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坲声;
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疑乃声。”
人得要有一颗多精美的七窍玲珑心,才能听得见这世上如此干净纯粹曼妙的声音?
放下你的执念,放下你的妄动。
你听,你细听,你品,你细品......
一、春听鸟声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童年时期的白居易,因兵乱曾到吴越避难,这时著名的诗人韦应物和房儒复在苏杭当刺史,两位刺史在任上的许多政绩,使得年幼的白居易对他们羡慕不已。
他暗暗想着,将来有朝一日能到苏、杭任何一州当一任刺史,此生便满足了。
公元822年,他终于如愿以偿,果真是当上了杭州刺史。从此与杭州结了不解之缘。
他爱杭州、爱杭州人民,领导杭州人民治理西湖,修建了护江堤,疏浚城中古井,修筑堤坝蓄水,得到后人敬仰。
一天,闲睱之间,一个人漫步,从孤山寺、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一带 。
这是一个游春的绝美胜地,一路上,在山清水秀,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中。
尽管时下只是浅草没马蹄,但是绿杨阴里的景色已经预示着人来熙往纷纷赏春的未来。
一个人静静的想起曾经被贬江州时的各种苦涩,眼前一切不正是柳暗花明之后的好风景吗?
有些事情,该放下就放下,意犹未尽地沿住白沙堤,在杨柳绿荫底下,恋恋不舍地离去了。
这里的湖光山色,这里的风土人情,更多的是白居易作为父母官一心为民的政绩感到欣慰。
白居易对杭州建设很有贡献,对杭州人民很有感情。
长庆四年(824)它离任杭州刺史时曾作《别州民》诗云:“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杭州乡亲父老们准备水酒满筵,拦路相送,这份感情,差点赶上了十里长街送总理,于是直至白居易晚年,仍念念不忘:“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平平淡淡才是真,对于老百姓而言,丰衣足食,国泰民安,有日子如此,夫复何求。
二、夏听蝉声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亮的月光轻轻掠过树梢,唤醒了沉睡的鹊儿;晚风徐来,携着清新的凉意,遥遥送来了深夜的蝉鸣。
在这弥漫着稻花馥郁芬芳的气息里,村民们惬意畅谈着今年的好收成,耳畔则是此起彼伏的蛙声齐鸣。
夜深之时,风清水润,稻秧挺拔青翠,稻花清香飘散,辛弃疾漫行上饶黄沙道上,万虑皆除,才会感到阵阵稻香袭来,欣欣然预见丰收在望。
平付蛙声聒耳,搅人清睡。独行于山道中,反倒成悦耳乐章,一部鼓欠。青蛙善解人意,似乎与人共话丰收喜悦。
上片四句,有明月的光彻宇宙,有惊鹊清风的动态描绘,有蝉和青蛙的悦耳声音,有稻花的清香,把夏夜光、态、声、味的典型情状都涵盖在内。
山中夏夜阴晴无常,刚才还是明月当空,一会儿又落了雨点。远处天边还有几个星星闪烁,黄沙道上却又落了雨点,东边日出西边雨,阴晴不定。
这里不是雷电交加暴风雨,星星淡淡几个,雨点稀稀疏疏,和上片恬淡幽静的格调相互照应。
途中遇雨,心情本应紧张,而此时作者完全陶醉于夏夜的优美景色之中,陶醉于即将获得的丰收,所以途中遇雨在作者笔下依然是诗意盎然。
作者常行黄沙道上,茅店、土地庙、树林都很熟悉,这里却用了“忽见”二字,把作者心不在焉,信步走来的状态活画出来。
尽管身处贬谪生涯,辛弃疾仍能从这平凡的田园生活中提炼出不凡的诗意,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亲近,流露出一种超脱尘俗、淡然自在的情感基调,没有半点政治色彩。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写得极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眼界扩大。“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则视野开阔,远及天际。
由细到疏,由近及远,步步开阔,境界超大。“路转”“忽见”又从天边、山前的广阔天地把人的视线拉到眼前的溪桥,忽远忽近,忽细忽粗,起伏有致,耐人寻味。
一位心系家国的辛弃疾,一生真心报国,却报国无门,不受重用的他,一直为他感到憋屈,意难平。
而他真正的做到了放下,心无杂念,才能将黄沙岭夏夜的幽美景象,月、风、星、雨、鹊、蝉、稻花、蛙声交织成一曲生动的田园交响曲
三、秋听虫声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唐·王维《秋夜独坐》
王维中年奉佛,彼时已是双鬓白发的他惋如僧徒坐禅。秋夜,面对空荡的厅堂,临近二更时分,心中涌动着时光点点消逝,无法挽留,青春不再的悲凉。
屋外秋雨敲打山野,果实坠落声声作响;昏黄的青灯下,只有一个人静静的聆听着秋虫低鸣。
对面如此寂静的秋夜,对镜自照,感慨白发生长,生命不可逆,正如山果随风雨凋零,无法抵挡时间的力量。
他深知追求长生不老的虚妄,不论是人间富贵还是仙家丹药,都无法阻止岁月的脚步。
于是,他在佛法中寻求答案,认识到唯有修炼内心,达到无生无灭的境地,才能真正摆脱老病与生死的束缚。
王维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巧妙融合,借由雨声、山果、灯火、虫鸣等意象,生动传达了他对生命轮回的深刻体悟。
生死为昼夜,宇宙分阴阳,生命是生与死的相依相畏,时机成熟 ,一切都会尘归尘,土归土。
四、冬听雪声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唐·白居易《夜雪》
这首五绝作于任江州司马时。白居易在就寝时尚未下雪,睡眼惺忪中突然感觉到“衾枕冷”而被惊醒。
看见被大雪照映的窗户明亮了起来,原来是下雪了;在室内时而听见翠竹被雪压折的声音,方知雪下得很大。
短短四句,把一场大雪描绘得如身临其境,写来曲折有致,构思巧妙,别具一格。
这首诗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未直接描绘雪的形态或色泽,而是借助触觉(衾枕之冷)、视觉(窗户之明)和听觉(折竹之声),从不同感官侧面勾勒雪夜情景,营造出一种微妙且深远的艺术效果。
就景写景,又景中寓情,其中“衾冷”、“夜雪”与“折竹声”,既体现了雪的特性,又隐含了诗人被贬江州司马时期的寂寞冷清之状和无限感慨。
在家千日好,出门万般难,人在他乡,作为一个谪官无权无人无物,面对这样的环境叫人如何入睡呢?
一夜未眠,听见窗外雪落纷飞砸竹声,这样何尝不是好事呢?更加清醒自己想要什么,坚持什么。
五、夜听棋声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宋·赵师秀《约客》
江南的梅雨季节,细雨纷纷,家家细雨绵密,池塘边青草丛中蛙鸣声声。
跟朋友约定的时间已过半夜,友人却迟迟未见身影。
大概多数人面对这样的情况,在家独坐等待友人来访时会觉得无聊,烦燥,抱怨吧。
赵师秀面对此情此景,却有另一番风情,人静夜深,蛙虫嘶鸣,也不失是一处好风景,切莫不要辜负。
他颇有情趣地敲击棋子,挑着灯心,如此正好驱赶内心的一丝焦躁,这也是生活美好的另一面吧。
“所有的困苦和烦恼都由心生,心念一转立魔成佛。”其实,生活中,你遇到好与不好的事情,全由你自己主宰,在无聊与情趣中,你选择了情趣,那就是格局。
六、月下听箫声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悠悠,绿水迢迢,即使秋意深深,江南草木仍鲜翠未凋。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幕中作推官,后来转为掌书记。他的这首诗是他离开江南之间寄赠韩绰,缅怀曾在要扬州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
杜牧出手不凡 开始就是一个远景,青山逶迤,隐没在天际之中,长长的水流,迢递不断,一幅淡远的江南风景图,道出了对远方友人的无尽思念。
此时虽已过了深秋,但江南的草木尚未凋零,依旧秀丽、迷人。身处异地,更加怀念江南的青山绿水以及那里的故人。
最让人怀念的是什么呢?是扬州的二十四桥,尤其在皎洁的明月之下。
相传在此桥上曾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她们现在可在吗?那么你(玉人既可指美丽洁白的女子,也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此处当指韩绰)呢?
当此明月之夜,正在什么地方教女子们吹箫取乐?是在桥上,还是在教坊?
青山长水,草木依然葱茏,月夜之下的桥以及呜咽悠扬的箫声,确实令人眷恋,写出了诗人对江南、对扬州的无限向往。
如此一来,想必更多的是对友人的怀念,最后一句以一种调侃的口吻,询问友人的近况,不但可以见出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也有自己对过去岁月的感喟。
七、山中听松风声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唐·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诗人在秋夜漫步,凉意浸染心头,不禁想起远方的丘丹。韦应物的这首诗无疑是对友情最好的解读。
韦应物曾经当过苏州刺史,和邱丹过往不少。邱丹曾经当过尚书郎,但是内心恬淡,后来干脆辞官归隐,学道去了。
韦应物和邱丹惺惺相惜,他说我在秋天的夜里想起了你,于是走出门,一边散步一边给你写诗。
因为怀君,所以夜不能寐,起来散步;既然时值秋夜,自然天气转凉,所以在吟咏的时候,也会觉出微微的寒意。
凉天这两个词,你是不是会觉出一种隐约的凄清和孤寂?看到散步、吟咏,是不是也会察觉到诗人揽衣徘徊,思令友人的情义?
可是,这种孤寂也罢,情义也罢,都含而不露,这就是淡雅。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诗人宕开一笔,从自己跳到远方的邱员外了。
邱员外正在临平山中修道,他此刻应该还没有入睡吧?空山寂静,他一定会听到松子落下的声音吧?
这两句真有味道。它和前两句不一样,前两句是实写,自己做什么就写什么。
到这两句,就纯然是想象,纯然是虚写了。正因为虚写,他写得特别空灵。
人在空山之中,独来独往,一方面是远离红尘喧嚣,另一方面更是摆脱世事纷争,内心会有一种虚怀若谷的宁静,这正是幽入该有的心境。
松子也罢,松树也罢,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都是高人隐士的标配。
松树高大挺拔,经冬不凋,最符合人们对高人逸士的想象。松子则一向被认为是神仙的食品。无论是空山,还是松子。本身都意味着隐居生活,神仙姿态。
诗人用了一个字“落”。第一个好处,这个“落”字一出来,季节感也就出来了。
空山之中,一切都遵循着自然轨迹,春天山花自开,秋天山果自落。
一句“空山松子落”,正呼应了前面的“怀君属秋夜”,是典型的秋日之景,这就是季节感。
第二个好处,“落”字一出来,山也就活了。
本来,空山也罢,松子也罢,都是静态的,但落却是一个动态,松子这一落,不仅让诗句有了动感,也打破了空山的寂静。
那么,空山是否就因此不寂静了呢?却又不然。松子太小了,空山太大了,松子这一落,看似一动,却只能把空山衬托得更加寂静。
所谓“蝉绿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就是这个道理。从静到动,动而能静,山就活了过来。
第三个好处,一句“空山松子落”,还把下一句诗也顺理成章地引出来了。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空山之中,一颗松果掉落在地上,这是何等细微的声音啊!这样的声音,谁会听到?只有那不眠的幽人才会听到。
王维有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都是空山之中,都是不眠之人,都听到了最细微的声音。王维那首诗中的人在精神上是孤独的,他只和大自然对话,他只沉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
但是,韦应物这首诗中的幽人,其实是一个被朋友惦念,也惦念着朋友的人。
秋夜之中,他的朋友因为思念他而徘徊,而他也因为思念朋友而无眠。一颗松果就在这个时刻落在地上,也砸中了幽人的心,是人的淡雅。
八、水际听欸乃声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唐·柳宗元《渔翁》
西岩,就是永州的西山,西山俯瞰湘江,对于渔翁来说当然是一个天然的港湾,所以才有“渔翁夜傍西岩宿”。
诗人一下子从夜晚写到破晓了。渔翁晚上住在西岩之下,清晨醒来,要点火做饭了。他用竹筒汲来清清的湘水,又收拾起一堆竹叶竹茎,点燃熊熊火苗。
江水是脚下日夜流淌的,竹子水月脚工是身边触手可及的,渔翁晚上靠着岩石睡觉,早晨一伸手,一弯腰,就过起了生活,这是多么自然,多么和谐呀 ,正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诗人用了清湘和楚竹这两个词,美呀 ,我们仿佛就看到了那清澈见底、游鱼历历的湘江水,也看到了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楚山竹,这是多清新、多生机勃勃的画卷啊,真像把人的眼睛都洗过一遍一样。
柳宗元是河东人,也就是现在的山西运城人,那已经是黄土高原了,成年之后,在长安看到的,更是车马簇簇、红小滚滚,这红尘黄土曾经是他生活的全部。
可是到了永州,他才发现水可以那样清,竹可以那样翠,不仅是中年人蒙尘的眼睛被洗了一遍,永贞失败被贬的失意人蒙尘的心灵也被洗了一遍吧。
天黑了渔翁就睡,天亮了渔翁就起,一切顺时而动,然后破晓的时候,渔翁不是还在生火做饭吗?
可是没过一会儿,一轮红日喷薄,渔翁生火的炊烟散去了,湘江上的雾气也散去了,渔翁呢?
好像随着轻烟飘走一样,渔翁不见了,像神仙一样隐遁了。他到哪里去了?
下一句:“欸乃一声山水绿”。就在这让人迷惑的一瞬间,忽然传来“欸乃”一声,这是渔翁用船桨划水的声音啊。
原来,渔翁已经驶入大江,融入了青山绿水之中。这多妙啊。只是这点妙处吗?不是啊!这“欸乃”一声,绝不仅仅是交代了渔翁的下落,
更重要的是,它好像一下子划开了清明的白天与朦胧的拂晓之间的界限,一切朦胧都变成鲜明,眼前霎时透亮起来,青山绿水扑面而来,这就是“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自己的小船已经驶入江心,他回看天边,江流滚滚,昨晚露宿的西岩上,只有几朵白云,在无忧无虑,自在追逐。
就如陶渊明“云无心而出岫”的意境,一种自在闲适之情油然而生。
渔翁在回头看,看滚滚湘江,看半生坎坷,看世间的白云苍狗。
看了之后呢?又放下了。这就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永州的青山绿水,抚慰了诗人,让他得到内心的宁静。
从这个角度看,这两句诗就有了它特别的意义,是诗人的自我反省,也是诗人的心灵独白。
在近十年的贬逐之后,诗人终于不再昼夜惶惶,悲愤交加,而是“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是他贬官永州之后不久写成的。
那个时候,他还感到透骨的寒冷,透骨的孤独,可是,经过十年的磨砺,山水由黑白变成了青绿,柳宗元也由孤愤转为恬淡,这两首诗对比,诗人本身不就是释然放下,格局打开了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