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杨家兄弟没起义,峨眉多了柏林寺

沙哥文化 2024-04-14 05:47:18

沙湾三峨山上有个庙叫柏林寺。庙里供的菩萨是南宋洞庭湖一带的农民起义首领杨幺。这庙的名字取得有点怪。庙周围没有一棵柏树,周围的地名也与它不相干,偏偏取了柏林寺。那庙里头供的菩萨和这庙子又有啥瓜葛呢?

据说清朝时候,四川的白莲教农民起义失败了,有两个教徒,隐姓埋名逃到了沙湾。“离场五里,先问油米”。他们一打听,沙湾姓杨的是大族,来这里落脚最早。这两个教徒为了在这儿站住脚,对别人说,他们是亲弟兄,姓杨,是从湖北麻城逃难来的。这样一来,就同沙湾杨姓人成了同乡又是家门,因此得到杨家人的帮助,在三峨山的金岗落户了。这两“弟兄”真不愧是久跑江湖的人,很会处事。对人和气,肯帮忙,又吃得亏,乡里乡亲的事,跑脚垫钱都干,又会出点好主意。因此,没有多久, 这周边的人,不管大事小事,总少不了这“两兄弟”。

两人在沙湾算是站稳当了。但是,他们反对清朝腐败政府的心还没有死。他俩借挖草药为名,前前后后跑遍了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和四峨山,把每匹大山的山势走向溪润路径摸得一清二楚。四匹山是连着的,横顺百里,山上啥东西都出,百姓又不满满清统治,是反清的好根据地。但是,大本营究竟安在哪儿最合适呐?两人商量了好久,反反复复作了比较,觉得三峨山在四匹大山的中间,挨近的县分不多,周围都是山,地方大,人住得稀,还有大渡河阻隔。三峨山的南北两头是轸溪和沙湾两个水陆码头,是往来的口岸地方,联络方便,进能攻,退能守。最后就决定把大本营定在三峨山。

独木不能成林。他们利用佛教来联络人。他们到处“劝善结缘”,筹款在三峨山修了一座庙子,取名“柏林寺”。说是取“松柏长青,香火不灭”的意思。实际上是取“白莲寺”的谐音,暗示继承白莲教起义精神,坚决反清。有了庙子就得供神, 供谁好呢?想来想去,决定供杨幺。借口说杨幺是有名的武将, 有他老人家在这里镇山,百姓才可以免灾免难,安居乐业。同时,三峨山是杨家的山,供自己的祖先哪个还反对呢?其实,他们发誓要像杨幺那样,坚决反对当朝统治,拒绝招安,要与清政府血战到底。

庙子修起了,朝山拜佛的人一天天多了,这里的白莲教也慢慢发展起来。原来三峨山顶上是有庙子的,他们又先后在轸溪一面上山路上,修了几座小庙作为联络点,把整个三峨山连成一片。 庙多,朝山的人就多起来了。原来朝三峨山,主要是从轸溪那面上去。他们就选择了轸溪背后山上的何坪一块很险要的山包修了寨子,就是大家叫的“寨子山”。这个寨子,一面是悬崖, 三面是陡坡,除了悬崖一面,其他三面都用石条子修了城墙,人只能从山埂上一条又窄又陡的独路上去,从前寨门进,后寨门出,是个很不容易钻过去的总口子。为了敷衍场面,在前寨门的横额上刻了“三峨第一峰”几个大字,看起来好象是朝山拜佛的起点。其实,他们为了便于联络,又看了这儿的险要,已经把白莲教的大本营,从柏林寺迁到了寨山。

时间长了,白莲教徒已发展到一两百人。他们先悄悄派人与云南的回民起义首领杜文秀取得联系。后来李永和、兰朝鼎在云南发动反清武装起义,从清水溪,犍为、五通桥到达嘉定府。他们又派人直接同起义军接上头,准备在寨子山把反清大旗挂出来。 哪个晓得刚刚把旗子挂上旗杆,当天就狂风大作,瓢泼大雨下了一天一夜。第二天发现立旗杆的那坨地沉下去了一级,大旗杆也倒了。大家吓得不得了,有的说:“未曾出兵就折了军旗,大不吉利!”有的说:“这儿的地穴乘不起,这是天意!”你说这, 他说那,军心动摇了。

大家正在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派到嘉定去的探马飞报回山。清政府任命骆秉璋为四川总督,带领湘军川勇,对李兰义军实行围剿,义军处境万分困难。大家经过反复商量,“光棍不吃眼前亏,”看来只有“退后一步自然宽”了,好在我们还没有暴露,还是继续隐蔽,等待时机为妙。就这样,三峨山白莲教没有起势, 但柏林寺和寨子山的传说,还一直在民间流传。

0 阅读:1

沙哥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