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之战,苏军对德军最后一击

沉着讲历史呢 2024-09-25 06:12:29

柏林,这座城市承载着德国历史的深沉厚重与璀璨辉煌。然而,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形势急转直下,状况变得恶劣不堪,它不幸地沦为了欧洲战火的起源之地,亦是纳粹极权统治的黑暗核心所在。在这片曾经孕育出众多文化瑰宝的土地之上,希特勒野心极度膨胀,犹如狂风骤雨般肆意妄为。他在此处精心筹谋着征服世界的方略,策划并悍然发动了那场令举世震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闪击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进,仿若死神挥舞的镰刀,无情地摧毁了大半个欧洲的安宁与和平,柏林无疑是这场巨大灾难的幕后黑手。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正义虽姗姗来迟,但终究还是降临了。随着二战的战火愈演愈烈,全世界正义的呼声愈发高涨,众多国家纷纷挺身而出,组建了坚如磐石的联盟,矢志终结纳粹的罪恶行径。

纳粹德军往昔在战场上威风凛凛,如今在正义之师面前,逐渐力不从心,东西两线作战,犹如被汹涌巨浪拍击的小船,摇摇欲坠,束手无策。

1945 年的柏林,成为了人类历史上备受瞩目的焦点。这座城市往昔是希特勒妄图建成帝国首都之所,现今却成为了他穷途末路、绝望奔逃之地。苏联的百万雄师,犹如势不可挡的洪流,决意在此与纳粹德军展开最后的决战,

一、苏军的准备工作

在1944年11月,苏军最高统帅部就基本上确定了柏林战役的企图,苏军又在维斯瓦河一-奥得河战役、东普鲁士战役、东波美拉尼亚战役期间又进一步进行了明确。

苏军深刻且清晰地知道,攻克纳粹德国的权力中心柏林,这毫无疑问是反法西斯战争中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巨大荣誉和卓越功勋。在整个欧洲反法西斯战场上,苏军所付出的代价是最为惨重的。他们经历了无数次惨烈的战斗,承受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

对于以铁腕著称的斯大林而言,柏林早已被视为自己志在必得的囊中之物。在他的战略构想中,柏林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二战后重建欧洲政治版图时,苏军在这片土地上的存在,其意义无比重大。他们的存在就如同关键的定海神针,无疑是促使天平向苏联一端倾斜的重要砝码。这使得苏联在战后欧洲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为苏联争取到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苏联对于柏林志在必得,然而在美英盟军这一方,此时却在柏林问题上产生了些许分歧:英国首相丘吉尔出于战后与苏联对抗的考量,极力主张由美英军队占领柏林;而从军人视角看待问题的欧洲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由于对可能造成的巨大伤亡心怀畏惧,决定遵循与苏联早已达成的协议(此协议将柏林划归到了苏军的作战区域之内)。

在英美盟国之中,英国首相丘吉尔和盟军副统帅蒙哥马利坚决主张进攻柏林。原本,艾森豪威尔也认同无论是从政治层面,还是从军事角度来看,接下来的主要攻击目标都应当是柏林。直至 3 月 27 日,蒙哥马利还在作战报告里向丘吉尔汇报,称其率领军队向易北河和柏林发起突击。然而,仅仅过了一天,艾森豪威尔就改变了想法。

但是,不管丘吉尔和蒙哥马利如何反对,艾森豪威尔心意已决,觉得柏林不再是一个关键的目标。他认为倘若向柏林突击,将会使他付出伤亡 10 万人的代价,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刻,这样做难免得不偿失。而且他还接到报告声称,德国的重兵并非在柏林,而是聚集在德国南部、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最终,丘吉尔终究未能说服财大气粗的美国人。于是,欧洲战场最终决战的重任便落到了苏军的肩头。

1945 年春,战火纷飞,苏、美、英、法四国的军队在德国本土展开了激烈的作战。美、英军的先头部队一路奋勇突进,已经前出到了易北河一带,此时距离德国首都大约在 100 至 120 公里的范围。

而在另一边,苏军的进展更为迅猛,距离柏林仅仅只有 60 公里之遥,他们士气高昂,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誓要给德军以最后的歼灭性打击。

4 月中旬,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戈沃罗夫)在与德军库尔兰集团的战斗中表现英勇。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战术,不断给敌人施加压力,使得德军陷入困境。

白俄罗斯第 3(司令为巴格拉米扬大将)方面军则成功肃清了东普鲁士集团(参见东普鲁士战役)。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苏军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白俄罗斯第 2 方面军也毫不逊色,彻底歼灭了格丁尼亚地域德军集团的残部。其一部分兵力在但泽(格但斯克)西北成功前出到波罗的海沿岸,进一步扩大了战果,为后续的作战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白俄罗斯第 1 方面军一路势如破竹,抵达了奥得河。在屈斯特林地域,他们奋勇夺占了数个登陆场,为后续的进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成功粉碎德军波美拉尼亚集团后,他们又着手变更部署,以占领施韦特至大加斯特罗泽一线,展现出了高度的战略灵活性和组织能力。

乌克兰第 1 方面军在大加斯特罗泽至彭齐希间不断推进,逼近尼斯河。并且在诺伊施塔特、拉蒂博尔地段,已经接近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边境,展现出了强大的进攻态势。

乌克兰第 4 方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大将)也顺利进抵拉蒂博尔、日利那一线。

乌克兰第 3(司令为苏联元帅托尔布欣)、第 2 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马利诺夫斯基)更是在 4 月 13 日成功攻占了维也纳。这一胜利不仅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极大地鼓舞了苏军的士气,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依据大本营的决心,直接参与柏林战役的苏军包含 3 个方面军以及配属的空军(即白俄罗斯第 1、2 方面军和乌克兰第 1 方面军),波罗的海舰队的一部分,空军远程航空兵第 18 集团军(拥有飞机 800 架),国土防空军和第聂伯河区舰队,再加上参战的波兰 2 个集团军。如此一来,苏军的总兵力达到了 162 个步兵师和骑兵师,21 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4 个空军集团军,总计 250 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 4.2 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 6250 余辆,作战飞机 7500 架。

白俄罗斯第 2 方面军实则承担着白俄罗斯第 1 方面军右侧翼的保障职责,旨在防止白俄罗斯第 1 方面军遭受来自北方的侧翼攻击。

按照最初的作战规划,乌克兰第 1 方面军仅执行助攻任务:该方面军应以其右翼部队参与柏林战役,其左翼在突入德军纵深之后要向左转向,去参加布拉格战役。其作战计划的第一方案仅以近卫坦克第 3 集团军的 1 个坦克军由南面向柏林行进,其所属的两个坦克集团军(即近卫坦克第 3、4 集团军)的主力行动方向是勃兰登堡、拉特诺和德绍方向。当然,该方面军亦存在一个以两个近卫坦克集团军向柏林行动的第二方案。

苏军统帅部最初的计划是将攻占柏林的任务基本交由朱可夫元帅的白俄罗斯第 1 方面军来达成,白俄罗斯第 1 方面军与白俄罗斯第 2 方面军和乌克兰第 1 方面军的战斗分界线分别划定在柏林的北面和南面。

朱可夫

朱可夫元帅曾提议总攻应在 4 月 22 日至 23 日发起,然而斯大林彼时已然将目光投向了战后的新欧洲。为避免柏林沦为英美联军的囊中之物,他要求将战争提前,中旬就务必开始对柏林发起最后的冲击。最终,依据斯大林亲自审定的战役部署,攻占柏林这一无上的光荣理当归属朱可夫这位“胜利元帅”。

为了能够顺利攻克柏林,苏军于 4 月 5 日至 7 日进行了沙盘上的图上演习。苏军尽管在兵力和兵器方面占据着极大的优势,并且做出了周详的安排,然而若想获取突袭的优势,却是极为困难之事——即便苏军采取了众多战役隐蔽措施,但这些努力基本上付诸东流。

在 1945 年 4 月 15 日,于屈斯特林桥头堡南部被俘的一名红军士兵告知德国人,次日清晨,苏军将发动攻势。他同时供称,斯大林还要求前线部队必须军装整齐、仪容洁净,以“有教养的形象”现身柏林。这一系列信息表明,苏军已然做好了万全的准备,而斯大林将在此处终结战争。

而此时的德国军队,早已不复 1939 年至 1943 年时的精锐之态,半大的孩子、年迈的老者、来自各种不同国籍的“志愿兵”、高射炮手、水兵,乃至飞行员,都通过陆军、党卫队、地方纳粹党机关被征调至战场充当步兵。这样的军队,怎可能是强大苏军的对手!

二、苏联红军攻占泽劳高地

1945 年 4 月 16 日凌晨,莫斯科时间 5 时整(柏林时间 3 时),苏军针对柏林的外围攻击拉开了帷幕。苏军的目标在于击破德军的第一、第二防御带,从而进逼柏林,这无疑将是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惨烈血战。

依照事先拟定的作战计划,白俄罗斯第 1 方面军和乌克兰第 1 方面军在空军第 16、第 2 集团军的航空兵支援下发起了进击,苏联空军远程航空兵第 18 集团军也凭借 4 个航空军的兵力,对德军第二防御地带的各支撑点展开突击。

奥得河畔已然化作一个庞大的战场,而苏军占据着绝对的火力优势,苏军的 BR-18 榴弹炮,弹重 330 公斤,直射之时甚至能够摧毁 2 至 2.5 米的混凝土墙!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炮战,在奥得河上交战的第一昼夜,苏联空军仅轰炸机就出动了 6550 架次以支援步兵。

在历经半个小时的炮击之后,奥得河畔呈现出如同月球表面一般的地形。而德军的海因里希大将,依据自己在东线的经验,在炮击开始之际便已将部队主力撤出了第一线防御阵地。

紧接着,在强光的映照下,苏军如潮水一般涌向德军的第一防御地带。残存于一线的德军对进攻者展开了绝望的狙击,然而这仅仅只能稍稍延缓苏军的行动罢了。黎明时分,苏军顺遂地突破了第一防御地带,并开始向第二防御地带发起冲击,但是德军尚未被摧毁的火炮和迫击炮重新恢复火力,开始对着道路进行射击。

正是在此处,白俄罗斯第 1 方面军近卫第 8 集团军遭遇了强硬的“钉子”:德军第二防御地带的主要支撑点,素有“柏林之锁”之称的泽劳高地。泽劳高地地势极为险要,这里有着陡峭的山崖,下方还环绕着一条名为哈乌普特的运河,正值春汛时节,河水深且流量大,阻拦住了苏军的坦克。

此地成为了德军据守的要地,德军部署在泽劳高地上的火炮以及经过伪装的设伏坦克,凭借火力封锁了河上为数不多的几座桥梁。不仅如此,德军还借助苏军进攻开始前从第一防御地带上撤下来的部队,进一步增强了泽劳高地上的兵力。

战斗进行得极为艰难,直至下午 1 时,苏军仍毫无进展。心急火燎的朱可夫在了解到科涅夫的乌克兰第 1 方面军已经顺利突破德军尼斯河防线,且突破纵深高出此处一倍的情况后,当即决定将用于纵深作战的卡图科夫的近卫第 1 坦克集团军、尤舒克的独立坦克第 11 军和波格丹诺夫的近卫第 2 坦克集团军,分别沿着近卫第 8 集团军和突击第 3 集团军打开的突破口,投入到泽劳高地地域。

战无不胜的苏军装甲部队,在泽劳也陷入了混乱局面:坦克兵团阻断了原本的战斗队形,道路变得愈发拥挤,却又无法退至路两旁。此时,倘若德军还能够集结出一支像样的轰炸机部队对这里进行突击,无疑将会给白俄罗斯第 1 方面军带来灾难性的打击——然而此时德国空军有限的燃油已优先分配给了战斗机部队,轰炸航空兵基本已退出战场。

到这日黄昏时分,近卫第 8 集团军仅在右翼的近卫第 4 步兵军稍有进展,进抵泽劳以北,并在火车站一带与德军陷入激烈交战;在该集团军右侧的突击第 5 集团军也略有突破,突破了德军的一线阵地,但其左侧的第 69 集团军也未能向前推进多远。

种种情形迫使朱可夫不得不更改兵力部署,他集中炮兵准备强攻泽劳高地。次日,在历经 30 分钟的强大炮火准备之后,苏军于莫斯科时间上午 10 时 30 分再次凭借密集的炮火展开了进攻。这一天,白俄罗斯第 1 方面军配属的炮兵发射了 123 万发炮弹,约合 2450 车皮,98000 吨。此乃一个极为惊人的数字!

在空前强大的炮火支援之下,苏军开始逐步撕裂了德军的防线。尽管德军此时又向高地增援了第 28 摩托化师和 168 步兵师,然而在这个血腥高地上镇守的德军,已逐渐消耗殆尽。

当日下午至日终之时,苏军终于局部突破了布塞将军的德国第 9 集团军依托泽劳高地构筑的防线。日落以后,此地开始了夜战。4 月 18 日凌晨,白俄罗斯第 1 方面军依旧在泽劳高地周边与德军激烈交战,不过此时德军残部的抵抗仅仅是垂死挣扎而已。战斗一直持续至 4 月 18 日晨,苏军以 3 万人的伤亡以及大量坦克的损毁为代价,终于冲上了泽劳高地,却并未将德军完全肃清。

为了回击苏军的攻势,德军装甲军还向苏军后方派出了战斗群,期望借由这种行动延缓苏军的进攻态势,然而这个行动最终亦以失败告终:在迪德斯多夫地域内,妄图切断科斯钦至柏林的公路从而威胁近卫第 29 军和近卫坦克第 1 集团军物资供应的德军,与苏军派出的近卫第 39 师(在此之前属于第 2 梯队)相遇。苏军近卫第 117 团向德军发起冲击,虽说挡住了德军的进攻企图,但苏军的进一步攻势也被利用缓斜坡和反冲击所遏制,双方以冲锋枪、刺刀、手榴弹和“铁拳”展开了混战。鉴于步兵未能消除这一威胁,苏军又投入了近卫机械化第 8 军的坦克,这才最终将德国人击溃,并击毁战车 8 辆。

三、大战一触即发

眼见在泽劳高地的柏林外围第二道防御阵地即将被突破,4 月 18 日下午,戈培尔于总理府发出电令,要求包括国民突击队在内的所有部队紧急增援第 9 集团军岌岌可危的二线阵地。德军的“国民突击队”有 10 个营,他们乘坐米色双层巴士仓促抵达了战场。

柏林地区“国民突击队”的主力乃是那些尚未被抽调至其他战区的二线部队,由于这些人员主要由超过服役年龄和身体条件不适宜服现役之人构成,再加上仅经过几天乃至几小时的训练,其战斗力可想而知。他们的装备更是匮乏至极:国民突击队的 1 营本应拥有 649 人,配备轻机枪 31 挺、重机枪 6 挺和步枪,2 营则应拥有 576 人,装备步枪和冲锋枪 576 支,然而当苏军兵临柏林城下时,他们的装备却是五花八门:正规军的装备、缴获的法国、捷克、苏联枪支、猎枪以及为他们特制的简陋枪支皆有,步枪型号超过了 15 个,机枪型号亦有 10 个——但这也仅是一部分人的装备,一些部队平均每三四个人才有一支枪和 75 发子弹。面对装备精良的苏军,他们毫无取胜之机。纳粹第三帝国的覆灭之日已然临近,从 18 日起始,柏林电台的战报开始为帝国的末日进行倒计时:每日公布苏军距柏林市区的距离。

4 月 20 日,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指挥白俄罗斯第 2 方面军渡过奥得河发起总攻,旨在牵制并歼灭德军第 3 坦克集团军的主要兵力,保障白俄罗斯第 1 方面军的右翼安全。得到步兵支援的乌克兰第 1 方面军,顺利攻占措森后,向柏林以南进击,并即将切断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和“维斯瓦”集团军群的联系。德军将弥尔罗泽、吕本、措森、巴德的兵力向西调往柏林的企图尚未付诸实施,便被卢钦斯基和戈尔巴托夫将军的集团军合围于弥尔罗泽、吕本、措森、巴德。

而白俄罗斯第 1 方面军在 19 日终于完全掌控泽劳高地后,部队在半天之内就推进了 10 余公里,并攻占了明赫贝格等由德军据守的关键要点。在明赫贝格小镇,德军甚至派出了一些坦克和强击火炮展开自杀式的伏击,尽管偶尔能够稍许打乱苏军进攻的节奏,但德军在柏林外围的防御分崩离析,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事实。

4 月 20 日 13 点 50 分,突击第 3 集团军步兵第 79 军的远程炮兵的 152 毫米加农炮和第 47 集团军近卫第 30 加农炮旅 203 毫米加农炮开始炮击柏林,这是柏林在 20 世纪以来首次遭受敌军地面炮火的袭击,这给德国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一些德国人从动物园防空掩蔽部上的观察所发现,红军炮群距离柏林仅有 8 英里——从这一刻起,将有 180 万发苏联炮弹,36000 吨钢铁被无情地倾泻在柏林城内。

此时,在德军的战斗序列当中,尽管充斥着新兵与国民突击队员,然而陆军、武装党卫队中的一些老兵,依旧是一股令人胆寒的力量。而整个柏林市,此时已然在所有居民和守军的努力之下化作了一座庞大的堡垒,德军将城市接近地划分为 3 道防御区域:外阻击区、外城廓和内城廓。

柏林城内的防御,总共分为 9 个防御区,其中 1 个为特别防御区,负责掩护政府各办公大楼、帝国办公厅、秘密警察总部和国会大厦所在的柏林市中心区域,其余 8 个防御区分别位于城市中心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每个方向各有两个区,每个区又区分为 3 至 4 个分区。市区构筑了交通壕,并且普遍筑起了街垒,所有的临街建筑皆被改造成防御工事,高层建筑的窗户在加固后被封死成为射击孔,以便与地面上的街垒及地下射击工事形成交叉火力。

在柏林的街道之上,除街垒外还增添了防坦克障碍、鹿砦和混凝土工事。所有的火车站、桥梁和叉道口的接近地都被改造成坚固的支撑点,各条运河亦是重要的防御区域。由于美英空军对柏林的空袭已然结束,为了不让保卫帝国首都天空的众多大小口径高炮“赋闲”,大量高炮被抽调用以增强地面守军的火力,其中不乏威力巨大的 88 毫米高射炮。正在修理中的坦克,只要火炮尚能射击便被拉去作为固定火力点使用,隐匿在十字路口和铁路桥边。

负隅顽抗的德军此时唯有期望于城市的瓦砾堆中拖住苏军前行的步伐,柏林城防司令部还警示居民要做好逐屋战斗和激烈巷战的准备。依照德军的规划,巷战将会同时在地面和地下展开,为此德军在地下铁道、地下下水道网中亦构建了防御工事并配置了通信器材,地下铁道和下水道网成为了军队运动的通道以及用以隐匿的绝佳工事。柏林市通向外部的公路,现今也都开始用填满石头的公共汽车予以堵塞。

极具戏剧色彩的是,4 月 20 日这天恰是希特勒的生日。在隆隆的炮声之中,希特勒的情妇爱娃·勃劳恩为希特勒筹备了一个生日晚会,戈林、戈培尔、希姆莱等纳粹精英皆出席了这最后的晚宴。除希特勒以外所有在座之人,此时均已察觉到柏林存续的时日已然无多。宴会上,希特勒倒尚未绝望,他向在座之人断言:“俄国人在柏林城下将遭遇最惨重的失败。”然而,晚会刚结束,不少人便开始逃离柏林。

四、残酷的巷战

希特勒接管了柏林防区,他亲自向党卫军的菲里克斯·施坦因纳将军下达命令,令其向柏林南郊的苏联红军乌克兰第 1 方面军的部队发动全面反攻。柏林地区的所有兵员,包括空军部队皆将全部投入战斗。

此时,德军在柏林究竟还有多少兵力呢?一种观点认为,当时柏林守军第 56 装甲军加上 50 个“国民突击队”营共有 12 万人;而另一种观点则表示有正规军 45000 人(涵盖拉脱维亚和法国伪军)、“国民突击队”40000 人,希特勒青年团 3000 人。柏林城内尚有 1 万 1 千名警察,曾从中至少编组过 2 个警察营。由 2700 名希特勒青年团分子组成了坦克歼击特遣队,并参与过前线的战斗,其中众多人仅有十三四岁,然而战斗力却颇为强悍。

此外,在柏林还汇集了众多形形色色的部队。诸如 2000 人的元首警卫队;空投进来的罗斯托克等海军学校的上千学员,他们身着带有黄铜扣的蓝黄两色海军阅兵服,邓尼茨在临行前赋予他们的任务是“救出元首”;希姆莱的部分卫队亦被投入战斗。

另外,各式各样的党卫军外籍“志愿部队”也皆聚集于柏林;以法奸为主的武装党卫军第 33“查理曼”装甲步兵师(法兰西第 1 师)亦有一部分兵力进入柏林,其中包括一个拥有 300 人的突击营,在战斗中据传有 30 名法国人被苏军俘虏。

4 月 22 日,白俄罗斯第 1 方面军突击集团所有的集团军基本皆完成了调整,于市区的作战全面展开。此时在苏军方面,状况开始出现分化:一部分仍处于柏林外围的苏军,在向柏林市区的进击过程中可谓畅行无阻,尤其是近卫第 29 步兵军,当天便前进了 15 公里,而已然遭遇巷战的苏军,则再次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例如,率先投入市区作战的卡图科夫近卫第 1 坦克集团军,在城市外围巷战的第一天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德国士兵悄然蛰伏于建筑物内或废墟之中,静候他们的猎物落入陷阱。待苏军坦克完全进入街道后,德国人便有无数长柄火箭弹、燃烧瓶和 88 毫米反坦克炮弹从瓦砾堆和建筑物内飞出。整个大街之上,随处皆是战死的苏军坦克乘员的尸体和起火的坦克残骸,所有在独立方向上单独运用的坦克部队,皆承受了极为可怖的损失,仅后来参战的近卫坦克第 1 集团军就在柏林城内损失了 104 辆坦克,其他在步兵军编制内参战时间较长的部队损失更为惨重。

4 月 23 日,情况开始有了些许改观:在柏林市区外围,别尔加林将军的突击第 5 集团军经过从凌晨起始的激烈战斗,强渡施普雷河后终于攻克了德军坚固设防的西里西亚火车站,菲尔索夫将军的第 26 步兵军和列热宾将军的第 32 步兵军率先冲入环城路以内的市区。紧接着,第 9 步兵军也渡过施普雷河插入德军内城。傍晚时分,柏林通向外部的最后一条主要公路被苏军截断。

至 4 月 26 日,柏林广播电台已无法正常播音,苏军发起了总攻。直接进击柏林城的苏军总计 464000 人,配备 12700 门火炮和迫击炮,2100 门火箭炮,1500 辆坦克、自行火炮。看似苏军占据了绝对优势,然而残酷的战斗实则方才拉开帷幕:在柏林城高耸的砖砌楼房、贴着巴伐利亚啤酒、巴黎美容膏广告牌以及各类宣传品的灯柱之间,最后的战斗已然开启。

苏军于柏林市区倾泻炮弹之际,经验丰富的德军战斗人员便躲至地下室。而炮击一旦停止,他们就攀至上层,凭借每一条街道和每一座楼房向苏军射击。在碎石与垃圾堆积如山的柏林街道中,只要有一辆坦克被击中,其余的坦克便会被阻塞,而后德国人便能使用反坦克火箭弹逐个从侧面将其歼灭。在市区的建筑内,狭路相逢的两军官兵还展开了刺刀见红的白刃搏杀,一名苏联士兵在将德国人掐死后,才发觉自己的肚子亦被划开,肠子流了满地。

柏林地下的下水道、地铁、地下管道和排水沟亦沦为战场,熟悉地形的德国人借助它们持续还击。苏军在市区前行的每一步皆极为艰辛,每一座大楼皆是一座坚固的防御工事。所有的门窗皆被改造成射击孔,在地下室配备了小口径火炮,经由改造的通风口射击。

苏军必须不停地以强火力压制,而后派遣突击小组突击,巩固战果小组紧跟突击组冲入大楼,在进入每一个房间前都先投掷一颗手榴弹,而后冲入房间用自动武器横扫,逐屋肃清残敌。与此同时,另一个强击群则在攻击邻近的大楼,以使它无法以火力支援友邻。在柏林巷战的日日夜夜中,这样的场景反复不断地在柏林各处上演。

4 月 27 日,柏林的争夺已然向市中心一带转移。鉴于对地形的生疏,苏军在柏林巷战中主要以小规模的强击群展开作战,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后,苏军的强击群极为注重避开笔直的大街,专拣斜街小巷行进,利用旁门后院以及在房屋中打通的豁口进行穿插。而为应对苏军的强击群以及空前强大的火力,德军的防御部队只得采取“打了就走”的战术,凭借手榴弹、铁拳、机枪和迫击炮对苏军实施灵活的狙击与偷袭。

4 月 29 日零时 30 分,苏军第 171 师和第 150 师开始强渡施普雷河。第 171 师历经 1 小时的激战,成功渡过了施普雷河。第 150 师至凌晨时分亦强渡成功。此时,横亘在苏军进攻部队与国会大厦之间的是昔日党卫队头子希姆莱掌控的内务部所在的吉姆勒宫。4 月 29 日白天与夜间,第 171 师和第 150 师的两个团为夺占内务部大楼展开了激烈鏖战。

这座由红砖砌成的 6 层大楼已被烟火熏得乌黑一片。大楼的所有角落皆沦为血腥的战场。在此处,手榴弹、刺刀和冲锋枪成为了最为有效的武器。至 29 日午夜,苏军在再度投入 1 个团的兵力之后,方才彻底占领了大楼。此时,已然是 4 月 30 日凌晨 4 时。

在巷战残酷推进之时,柏林防卫长官魏德林曾携带着突围计划去面见希特勒,可元首拒绝突围。他告知魏德林,即便逃出柏林,也不过是从一个“大锅”跃入另一个“大锅”。而且作为德国国家元首,他无法容忍置身于露天或者农舍之中坐以待毙的命运。4 月 30 日,希特勒自杀身亡(据推测是 15 时以后,一说为 15 时 30 分,一说为 15 时 50 分)。

5 月 1 日晚,苏军最终肃清了国会大厦的残余敌军,乌克兰第 1 方面军与白俄罗斯第 1 方面军于市内诸多地方胜利会师。5 月 2 日零点 40 分,苏军电台接收到了德军请求停火的呼叫。清晨 7 时许,柏林城防司令魏德林炮兵上将前往朱可夫的指挥所。他向朱可夫言明戈培尔已然自杀,而后向柏林城防部队下达了即刻停止抵抗的指令。5 月 2 日 15 时,柏林城防部队全员放下武器,柏林巷战乃至整个柏林战役正式宣告结束。

如此一来,第三帝国的首都仅抵抗了一周左右的时间便落入苏军之手。在整个战役中,苏军共歼灭德军 93 个师,俘获官兵约 48 万人,缴获火炮 8600 门、坦克和自行火炮 1500 余辆、飞机 4500 架。苏军损失 30.4 万人、坦克和自行火炮 2156 辆、火炮 1220 门以及飞机 527 架。虽然苏军亦承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法西斯德国就此覆灭。

五、总结

此役,苏军在作战方面呈现出的显著特点极为突出:以具备绝对优势的兵力兵器于宽大正面之上施行多路进攻以及迅猛突击,并且调用了大量的坦克军和机械化军参与突破以及远距离突击。针对敌军集团,苏军采取了先分割而后逐个歼灭的精妙战术。在市区战斗当中,广泛组织强击支队和强击群开展激烈程度极高的巷战和夜战。

攻克柏林这一军事行动,不仅在军事层面,而且于政治领域都具备极其关键且重大的意义。当柏林被攻克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播开来之后,全世界人民皆为之精神抖擞、欢欣鼓舞,而德军的战斗士气则如决堤之水般迅速土崩瓦解。在柏林被攻克短短 5 天之后,德国便不得不宣布投降。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在战役推进的过程中选择了自杀,当战役结束之时,德国最高统帅部代表德国正式宣布投降。这次战役的胜利终结,鲜明地标志着德国法西斯的彻底覆灭,更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当中一座至关重要的里程碑。

对苏军柏林战役的这一阶段,若能结合历史进行认真且深入地加以研究和剖析,便能够清晰地看出,朱可夫关于推迟向柏林突击的理由无疑是具备充分依据的。从当时的战略局势来看,德军在柏林地区部署了严密的防御体系,其抵抗力量不容小觑。朱可夫充分考虑到了敌军的防御强度以及苏军自身的准备情况,推迟突击的决策旨在确保苏军能够以更加充分的准备和更强大的力量来实施进攻,从而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并最大程度地提高战役胜利的可能性。这种基于全面考量和战略眼光的决策,为最终攻克柏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以上文章内容以及图片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5

沉着讲历史呢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