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150元天价冰粉事件的网络传播热度分析报告

兴友课程 2024-06-25 04:51:58

近日,女子发布视频称,在江苏苏州周庄古镇景区遇“天价冰粉”,两碗冰粉要150元。相关信息在网络中引发网民热议。本文将利用互联网舆情监测分析软件蚁坊鹰眼速读网系统对相关信息的传播情况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一、趋势变化

5月16日,一女子发布视频称,在江苏苏州昆山周庄景区购买了两份冰粉,称重后价格179元,讲价后付款150元。女子还联系了当地市场监管相关部门。

根据蚁坊鹰眼速读网系统对相关信息的网络传播情况进行分析:从5月21日0时至5月23日12时,全网有关“150元天价冰粉”的舆情总量热度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分别集中在5月21日16时、5月22日14时,5月23日8时。其中,舆情最高峰出现在5月22日14时。

二、传播分析

1、舆情潜伏期(5月16日——5月20日)

在5月16日事件发生后,有关“女子景区遇天价冰粉”的舆情开始在各大网络平台悄然传播。然而,由于事件的详细情况和背景尚未被公众充分了解,以及缺乏核心焦点,这一舆情并未立即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不过,网络的特性使得信息传播速度极快,覆盖范围广,即便是在潜伏期内,相关信息也在小范围内迅速扩散。但是由于信息碎片化和缺乏统一的声音,这一阶段的舆情呈现出较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2、舆情发酵期(5月21日)

进入5月21日,随着周庄古镇景区的回应和媒体、自媒体帐号的广泛转发,该事件开始进入发酵期。周庄古镇景区的回应明确指出了涉事冰粉店为个人经营,并且辖区市场监管部门已经介入调查。这一回应迅速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使得“旅游景区”和“天价冰粉”成为网络讨论的热点。

同时,社交媒体和视频平台上关于该事件的讨论和转发量激增,各种观点和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冰粉刺客”这一具有争议性的内容。这些讨论和转发不仅让事件迅速升温,还激发了更多网民的参与和关注。随着舆情事件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网民开始形成初步规模的看法、态度和情绪,如“整顿市场”、“抢钱”、“扰乱秩序”等倾向性话题开始在网络上流传,进一步推动了舆情的扩散。

南昌晚报、郑州晚报、潇湘晨报等主流媒体的报道进一步扩大了该事件的影响力。传递了公众对于该事件的关注和讨论。这些报道不仅增加了事件的曝光度,还扩大了公众对于事件的意见表达。

3、舆情高峰期(5月22日)

5月22日,苏州市昆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该事件的情况通报。通报中详细说明了该店冰粉、水果的标价情况、计量器具的检定情况以及消费者的购买记录等。这一通报进一步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和讨论,使得该事件进入了舆情高峰期。

在这一阶段,舆情态势最为剧烈。网络上关于该事件的信息量达到顶峰,各种观点、态度和情绪交织在一起。由于信息量巨大且真假难辨,网民在获取信息时容易受到误导和干扰。同时,由于网络舆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各种观点、态度和情绪相互碰撞和冲突,使得舆情态势更加复杂和多变。

在这一阶段中,公众对于事件的关注度和讨论度达到了最高点。消费欺诈、景区通病、诚信经营、景区宰客、旅游被坑等成为公众热议的主旋律。这些话题不仅引发了更多网民的关注和讨论,还促使相关部门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来应对和解决该事件。

4、舆情波动期(5月23日)

在“女子景区遇天价冰粉”这一事件的网络传播过程中,随着舆情高峰期的过去,该事件逐渐步入了波动期。这一阶段,网络舆论呈现出更加复杂和多元的特点,公众对于事件的态度和看法开始分化,质疑和不满情绪逐渐上升,新的舆情焦点和话题不断涌现。

公众对于官方通报的疑虑在波动期显著增强。尽管官方通报明确指出,周庄古镇所售冰粉为明码标价,每250克售价为19.5元,且计量器符合相关要求,这在事实和法律层面上并无问题。但这一通报并未完全平息公众的疑虑。

许多网民认为,就现实情况而言,这种定价方式仍然显得过于高昂,与普通消费者的日常消费习惯存在较大差异。在一些网民看来,明码标价本应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有效手段,但在这一事件中,它却似乎成为了商家逃避责任、推脱责任的“护身符”。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众对于当前消费环境中商家行为的不满和担忧。

此外,商家计量单位的问题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由于商家所采用的250克计量单位并不常见,导致普通消费者产生“被刺”的感觉。这些质疑和不满情绪的上升不仅加剧了舆情的波动和复杂性,还使得事件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关注和讨论这一事件,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这种广泛的参与和讨论为事件的进一步传播提供了动力,导致舆情并未在官方通报后进入消散期反而进入波动期。()

0 阅读:2

兴友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