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第一次觐见慈禧,回家后就跟儿子说了8个字,眼光堪称经典

典赛谈过去 2024-07-12 16:08:3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历史中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可谓是两个极端,但有一点不可否认,李鸿章在晚清的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晚清三杰”的李鸿章,又是怎样评价慈禧的呢?

李鸿章第一次见慈禧时,有意开口建议太后应该学习西方人的那些技术,正所谓“师夷长技,方能制夷”。

就是用洋人的知识、科技手段,才能对付洋人,但结果呢?

慈禧不仅直接打断了李鸿章的话,而且有些不悦的赏赐了他一些物品后,不耐烦的让他赶走、麻利的退出去。

回到家后,李鸿章儿子问起这次觐见慈禧一事,最后李鸿章意味深长地当着儿子的面,对慈禧评价了8个字:似有韬略,或无大才。

简单地说,就是看似有文武韬略,可以监国、治国,但或许一切只是看起来而已,又或者说她实际上未必真的有治国的大才。

放到今天,就是“有小聪慧,却无大格局”。

其实,从当时李鸿章的评价,可以看出他对晚清未来的担忧。事实上,李鸿章的结局,更像是晚清最后历史的一个缩影。

李鸿章仕途一帆风顺

李鸿章的仕途之路,最初可以说是一帆风顺。

1823年,李鸿章出生了,他的父亲曾考中进士,后入朝为官,祖父虽然落榜,但也算是读书人,回乡后做一名老师。

所以,李鸿章的开局虽然算不上“自带金手指”,但好歹也是官僚家庭,无论是仕途上,还是从小接受的教育、享受的资源,都远超大部分人。

再加上李鸿章天资聪慧,喜爱读书,而且从小在父亲、祖父的教导下,就明白一个道理,只有考取功名,才能光宗耀祖、成为人生赢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840年,也就是李鸿章18岁那年,他如愿考中了秀才,也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毕竟,这个年龄就能考中秀才,可谓是前途无量。

但同一年,也有一件大事发生,那就是英国战舰竟然用“大炮”轰开了晚清的“国门”。

这件事,给李鸿章造成的冲击同样大,也让李鸿章看到了洋人强大的同时,更加坚定了他考取功名,改变晚清的决心。

也就是四年后,李鸿章竟考中了举人,再加上他在父亲的“打点”下,于1845年拜入曾国藩门下。自此之后,李鸿章逐渐走上了“开挂之路”。

1847年,李鸿章仅仅用了7年时间,便从秀才一路升至进士,这也使得曾国藩更加重视他。

太平军“揭竿而起”,李鸿章平步青云

很快的,一个平步青云的机会来了。

1851年,太平军“揭竿而起”,史称“太平天国运动”。结果,不打不知道,一打惊掉一地的“下巴”。

当时晚清八旗军以及绿营军,不仅人员、装备不足,而且战力、士气低下到目不忍睹。

如果再不想办法,恐怕清朝的最后一口也要“吊不住了”。

无奈之下,太后一方面启用有能力的汉臣,让他们自行组建“团练”也就是“地方武装”,就地抵御太平军。另一方面,则联系列强共同对付太平军。

在曾国藩的运作下,1862年,也就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那时候太平天国已经翻不起大浪,相反很多人甚至将太平军视为最后抢夺军功的机会。

在这个背景下,李鸿章在安徽这里,拉起了属于自己的“抢军功”的部队“淮军”,随后又负责联系列强,对太平军进行最后的“围剿”。

两年后,也就是1864年,装备了列强新式武器的淮军,直接攻破常州,而其老师曾国藩则破了太平天国都城“天京”。

至此,太平天国运动成了镜花水月,到头来一场空。

太平军被扫平,曾国藩绝对算得上“劳苦功高”,而作为曾国藩爱徒的李鸿章,自然也跟着沾光。

再加上李鸿章也在对付太平军的战斗中捞了不少军功,直接让慈禧破例召见李鸿章,这也是李鸿章第一次面见慈禧。

也正是这次面见,李鸿章在见识到洋人武器的强大之后,意识到晚清不能再故步自封,只有向洋人学习,进行改革,才能挽救当时已经露出腐朽之气的晚清。

但可惜的是,正是因为慈禧知道洋人洋炮的厉害,所以更加忌惮让自己的臣子掌握洋炮。

万一,再来一场太平军“揭竿而起”,到时候一旦让他们抢走洋枪、洋炮,还怎么“平息”?

更何况,这次清扫太平天国,不仅让晚清朝廷国力大损,甚至还让洋人坐大。

慈禧深怕自己下边人与洋人勾结,那对她、对晚清朝廷而言,绝对是诺大的威胁。

所以,不等李鸿章多说,直接拒绝了,而且表现得很不耐烦的赏赐给他一些物品,便将他赶走。

这也换来了李鸿章对慈禧的8字评价:似有韬略,或无大才。

不过,自此之后,李鸿章凭借曾国藩等一众同僚、人脉的关系,再加上平定太平军得来的军功,仕途可谓是平步青云。

洋务运动失败,李鸿章含辱而终

虽然慈禧忌惮“学习洋人”,但随着洋人越来越张扬,而晚清朝廷越来越式微。

再加上议政王奕䜣、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努力劝说下,慈禧也终于下定决心,一副“老娘不发威,你真当我是寡妇,可以任人拿捏不成”。

于是,绣帕一挥,“给本宫好好的搞洋务,办得好了,重重有赏。”

其实,慈禧也是被逼无奈。洋务运动虽然风风火火,但西方又怎么会真心帮助晚清呢?

西方不愿真心帮忙,只想坑晚清钱财,而内部又面临一些贪墨严重的情况,最终洋务运动失败了。

连带着,寄托了振兴晚清的北洋舰队也全军覆没。这对李鸿章的打击极大。

而更让李鸿章绝望的是,洋务运动失败后,光绪皇帝与一众迫切想要推动改革、自救的知识分子想要通过一场“维新运动”夺权。

但在袁世凯告密下,运动失败,众维新人士死的死、逃的逃,光绪皇帝也被直接“扣押、囚禁”,这一切李鸿章同样看在眼里,心中叹息。

如此多事之秋,却还“内耗”不断。那时候,如李鸿章之人,已经知道晚清气运已尽。

这一刻,李鸿章对慈禧的那句评价“或无大才”又一次被应验。

最后,李鸿章又以自己被刺杀,险些身死逼迫日本适度退让,最后签署了“马关条约”,又在1900年8国联军“入侵”后,代表晚清签署了《辛丑条约》。

由于心中愁苦、憋闷,李鸿章签署该条约后便一病不起,第二年病逝,享年78岁,而李鸿章的一生更像是晚清一步步走向消亡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1】李鸿章向慈禧推荐自己的老师 熟料其吓得不敢说话-合肥晚报

0 阅读:3

典赛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