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贺若敦 形象)
公元565年,北周朝廷里有个叫做贺若敦的将领。
这个贺若敦呐,打了半辈子的仗了,可以说是功勋卓著,战绩非凡。
但是,北周朝廷给他的待遇,似乎并不怎么好。
当年跟他一起出道的武人们大都官拜将军,而只有贺若敦还是个小小刺史。
他心里很不服,很不平衡,平时在金州就时常抱怨,说朝廷对他不公,皇帝对他不好,说自己这样的人才竟然被埋没了,反正他是怨气冲天,相当的不满。
贺若敦做刺史的地方,是金州,金州就是今天的陕西安康。
那么北周的都城是在哪里呢?是在长安,也就是陕西西安。
您说贺若敦如果是驻边,如果他离都城远一点,他整天发牢骚,整天发表一些有点反动的言论,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毕竟天高皇帝远,那个时候没有狗仔,信息的传播是相当之有限的。
但是,长安离安康直线距离不会超过二百五十公里,今天我们开车四个小时就能到,那放到古代几天时间也到了,您看这俩地方实在离得是太近了,因此贺若敦的言论很快就传到了北周朝廷。
地方武将情绪不满,屡屡失言,那朝廷知道了肯定不能坐视不理啊,肯定得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情况啊,于是朝廷立刻派出使者赶往金州,要调查一下贺若敦怎么回事儿。
按理说,这上面都下来人调查你了,你就算是心里再不平衡再难受,你也应该收敛一点,可是贺若敦偏不,使者到了金州之后,他是大吐苦水,怨言不断,那是彻底起飞,彻底放飞自我了。
当时的北周皇帝,是武帝宇文邕。
(后周武帝 宇文邕 绘像)
这宇文邕吧,是一代雄主,南北朝时期不可多得的君王,可惜天不假年,三十六岁就死了,如果能多给他点时间,保不齐后来一统天下就不是隋文帝杨坚了。
武帝刚刚登基的时候,他还不能掌握大权,北周的军国大事由权臣宇文护所控制。
贺若敦在地方屡屡抱怨朝廷,如果让武帝知道了,武帝宽宏大量,说不定就当个乐子过去了,但是可惜,当权的是宇文护。
宇文护是权臣,权臣的视角和皇帝的视角,那是截然不同的。
贺若敦说自己不被重用,说自己被冷落了,说朝廷对自己不公正,他表达自己对制度和政治的不满,这也许完全是贺若敦对自己个人仕途不顺的一种外放,可是在宇文护看来,贺若敦说这个不公,那个不平,这不指桑骂槐,明着暗着对自己擅权,对自己在朝廷里进行的官员调动和人事安排不满吗?
所以,贺若敦的抱怨不仅没有引起朝廷的正视,反而把敏感多疑的宇文护给惹毛了,宇文护二话不说就派人把贺若敦从金州带回了朝廷,不容贺若敦分辨,即刻赐死,让他自尽。
临死之前,贺若敦才明白,是自己没管住自己的嘴,是自己胡说八道,这才招致了杀身之祸,因此他特别告诫自己的儿子贺若弼,让他吸取自己的经历,需终生谨言慎行,要管好自己的嘴。
为了给儿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老父亲死前还用心良苦的拿来一把锥子,把儿子的舌头给刺出伤口,目的就是为了让儿子记住这血的教训。
老父亲用生命给贺若弼上的这一课,那实在是太沉重了,贺若弼还真是挺听话的,平时那是相当的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乌丸轨 形象)
比如,周武帝有个太子,叫做宇文赟,能力不行,德行不够,难当储君,北周有个大臣叫做乌丸轨,他和贺若弼是好朋友,有一回俩人聊天,乌丸轨就说,太子宇文赟不太行,应该建议武帝换个太子,贺若弼表示赞同,还怂恿乌丸轨直接找武帝反馈这个事情。
乌丸轨有了贺若弼的加油打气,他就壮着胆子跑到武帝的面前跟武帝建议,说邕啊,我看太子水平一般啊,恐怕难当大任。
武帝说我自己的儿子我还不知道么?我比你了解啊,你说他不行,你有什么证据吗?乌丸轨说,皇帝,这也不是我自己胡说八道的,大臣贺若弼也和我持一样的看法。
武帝一听,立刻把贺若弼叫来问话,那么这个时候贺若弼就想起当年父亲对他的告诫了,于是他当场改口,说自己什么也不知道啊,自己不知情,自己就知道太子还是不错的,没什么缺点。
可以说,贺若弼把乌丸轨卖了个结结实实,后来两人退下之后,乌丸轨还指责贺若弼,说你老兄怎么这样啊,你不讲究啊,贺若弼则振振有词的说: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
皇帝应该对大臣有所保留,不能把所有的秘密都分享给大臣,而应该让大臣捉摸不透自己,这样大臣才会畏惧皇帝,如果皇帝没有秘密了,那么皇帝就会失去大臣。
同样的,大臣也应该对君王有所隐瞒,不能把自己所有的想法都告诉皇帝,也不能随便和人表露自己的心迹,因为言多必失嘛,保不齐你说多了就得罪人,到时候就会引来杀身之祸。
您看,北周时期的贺若弼,他完全遵守了当年父亲对他的告诫。
可是,随着时间推移,随着北周被杨坚取代,隋朝建立,入仕隋朝的贺若弼,可就有点蠢蠢欲动了。
贺若弼这个人,自小胸怀大志,而且是个复合型人才,论武功,他擅长骑射,领兵打仗不在话下,而论文化,他博闻强识,治民理政也是一把好手,因此虽然改朝换代了,但是文帝杨坚对贺若弼也十分重用,贺若弼甚至还参与了隋朝平定南陈的战役中。
(韩擒虎 绘像)
平定南陈,贺若弼的功劳也是很大的,但是肯定不是头功,别的不说,另外一个叫做韩擒虎的将领功劳就比他大,因为韩擒虎先到一步,率先捉到了南陈后主陈叔宝。
立储的问题上,贺若弼能够保持冷静,因为立储本质上跟贺若弼没关系,在立储的事情上说话,不见得有多少好处,反而还容易站队,这一站队,你立场就表明了,那还不如不说,因此贺若弼能管住自己,可是在巨大的功劳面前,老贺同志有点顶不住了。
他是这个气啊,气为什么不是自己先到一步,为什么拿下陈叔宝的不是自己,这种不良情绪影响到了他的心境,为了争夺功劳,他竟然和韩擒虎吵了起来,甚至拔剑而出,差点就动上了手。
不过,虽然平陈难居首功,可贺若弼的功劳也着实不小,所以朝廷后来还是封他做了将军。
当年他父亲贺若敦,就是因为朝廷没有拜其为将,才屡屡有怨,因此被朝廷杀掉,今日贺若弼已经做了将军,但他似乎却仍然很不满。
他怎么不满呢?他认为自己值得更高的职位,而更高的职位却给了他并不认可的人。
贺若弼自小就是文武全才,他认为自己不止能做将军,还能做宰相,可是文帝封的宰相里,就没有他,有的是大臣高颎和杨素。
平陈战争,是文帝的儿子杨广挂帅,但是杨广只是挂名,是刷资历去的,实际上这场战争的总指挥正是高颎,而杨素论文化水平啊,论政治能力啊,甚至论名气肯定是力压贺若弼,所以贺若弼就不该有什么不满的。
可贺若弼很不满,他不仅不满,还早就忘记了当年父亲对他的教诲,甚至在公开场合发表言论,说高颎和杨素是酒囊饭袋,尸位素餐,这一下子就把文帝给惹恼了。
语言嘛,就具有这样的连锁反应,贺若弼针对的只是高颎和杨素,可是在文帝听来,说高颎酒囊饭袋,那就是在说自己识人不明,说杨素尸位素餐,那就是在说自己用人不清,因为高颎和杨素都是自己启用的,贺若弼骂高颎和杨素,那本质上就是在骂自己。
(贺若弼 形象)
得,贺若弼就此引火上身,被文帝一撸到底,革职为民。
万万想不到,这贺若弼性子还是挺倔的,皇帝把他革职了,他还不老实,不仅不老实,还写了一首古诗来讥讽时局,怒怨朝政,好在文帝算是历史上比较优秀的君王,内心比较大度,所以就没和贺若弼一般见识,没有再治贺若弼的罪。
文帝死,炀帝即位,炀帝就是杨广。
杨广和贺若弼没有什么交情,而且杨广也不擅长处理君臣关系,他在位时只在乎两件事,一是要赶超他之前的所有皇帝,建立一番巨大的功业,成为千古一帝,二是要享受到这个世界上最欢乐的每一天,要穷尽国力民力为自己的奢靡生活而服务。
事实证明,杨广志大才疏,没有金刚钻,他硬揽瓷器活,他只能做好后者。
公元607年,已经被重新启用为官的贺若弼跟随炀帝北巡,炀帝到了陕西的榆林之后,花了很多很多钱,动用了很多很多民夫,制造了一个可以容纳几千人的大帐篷。
其实以基建狂魔隋炀帝一生之事迹来看,他整的这个大帐篷只能算是开胃小菜,不足道尔,大臣们都已经习惯了,而且炀帝从来就是饰非拒谏,谁又愿意触他的霉头?因此群臣多不做声,只有贺若弼,他又开始在私下里议论,说皇帝这么整太奢侈,太浪费了。
话没说完,立刻被人听去,然后秘奏炀帝,炀帝当场就给贺若弼安了个“诽谤朝政”的罪名,几天后把他杀掉了。
当年北周长安,父亲贺若敦自尽之时,最放不下的就是儿子贺若弼,最担心的就是儿子走自己的老路,可是,事情还是发生了。
只是,老父亲不会想到,这一次,儿子走的好像是自己的老路,可又好像,走了另外一条路。
(隋炀帝 杨广 绘像)
南宋文人徐钧曾评价贺若弼:
守口未能终死舌,如何忘却刺锥时。
可是,贺若弼真的忘记了当年父亲用锥子刺伤他的舌头,使他的口腔流出鲜血的往事了么?
贺若弼没有忘,只是贺若弼意识到,自己一生中说过很多正确的话,也说过很多错误的话,这些话使他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他明白了很多,懂得了不少,更使他意识到,有些话必须要说出口。
谁都无法预料命运,谁也无法知晓未来,老父亲难测儿子落得如此的结局,不是造化弄人,而是一个人,终于说出了,想要说的一切。
参考资料:
《周书·卷二十八》
《隋书·贺若弼列传》
“俶傥英略”的隋代名将贺若弼,《军事历史》
在南朝旧都读北朝故籍——十六国北朝文学史、文化史之新思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