发展。1956年,我们对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公开表示异议。1957年莫斯科会议,我们抵制苏共欲将自己二十大观点,作为各兄弟党的共同路线做法。1958年,我们拒绝苏联建立海军联合舰队的提议。
1959年,苏共将两党意识形态的分歧差异,扩大至国家关系层面,单方面撕毁两国国防新技术协定。最后发展到1969年,陈兵边境对峙、大战一触即发的局面。
时间来到1969年的前一年,苏联出兵60万,侵占捷克斯洛伐克,指责他们背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有这个刀兵相向的先例在,由不得我们不做好大打出手的准备。
肖全夫是1961年升任沈阳军区副参谋长的,7年后他又升任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1969年3月的珍宝岛战斗,就是他在前线负责指挥的。
沈阳军区司令陈锡联,按照毛主席和军委的指示,加强边境巡逻,随时做好自卫反击的准备。苏军依旧是我行我素,继续制造摩擦,试图挑起更大的冲突。
3月2日,苏军因在一场大规模冲突中吃了暗亏,于是不断往珍宝岛一带增兵。沈阳军区也没闲着,陈锡联下令调兵,提高珍宝岛的军事力量。
为了便于应对随时可能升级爆发的战斗,陈锡联特地设立了一个前沿指挥所,放在更加靠近战场的地方——距珍宝岛不到10公里的五林洞。这个指挥所,是由肖全夫和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李光元组成的。
3月中旬的一天,消停了数日的苏军,又动了起来,动静还不小:三辆坦克开进我方地盘。前沿指挥所立即将这一情况,上报到正在北京的司令陈锡联处。他们都认为,这是苏军即将进犯的表现,但在如何应对上,肖全夫和陈锡联出现严重的分歧。
陈锡联认为,应当先下手为强、教训和震慑一下苏军。肖全夫却说,现在不能打,还没到打的时候。
前面你也支持打,怎么现在人家欺负到家门口了又说不打,你怎么回事?陈锡联质问肖全夫,刚好副总长温玉成也在旁边,说到出击的时候了。
肖全夫顶着二人的压力,冷静分析起苏军情况:他们只有三辆坦克过来,没有步兵跟随,也没有别的战车,我判断他们这是在火力侦察;要是我们这就打了,底牌被人看光,接下来的仗不好打。
陈锡联有些恼火,以军区司令的身份给副司令兼参谋长的肖全夫下令:“我说打就打,我的命令都不管用了吗?” 肖全夫依旧坚持“暂时不打”的意见,认为这是最合理的方案。
担心错失良机、贻误战机的陈锡联又着急又生气,说肖全夫这样是在犯错误,将来是要受罚的。肖全夫不为所动,没改想法,但也被说急了,于是反问陈锡联:“我问你,谁是前线指挥员?!”说完,他就把电话一摔,挂断了。
是啊,肖全夫是他陈锡联定下的前线指挥员,可见是值得信任的;况且陈锡联远在北京,操那么多心也没用。而肖全夫那边热血下头,冷静下来,觉得确实得动一动,否则说不过去,于是让人放了几炮。
历史证明,肖全夫的做法是正确的,当时苏军入侵已成定数,否则那么多军队不是白调了吗。苏军见我军炮火不猛,误判为我军在岛上的军事力量不够,遂果断大摇大摆地发起进攻。
结果一打起来,苏军顿时傻眼,什么情况?怎么这么多人,火力这么猛。肖全夫充分发挥我军擅长近战的优势,打退苏军的多次进攻,苏军的坦克、装甲车报废损坏了不少。
战斗一打响,肖全夫就不停给远在北京的陈锡联报告战况。陈锡联没有吝啬赞美之词,大肆夸奖他,并承认自己前面犯了着急的错误。
当时北京的中央首长们,也是密切关注着北方边境的战况。陈锡联赴京参会,周总理就问,你走了,谁负责前线指挥。
当得知前线指挥员是肖全夫后,周总理放心地笑了,说苏军算是遇到对手了,讲肖是南京军事学院的高材生,是苏联人教出来的,苏军那一套他清楚,该怎么对付苏军他也知道。在听到战报后,周总理亲自给肖全夫打电话,表扬了他一番。
在北京的陈锡联一点没揽功,而且不断向中央首长们高度肯定肖全夫的指挥能力。也因此在1980年,肖全夫被提拔为乌鲁木齐军区(大军区)司令。
战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