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年人民大会堂遭枪击,公安查到凶手却不敢抓:他是开国上将之子

文史江山 2024-08-07 20:43:23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66年,周总理邀请一位外国元首,前来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

按照规定,警卫科会提前到场,排查安全隐患,进行安保工作。

可就在警卫科抵达不久,“啪”的一声,一枚子弹打碎了人民大会堂二楼的玻璃,不知飞到了何处。

旁边的保洁人员吓了一跳,直接趴到了地下。

过了几分钟,确定没有危险后,保洁人员赶紧上报给警卫科领导。

警卫科接到消息后,也是如临大敌,如今正是周总理要进行外交会谈的关键时期。

若是周总理或外国来宾有出什么事,对中国的国际声誉可是巨大打击。

此外,两个个问题也萦绕在警卫科人员脑海中挥之不去:到底是谁开的枪?为何嫌疑人要在周总理进行会谈前开枪呢?

周总理的思考

周总理在接到消息后,回复警卫科道:“加大警备力量,仔细搜寻一遍周边地带,详细的调查等我见完外宾后再说。”

周总理的想法也很明显,今天上午就要会见外宾,若是大张旗鼓地寻找嫌疑人,会让外国来宾感到不安。

从凶手角度考虑,开了一枪之后,必然会引起对方的警觉,只要稍微有点脑子的人,一定会逃离周边地带,一时半会恐怕也很难抓住他。

中午十二点,在周总理接见完外宾,共进完午餐后,立刻找到了警卫科。

并说:“以最快速度破案,人民大会堂事关新中国的脸面。”

在安排人员调查的同时,周总理也开始了自己的思考。

对方可以潜入到人民大会堂附近,必然不会是一般人。

在国际上,能搞如此暗杀行动的,也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

当时的中国,国际关系上有点糟糕,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与美国自然是不对付。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美国就对中国搞封锁,朝鲜战争输了之后依旧在国际上敌视中国,开枪人可能跟美国有关系。

而中国跟苏联老大哥的关系,则经历了一场转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和苏联关系是很好的,那时候冷战刚刚开始,斯大林的态度也很简单:只要你是社会主义国家,或是反对帝国主义,我就支持你。

对于新中国的成立,斯大林也是感到十分惊喜。

虽然苏联支持中国共产党,但当时包括斯大林在内的许多苏联高层,都不认为中国共产党能战胜国民党。

令许多人大跌眼镜的是,中国共产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胜了兵强马壮的国民党。

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在东亚建立,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帮助无疑是巨大的。

因此,斯大林赶紧向中国抛出了橄榄枝。

斯大林

很快,苏联成了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合法地位的大国。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在条约里,苏联可以说给出了中国极为丰厚的条件,先是取消了跟民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再就是为新中国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

但好景不长,1953年,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新一任领导人。

相较于斯大林的“豪爽”,赫鲁晓夫则显得十分精明。

他的外交理念是:只有完全倒向苏联的,我才会支持你,在赫鲁晓夫看来,支持不完全,那就是完全不支持啊。

赫鲁晓夫

因此,在赫鲁晓夫梳理完和新中国的这几年外交往来后,觉得苏联一直在做亏本买卖。

为何这么说呢?赫鲁晓夫觉得,与中国的外交,一直是苏联在单方面付出。

从刚一成立苏联提供贷款,到中国的“一五”计划,苏联是出钱、出技术、出专家,却没有从中国那里捞到什么实质性好处。

拿其它国家来说,被苏联援助的其它国家,要么对苏联言听计从,要么答应苏联可以在自己国家建立军事基地,要么干脆像东欧那样,整个国家直接笼罩在苏联的控制之下。

而中国则不同,中国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奉行的也是“一边倒”政策,但却希望进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并积极与资本主义国家联系,想要打破外交上的封锁。

这在赫鲁晓夫看来,是无法容忍的行为。

因此五十年年代末,中国跟苏联的关系越来越差,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不排除开枪的人跟苏联有关系。

除了美国和苏联,再就是台湾。

自从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就一直没放弃过重返大陆的妄想,经常派人刺杀新中国的官员。

相对于美国和苏联,台湾虽然实力比较弱,但胜在离大陆近。

而且虽然国民党败退台湾,但在大陆内也有着一小股国民党的残余簇拥。

里应外合之下,搞刺杀要简单一些。

最出名的一次,当属刺杀毛主席的行动。

在毛主席前往苏联为斯大林庆祝大寿时,台湾计划了一场在毛主席返回途中进行刺杀的活动。

所幸,在新中国的调查下,那次刺杀事件化险为夷。

如今虽然蒋介石有求和之意,但政治上面,笑里藏刀、朝令夕改是常有的事情,不排除台湾那边试图又暗中搞一次暗杀行动。

思考玩开枪的人背景,一个问题却又油然而生:无论是美国、苏联或是台湾,真要来人民大会堂搞刺杀,会如此草率吗?

嫌疑人开枪的时候,周总理还没有到人民大会堂,若要搞暗杀,必然会提前搜集情报。

既然搜集了情报,就不可能在错误的时间开枪。

转念一想,难道这是障眼法,背后是否有着更大的阴谋呢?周总理百思不得其解。

案件调查

很快,专案组找到了相关专家赶到现场。

经过商讨,专家们决定从被打碎的玻璃上面入手。

玻璃上面有弹孔,通过分析,也许能推算出子弹的来源。

半个小时后,调查结果出来了,这枚打碎破璃的子弹5.6mm口径,为国内制造厂生产,杀伤性极大。

使用如此子弹,敌人想必就是外来特务了。

公安部副部长于桑此时也赶到了现场,在几个小时事情刚发生时,他就已经封锁了北京。

听到专家分析,立刻下令:严查北京各要道,一定不能放凶手走!

之后,专家们又对玻璃上的弹孔仔细查看,对比5.56子弹的数据,分析射击距离和冲击力。

得出了一个结论:凶手是在长安街的快车道上,发射这枚子弹的。

长安街位于北京核心要道,一直都是行人很少,往来车辆比较多,那么开枪者极有可能是在车里打出了这枚子弹,随后立即乘车逃离。

再往深思考,凶手如果是在车内作案,也不排除多人作案的可能。

于桑立刻派人到各家走访,询问当时可能在长安街的人,是否亲眼看到了开枪的人。

经过两天的排查,警方找到了线索:嫌疑车辆极有可能是一辆卡车。

经过民众的指认,公安部门在一所大学里找到了这辆嫌疑卡车,打开车门,里面赫然摆放着几十个步枪。

警方立刻找到学校管理人员,管理人员苦笑道:“这辆卡车是我们学校昨天才租来的,上面的枪支也是我们租来的,用来给学生们军训,警察同志,你们查的那个什么案子,跟我们真的没关系。”

经过调查,警方也意识到,自己可能可能闹了一出乌龙。

这辆卡车的高度,如果有人在卡车上开枪,与玻璃上面的弹孔对不上。

到了这里,案子又陷入了僵局。

就在众人思索是哪里出了问题的时候,一个声音传来:“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从一开始就弄错了,凶手不是在长安街开的枪,而是在北面的居民区。”

于桑抬起头,顺着声音传来的方法看去,是刑侦人员陈建华。

于桑沉声说道:“陈建华同志,你有什么想法,可以说来听听。”

要知道,北面的居民区里住的多数为知名人士,其中更是有不少官员,若凶手真是从北部居民区射击,极有可能是有人与官员串通,到时候深入调查必将掀起一片腥风血雨。

陈建华拿出被打碎的玻璃的鉴定报告,接着说道:“大家可以仔细观察弹孔的边缘地带,弹孔外侧是的裂纹比较规整,而内侧的则是不规则裂纹居多,这意味着我们之前对弹道的估计是错误的,真实的开枪地点比我们想的更远。”

他又拿出一份周边地图,手指顺着原定开枪点往北划去。

最后停顿在一片住宅区:“再综合高度,天的风力,北部的居民区显然是唯一可能。”

听了陈建华的说法,专家组立刻发出了反对的声音。

在专家看来,陈建华的计算方式根本就不准确。

但陈建华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和专家组争执了起来。

于桑咳嗽了一声,双方也闻声暂停争执,等待着于桑的看法。

于桑站起身来,看了看陈建华,又看了看专家组,缓缓说道:“光争吵没用,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这就向上级申请,模拟当时的环境开一枪,看看是否像陈建华说的那样。”

散会后,于桑找到了周总理。

周总理在听到事情了来龙去脉了,也当即批准了于桑的请求。

第二天,在一处空地上,军方按照要求将环境搭建起来,还原了当时人民大会堂的玻璃材质。

一位经验丰富的军人拿着步枪,前后试验了十多次,事实证明,陈建华是正确的。

听到消息,于桑立刻拍板:“立刻对北部居民区进行排查,有嫌疑的区域,每一家都不要放过。”

真凶出现,一场闹剧

北部居民区住的多数是军政界高级人物,为了保证搜查畅通无阻,周总理还特地下令:每一个人都要配合调查。

警方立刻对嫌疑区域的两百多户住户调查,通过比对当天活动轨迹,同时调查每家每户的私人枪支,最终锁定了真凶李迪民。

然而,警方却迟迟不敢抓捕。

说起李迪民的身份,可以说是来头极大,他是开国上将李达的儿子。

但要说起他的年龄,就令人感到有些滑稽——李迪民只是一个初中生罢了。

经过对李迪民的询问,事情终于真相大白。

原来,李迪民无意中发现了家里的枪支,一向玩性很大的他偷拿了一个枪支,到外面去玩。

李迪民作为革命年代过来的人,自然懂得如何用枪。

小学时,李达就教过他如何开枪,李迪民拼命回忆用枪的流程,拉开了保险栓。

这时,天上正好有麻雀飞过,李迪民就想着射几只麻雀玩,拿回家还能烤着吃。

可太久没有用枪,他的准头显然不太好,一枪过去,麻雀没打到,反而是打碎了人民大会堂的玻璃。

李迪民也意识到自己闯祸了,十分害怕,赶忙跑回了家里,也没敢朝父母说这件事。

听到事情来龙去脉的周总理,长舒一口气,同时也感到哭笑不得,以为是敌国特务搞暗杀,花费那么多人力去调查这件事。

没想到调查到最后,居然只是一个初中生为了打麻雀弄出的闹剧。

李迪民是未成年人,周总理也就把这件事归为了意外事故,只是将李迪民教育批评后就没再追究这件事。

虽然把这件事情一笔带过,但这件事情也让周总理意识到管控枪的重要性。

在他的推动下,中央的枪支管理条例也因此出炉,中国正式进入了控枪时代。

参考文献:

新浪新闻《揭秘1966人民大会堂枪击案内幕》

中华网文史《揭秘:1966年人民大会堂遭高干子弟枪击案始末》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55 阅读:13031

文史江山

简介:专注于历史故事、人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