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长子邓朴方,北大跳楼致终身残疾,余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谷雪谈过去 2023-10-25 06:31:00
前言

北京一天晴朗的早上,路上行人匆匆,如往常一样,各自忙着自己的事。

北京大学校园里到处都是绿树成荫,花草鲜美,花园似的校园,点缀的五彩斑斓。

忽然,一声巨响袭来,有人喊道:“不好!有人跳楼了。”

青年重重摔在了地上,一些学生们围在了一起,有人喊道:“有人认识这位同学吗,是哪个班的。”

一个学生缓缓走到跳楼青年身边,惊愕说道:“我认识,这是我们班的同学邓朴方。”

由不得继续思索,几名学生就自发组织将邓朴方送到了医院。

而在特殊时期,去了许多家医院,得知青年具体身份后,几家医院回复的都是一样的话:“这是邓小平的孩子,我们不敢救。”

原来这位青年并不是普通人,而他正是邓小平的长子邓朴方。

那么为何在北大学习优异的邓朴方会走上跳楼的举动?

为何多家医院都不肯救助他?他的人生最终又变成了什么样呢?

迎来孩子,艰难幸福

1939年的一天,延安的一处破旧窑洞里。

邓小平与妻子卓琳在战友、村民的见证下,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婚礼。

在当时社会动荡、国家面临外敌入侵时,卓琳也一直陪伴在丈夫左右,始终没有离开半步。

邓小平当初与妻子的结合源于在延安参加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

他遇到了还是一名学生的卓琳。

在一些同志过来撮合两个人时,卓琳说道:“都还根本不了解对方,我只是一名学生,而邓小平同志是工农干部怎么能够合适呢。

但之后在两个人的单独谈话里,卓琳感觉到面前这位男人落落大方、言辞谈体,卓琳慢慢地被邓小平所吸引。

在延安举办婚礼后不久,邓小平和妻子就回到了当时的根据地,继续忙于工作,而他们的长子也出生在当时的动荡时期。

但是来不及沉浸在孩子刚刚出生的喜悦中,当时已经接近战争尾声,也正是敌人进攻最猛烈的时候。

邓小平和妻子商量道:“孩子刚刚出生,也没时间照顾他,让他跟着我们又不安全,不如就把他先交付给附近村民家里吧。

刚出生几个月的孩子随即就被送到了一户村民郭金梅家中。

郭金梅将送来的孩子视如己出,无微不至照顾,并给他取了个小名为奶云。

每当隔一段时间邓小平过来探望孩子时,都会对郭金梅说道:”你们自己都吃不饱,孩子却一顿都没饿着,辛苦你们了。”

在逐渐稳定的情况下,邓小平和妻子就将孩子接到了自己身边。

一天晴朗的早上,妻子卓琳带着孩子在院子里面玩耍,看到丈夫走到面前时,她开口说道:“小平啊,你看我们孩子今年也已经两岁了,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呢,你给孩子取一个吧。”

邓小平站在空地来回踱步,突然一个念头充斥了他的大脑轻声说道:“我们的孩子是在太行山出生的,依我看,不如我们的孩子就叫邓太行吧。”

话还没说完,在一旁工作的刘伯承放下了手中的笔,走到院子里,看着邓小平夫妻俩哈哈大笑说道:“小平啊,我孩子已经叫刘太行了,我们工作上相互扶持就行了,给孩子取名这件事上就不用模仿了吧。

邓小平听到此番话后,顿时也笑了起来并说道:”你家孩子把这么好的名字用去了,不行,你带给我赔偿一个。”

仔细观看了一番,刘伯承在纸上写出了朴实方正四个大字,转身对邓小平说道:“孩子面相长得就朴实方正,不如你们孩子就起名叫做邓朴方吧。”

邓小平和妻子对于孩子这一名字也很满意,高兴说道:“这个名字好,好,以后就叫邓朴方了。”

至暗时刻,言传身教

新中国成立之后,邓小平一家也在北京渐渐安定下来。

邓小平也一直注重于孩子的教育、学习,而邓朴方也没有让父亲失望。

一天傍晚,邓小平一人正坐在房间里,手里还拿着一张报纸。

邓朴方敲开了父亲房间的大门,走到父亲面前,高兴说道:”父亲,考试成绩已经下来了,我能够去北京大学上学了。“

邓小平得知此消息后也十分高兴,对孩子说道:“这只是你进入校园的第一步,到校园后,也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个栋梁之才。”

在学校里,邓朴方也没有违背父亲的警示,学校里的他十分低调而又沉稳。

常常穿一身老旧、朴素的大褂,同学们都不知道这位打扮朴实无华的学生竟然就是邓小平同志的儿子。

几年后,国家正经历一场特殊时期,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不少正义爱国人士为此受到不公平对待。

而邓朴方因为父亲的影响,也受到了一些牵连。

在那段悲惨的时光里,走投无路的邓朴方最终选择了跳楼,在北大校园里,邓朴方从高处一跃而下。

而当时正值特殊时期,医院救护人员知道此人正是邓小平孩子时,纷纷表示道:“这个人我们不敢救,你们还是把他送到别的医院去吧。”

医护人员不敢给邓朴方救助,只是给了他一些简单的药物,稍微减轻一些他的疼痛。

而一些医生因为看不下去,给邓朴方进行了简单的包扎。

但因为医院的不及时救助,邓朴方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邓朴方的下半身,因为高处跳楼和治疗时间的延误,虽然保住了一条命,但腿部也已经失去了知觉。

此时的邓朴方在病床上淡淡说道:“我的下半生可能都无法站起来了,以后恐怕就要在床上度过了。”

远在江西的邓小平得知儿子的悲惨境况后,每天都是以泪洗面。

过了几天后,邓小平向中央递交了一份请求:“我的儿子现在危在旦夕,希望医院可以尽全力救助,如果不能照顾,就把我儿子送到江西来,我们和他一起生活。”

周总理知道这件事情后,尽全力帮助,并让有关部门将邓朴方送到了他父亲身边。

而这个家庭至此已经分开了好几年,以前活泼开朗的孩子现在落得瘫痪,连起身站起来都是一个大问题。

看到儿子因为身体瘫痪每天都躺在床上,邓小平害怕孩子至此会对生活充满厌恶。

转身对妻子说道:“我们不能让孩子至此就放弃以后的时光了,他还年轻,要让他对生活充满希望。”

而在父母的照料下,心灰意冷的邓朴方的慢慢振作起来,对生活慢慢也充满希望。

此后在邓朴方的回忆中说道:“那段时间里的确很难熬,幸亏还有我的父亲和母亲,他们每天都会陪我说说会,并给我拿出一些书看,有时候,两三天就能看完一本长篇。”

而邓朴方也慢慢思考起:“在以后的时光里,自己是否也能帮助一些和自己同样的残疾人群体。”

拨开云雾,功成身退

几年过去后,社会形势慢慢稳定下来,邓朴方的情况总理也一直放在心上。

周总理特地找来301医院负责人并说道:“你们马上对邓朴方进行会诊,看看能不能让这位年轻人再重新坐起来,他还年轻啊。”

一些专家们经过对邓朴方身体情况分析后,得出结论:“如果当时跳楼以后就得到了医院的及时救助,也许只用动个小手术,但已经过去了这么年,如果他还想重新站起来的话,可能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这个消息无疑给邓小平一家浇了一盆凉水,妻子对邓小平说道:“难道我们的儿子至此以后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了吗。”

而正在此时,美国一名非常著名医学博士马克斯正在带领自己的团队来到中国进行医学访问。

得到此消息后的301医院,经过各方支持,马克斯也同意为邓朴方进行一行会诊,看看是否有好的治疗办法。

经过长时间的会诊后,马克斯告诉邓家人:“他现在这种情况还是可以站起来的,只要采取脊椎手术,但治疗费用可能非常昂贵。”

邓家人因为医生的一番话重新燃起了希望,但因为昂贵的手术费,又陷入了沉思当中。

正当一家人一筹莫展的时候,马克斯说道:“加拿大的阿姆斯特朗医生愿意提供帮助,而且已经向当地政府提出申请,加拿大政府也愿意支付邓朴方的手术费。”

不久之后,邓朴方来到加拿大,在医生们康复治疗之下,邓朴方终于奇迹般的坐了起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后,已无大碍的邓朴方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

而回国后的邓朴方也想着:“中国是否也能建立一个康复中心,给一些残疾人群体也带来一些新的希望呢。"

这一想法也很快得到了有关方面的支持,并准备开始筹建康复研究中心。

邓朴方还联系着国内一些权威的康复专家,请他们对一些残疾人进行康复治疗。

并为基金会进行宣传,到处筹集救助资金。

看到一些残疾人运动健儿在赛场上英姿飒爽,朝气蓬勃的样子时。

邓朴方也早已湿了眼眶,缓缓对身旁工作人员说道:“我们这些年来的努力没有白费啊,看看这些残疾人群体康复后脸上露出的灿烂笑容,我们也做到了。”

在邓朴方退休前回忆起自己助力于残疾事业中说道:“我国残疾人的事业,依靠我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正是有了这些健全的机制,有千千万万善良人士,我退休也就无所谓了。”

小结

邓小平的一生都是在为了我们国家,为了百姓们而奋斗了自己的一切。

老一辈革命人在社会动荡。战乱的年代一步步走了过来到如今的新中国。

即使道路途中遇到了无数的艰难困阻,他们也始终没有向命运屈服。

邓朴方也秉承了父亲甘于奉献、百折不挠的精神,虽然处在不同的领域,但为国家和人民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人生的得意时,他们从不居功自傲,在人生落魄时,也没有至此失去希望。

纵然人世间有太多的变数,太多的不公平,他们始终坦然面对。

回顾邓朴方为残疾事业而付出的努力,是艰难的,热烈的,更是伟大的。

从邓朴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坚韧不拔,面对困难时永不放弃的信念。

只要有目标,肯努力,并为之奋斗,每一个小小的理想,都会被时光和汗水灌溉。

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让所有人瞩目的参天大树。

0 阅读:1

谷雪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