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八路”原指八路军中的非正规军队,虽然他们受八路军的领导,但他们却尚未正式进入正规的战区部队的序列。
但是就是因为这这个土字,后来被人们胡乱引申出其它的意思,直言八路军是一群没有文化的人,所以才叫土八路。
事实果真如此吗?
真正的文化之师从名字里可以看出一支队伍的文化水平,这必然是以偏概全,是不准确的。
虽然八路军们身处敌后的农村地区,但是自抗战爆发,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可以说党早就知道,这场战争不仅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还是文化层面的精神较量。
这么多年来,八路军一直有组织的坚持提高自己部队的文化水平,目标将八路军打造成一支能够有“精神力量”的文化大军。
所以那些所谓的谣言,简直是胡说八道,经不起一点细致的推敲。
八路军不但不是一支没文化的队伍,而且还是一支支真正的文化之师。
正如时人所言,八路军是“真正懂得了‘学习’这两个字的人”。接下来带大家了解一下,我们的八路军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的。
学习读书成为习惯八路军在初期,军队的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据当时的八路军里有关人员统计,部队中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只占全人数的10%,受过小学教育的占总人数的28.5%,未受过教育的占总人数的61.5%。
美国记者记录真实的八路军
这种情况的出现完全是因为当时旧中国的历史遗留问题所造成的。
但是在如此艰巨的难题上,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知识对部队建设和政治进步的重要性,因此开始大力推动军队的文化教育,以此提高整个军队的整体素质。
当时党中央明确指出,如果身为军人不识字也没有一点知识,是不光荣,是无法成为一名称职的共产党员。
毛主席还在陕甘宁边区有关文化的会议上强调指出:
“军队里如果大部分人都没有文化,那么这支军队是愚蠢的,而这支愚蠢的军队是不可能战胜对手的。”
因此,八路军为了大力提升部队的文化水平,大力开展了学习知识的运动,推行每天学习两个小时的制度。
并且为了方便队伍能够轻松地拿到读物进行学习,中共中央会在较大的根据地开办印刷厂,这些印刷厂不仅会印刷有关上峰的一些指示,公报等内容,还会给部队印刷一些古今中外都比较出名的文学著作。
除此之外,八路军的各个驻扎地还设立了很多的图书馆,提供多种途径的学习文化知识的机会,让队伍熏陶在学习的氛围下。
除此之外,党在大力推行学习制度的同时,还在寻找有学识的人士加入八路军队伍里来。
其中,察冀军区步兵第十团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该团领导成员和主要干部多由大中学生担任,被称为“知识分子团”。
这种工农干部的知识分子化和知识分子的工农群众化,为八路军的文化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刻苦学习理解战争我们知道,认识一些基本文字和阅读一些经典著作,只是一种学习方式。
但是在革命的军队队伍里只懂得知识是不行的,还要懂得这仗为谁打,如何打,如何才能革命成功。
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些深层次的东西那才算学有所成,才是学到了真文化。
八路军的队伍明白,知识就是力量,是他们战胜敌人、完成使命的关键法宝。他们积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就是希望通过这些知识来深刻理解军队和战争的关系。
每当八路军的战士们翻开《党的生活》,时,战士们都会在一起思考这些文字如何启示抗日战争和部队政治工作。
八路军的一个干部马千里,他读了《中国的西北角》这本书后,让他对红军长征的艰辛与伟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惊叹道:“红军之所以能在困境中突破重重困难,完成艰难的长征,正是因为党和军队深得民心,并且合理运用游击战术,还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从而以弱战强”。
《中国的西北角》
这本书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对共产党的信仰,对日本军国主义的痛恨。
在晋察冀根据地里和延安里,美国记者霍尔多·汉森亲眼见证了八路军战士们对知识学习的热情。他们不仅注重体能上的军事训练,还注重学习能够提升自己精神内涵的文化知识,而且他们还可以把学习与未来紧密结合起来。
在根据地和延安里,你甚至可以看到年仅14岁的小游击队员也会在一起激烈地讨论未来中国发展的形势。
正是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待,成为了八路军战士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
从此可以看出,“土八路”绝对不是一群没文化的人,与此相反,他们是一支有着极高文化素养的文化之军队。是一支真正的文化之师。
可以说八路军是一支真正弄懂了如何学习的队伍。
这种热爱学习的品格的队伍不仅体现军队中,还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所有队伍中。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力量,才让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奋勇向前,成为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