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年刘亚楼回乡探亲,半路被“疯妇”拦住,得知身份后他勃然大怒

博古通今说历史 2024-05-13 00:10:37

1953年,阔别家乡多年的刘亚楼将军回乡探亲,半路上却突然被一个疯妇拦住。随行之人似乎害怕他知道什么,拼命阻挡那个疯疯癫癫的女人,不让她靠近。

就在这时,刘亚楼的弟弟刘亚东开口,向兄长解释了疯妇拦路的原因,得知这名女子的真实身份以后,本来因为回乡而高高兴兴的刘亚楼勃然大怒。

这位状似疯癫的妇人,她的真实身份到底是什么?她又为何要拦住刘亚楼的去路?

将军回乡,疯妇拦路

和革命年代的许多优秀将领一样,刘亚楼将军自从离开家乡,在外为革命而打拼,多年未曾回过故乡,也未曾见过熟悉的父老乡亲。

家乡是人心底深处最为浓重的羁绊,思乡之情也时刻伴随在每一位游子的身边。所以新中国建立之后,局势稍稍稳定下来,刘亚楼将军便思考着回乡一事。

他是从闽西走出去的客家人,那些外人听不大懂的乡音,曾一遍遍的在他的梦中萦绕。那些养育了他的山山水水,也曾一遍遍的在他的脑海之中盘旋。

1953年,他的弟弟刘亚东向北京寄来的一封家书,殷殷切切的诉说了家乡亲人对于兄长的思念之情。

弟弟告诉他,全国解放之后,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日子也在一天天的好起来。书信中提到的那些他记忆中熟悉的事物,勾起了他无穷无尽的乡愁。

然而刘亚东提到的另一件事,却让他的心情突然之间沉重了下来。

在革命年代,许多从福建走出去的英勇战士,许多在福建开展过革命工作的同志,都因为种种原因而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一想到他们,刘亚楼便没有办法再高兴起来。

新中国的太阳是灿烂的,新中国的天地是自由的,他们这群人为之奋斗的,也正是这样一片天地。他很幸运,能够亲眼见证这片天地的诞生,但不是所有人都像他一样幸运。

可是这群为了国家和人民而牺牲的同志,却因为一些原因而无法被评定为烈士。哪怕知道评定工作的流程极其复杂,推进相对缓慢,刘亚楼也无法不为这样的结果而感到失望。

他想,自己是时候该回去看一看了,去见见熟悉的人,喝一喝家乡的水,再去探望那些牺牲烈士的家属们。

弟弟刘亚东得知兄长即将回家,兴奋得不知该如何是好,到了约定的那天早晨,他早早便带着人等在码头边,迎接从水路回家的刘亚楼。

还没等到刘亚楼乘坐的船靠岸,眼尖的刘亚东就从一群军人中认出了自己亲人的身影。他赶紧跑上前去,抓住了刘亚楼伸出的手,兄弟二人的手紧紧交握在一处,大家都激动得说不出一句话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从前在书本上读到的话,此时此刻有了具象化的体现,生命也似乎在某一时刻完成了某种闭环。

刘亚楼回家了,这一切让当地的领导干部十分高兴,也让他本人十分兴奋。

往家里走的路上,他这里瞧瞧,那里看看,仿佛浑身上下都充满着好奇心。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这哪里是好奇,只是借由一些问题掩饰自己思乡情切的心。

可谁知道,就在大家说说笑笑行走的路上,一个说话做事疯疯癫癫的妇人突然间闯了过来,拦住了刘亚楼的去路。

她衣衫褴褛,面容也有些脏污,可怜兮兮的跪在道路中间,请求刘亚楼为她做主。说话间,她脸上的泪水就不自觉的流了下来,让对面的刘亚楼感受到了一股莫名的震撼。

他还没来得及开口询问,身边的地方干部就动了起来,想让人把这名疯妇拉开,以免挡了将军的路。

在外人眼中,这名女子是个疯婆子,精神状况不大好,说起话来总是颠三倒四,是个人人嫌弃的对象。

可是敏锐的刘亚楼却觉得,这位妇人既然会当街拦路,那就一定证明,她的心中有着极大的委屈。

所以他当即命人将妇人放开,要听对方亲口诉说自己的冤屈。

就在这时,走在他身边的兄弟刘亚东开口向他解释,这位富人的身份可不一般,她的丈夫名叫张涤心,也是刘亚楼的老熟人了。

听到这个名字,刘亚楼浑身一震,怎么也不敢相信,原来眼前这位疯妇,竟然是张涤心的夫人,是自己敬重的嫂子。

他和张涤心之间,有着一段很深的渊源。

并肩作战,记忆犹新

少年时代的刘亚楼学习成绩优异,但是家庭经济状况不算理想,所以险些因为贫穷而辍学。

但他遇到了一个好老师,刘克谟。刘老师是他的恩人,不忍心见到他这样的好苗子丧失受教育的机会,所以特意为他免去学费,还时常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激励他不断进步。

对他来说,老师就是他前进路上的明灯,是他渴望成为的模样。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刘克谟的一言一行,都在深深影响着刘亚楼。

也正是因为恩师,刘亚楼才会走上革命的道路,并且投身于最光明的阵营。

1926年,刘克谟加入了共产党,后来因为任务而回乡,时常与党员同志沟通情报,交流工作。此时对于真实情况还一无所知的刘亚楼,就负责为老师和老师的朋友望风。

他隐隐知道,自己的恩师正在做一件大事。等到时机成熟,他相信,老师自然会把原原本本的情况都告诉自己。

果然,在他的思想日渐成熟,信念日渐坚定之后,刘克谟对他如实相告,也希望他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有志青年变成用身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刘克谟

刘克谟为革命年代的中国培养出了一位坚毅果敢的将领,也为新中国后来的空军事业培养出了一位奠基人。

如果没有他,刘亚楼还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会有哪些波折与坎坷。

1927年,中共武平特别支部成立,身为特支委员的张涤心也积极配合刘克谟开展革命活动。这个时候的刘亚楼,已经成长为了能堪大用的人才。

他们把一间百货商店打造为了党员们的特别联络站点,刘亚楼等人伪装成店员,实际上秘密开展地下工作。他和张涤心,也成为了并肩作战的战友。

1928年,武装暴动的浪潮席卷了整个闽西大地,革命党人的工作也越来越公开化,他们非常重视农民的力量,所以推动着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同时积极发动农民,成立铁血团,与一切反动派对抗。

1929年,他们多次组织武装暴动,还成立了小范围之内的苏维埃政府,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走出了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

张涤心

他们为了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在后来的奋斗岁月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对待。刘克谟和张涤心等人都因为冤案被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既然是冤案,他们自然也背负了一些本来不该自己背负的罪名。一直到后来毛主席重新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为他们平反的重大事项才被提上日程。

只是,由于年代太过久远,再加上一些具体的情况与细节并不明晰,所以对于张涤心等人的革命烈士认定工作一直没有顺利开展。

之前刘亚东在书信中向他讲述的事情,大概就是这样的情况。

申冤做主,认定烈士

张涤心死亡的原因并没有被明晰,所以他的死也不能被界定为牺牲,他本人自然也没有得到烈士的称号。

如此不公正的待遇让他的夫人极为痛心,几次三番向各级政府哭闹。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回应,她的头脑也渐渐有些糊涂,再加上时常不分场合的哭喊,所以就成了旁人眼中的疯婆子。

可她真的已经疯癫了吗?或许疯癫也只是她的保护色罢了。藏在疯疯癫癫的外表之下的,是一颗为了丈夫正名而不惜一切代价的澄澈之心。

只有张涤心烈士的身份被认定,她的疯病才能好起来。

这一原委让刘亚楼极为痛心,更让他后悔自己没有密切关注家乡的革命工作开展情况,以至于让老战友和恩师蒙受了这么久的不白之冤。

其实他后来的革命任务极为繁重,分身乏术也是正常的。只是,这些都不能成为消除他内心愧疚的借口。

见到当地的干部们互相推诿的模样,刘亚楼更是大动肝火。他的脾气本来就不算太好,今天因为回家而生出的喜悦心情此刻也荡然无存。一想到嫂子受了这么久的委屈,他的内心便隐隐作痛。

他把妇人扶起来,亲口对对方承诺:“嫂子,您放心,这个问题,我一定帮您解决。”

而后,他又转过头,告诉在场的所有人,张涤心是他刘亚楼的入党介绍人,曾经和他一起开展工作的亲密战友。如果张涤心有问题,那这意思是不是说他也是个反革命呢?

他的愤怒像一记重锤,敲在了在场领导们的心上。大家再也不敢推卸责任,纷纷重视起了烈士评定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

在刘亚楼的协助证明之下,张涤心和刘克谟等人的身份终于被确认下来。烈士得到了应有的尊重,烈士家属也得到了应有的待遇。

从此以后,疯妇人再也不是大家以为的疯妇人,她是有功之人的妻子,是忍受了多年委屈仍然不折不挠的勇敢者。

在回乡行程中遇上了这么一件大事,刘亚楼暗自庆幸。如果不是遇到自己,那他不敢想象,为了维权,张涤心夫人还会经历怎样的苦楚。

除了此事之外,他这次回来,还特意去看望了曾经与自己一起走出武平的战友家属。

那些战友们如今已经不在人世,他愧对家属的信任和托付,但好在大家都有一颗红心,都能理解革命之中的流血牺牲。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人民,中国人民之中,又走出了最为顽强的中国军人。

结语:

回家本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但是在回家过程中遇到的疯妇,却令刘亚楼开心不起来。他这才知道,原来烈士家属受了这么多委屈,原来烈士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对待。

好在有了他的介入,烈士认定有了理想的结果,他的恩师,他的入党介绍人,都得到了正名。

参考文献:

《开国上将回家探亲,竟被“疯婆子”拦住,知其身份后上将大动肝火》中共大同市委政法委

《武平红色故事 | 刘亚楼的恩师刘克谟》大闽新闻

《百将将星刘亚楼》 钟兆云 著

《共和国首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战传》 陈瑞跃 著

0 阅读:0

博古通今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