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长的焦虑式育儿,正在用“清单式童年”困住下一代

蓝橡树育儿 2024-04-13 22:40:29

这是一个竞争日渐激烈的时代,一方面我们在感慨孩子课业压力太大,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太高,一方面我们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注孩子成绩好不好,才艺学得够不够多,有没有按照常春藤大学标准打造履历表,能不能考入好大学,从而有一个看得见的光明的未来。

朱莉(Julie Lythcott-Haims),斯坦福大学前新生教导主任,对现代家长的育儿方式很担忧,提倡父母停止用分数去衡量孩子的成功,强调无私的爱才是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我们都希望孩子有一个幸福的未来,可是过高的期许和事无巨细的干预往往事与愿违。孩子有孩子的未来,我们给孩子的不应该是一份清单式的人生!

作者:立正妈妈,蓝橡树专栏作者。国家人社部高级儿童情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儿童阅读推广人。

........................................

在刚过去的寒假里,“放假比上学还要累!”成了每个孩子的心声。各种兴趣班、补习班、衔接班、预科班……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说好的假期变成了“第三学期”。

可是父母依旧担心孩子的假期不够充实,见缝插针的还安排了口语练习、运动打卡、读书笔记等等,以及刷也刷不完试卷和练习。

“早上起来先晨读,然后边吃饭边看App的国学小课,中午回来的时间也不能浪费,午饭后再上个25分钟的线上英语课,晚上放学路上还有词汇练习的打卡。到家后去阳台练习跳绳,边跳还得边听故事磨耳朵……”

刚上一年级的潼潼无可奈何地诉说着每日的安排。即便是上学日,碎片时间也全都被爸妈安排得满当当的。每天睁开眼睛,学习计划清单里一项项任务就列队等待,让人一声叹息。

学习计划表里,每日任务一目了然。但学习计划表之外,孩子却迷失了自我。

你的孩子在过一种“清单式的童年”吗?

斯坦福大学任校长助理、教务长等职十几年之久的Julie Lythcott-Haims(朱莉)在TED的演讲《如何养出成功的小孩而不过度管教》(How to raise successful kids — without over-parenting)中,曾经提出了一个犀利的问题——

你的孩子在过一种“清单式的童年”吗?

所谓的清单式的生活,就是:

我们确保他们安全、健康、吃好、喝好,然后期望他们进入好学校,并且是好学校的好班级,在好学校好班级中还要取得好成绩。

并且不只是成绩,还要拿高分,不只要好成绩和高分,还要获得荣誉和奖项,要参加运动、活动、还要有领导力。

我们告诉孩子,不要只是参加社团,还要创建社团,因为大学喜欢这样的学生。还要参加社区服务,因为要让大学看到你会关心他人。

面对诸多的要求,如何鞭策孩子达到完美?那就必须父母跟在后面耳提面命,时刻督促,安排好每日学习计划,培训班行程,留意各种竞赛升学信息,跟老师、教练、机构沟通。

孩子没有自由随性的玩耍时间,因为家长会精细到每分每秒,让他们把时间都充实地用在“有意义的学习”上。

为了让孩子循规蹈矩地走在安排好的康庄大道上,“私人秘书”还得花心思辅导、督促、哄骗、唠叨、暗示……让宝贝即便无奈却也无力抗拒,只能乖乖屈服。

但曾经带过20000名斯坦福大学新生的朱莉,根据10年来的观察,却直言不讳地指出——

清单式的童年,父母的过度帮助,过度保护和过度指导,会剥夺了孩子建立自我效能的机会。

毕竟,习惯了父母的过度养育,从出生就活在设定好的各种条条框框中的孩子,等到成年进入职场,他们仍然会等一个清单,只是那时没有什么清单了。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听话且努力的孩子,长大后却不再优秀。

被困在育儿枷锁里的父母,

养出空心病的孩子

每个奉行清单式育儿的父母,都很强的控制欲。

在热门电视剧《少年派》中,妙妙妈就是众多“直升机式父母”的缩影,无时无刻不盘旋在孩子头顶,监控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从孩子出生开始就毅然担当起儿女的终生保姆和人生规划师,密切关注孩子成长的每个环节,小到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大到上学工作,交友结婚,竭尽全能为孩子提供最周到细致的“照顾”。恨不得做好详尽的规划,让孩子按部就班地在自己设定好的蓝图里前进。

《少年派》中的妙妙妈,就是一个“直升机式”的妈妈

稍有偏差,父母就会紧张兮兮地进行拨乱反正,让孩子重返航线。仿佛只有孩子按照自己设定的路线进入重点学校,重点班,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达到自己预想的目标,孩子的人生才算成功,父母的梦想也才算实现。而稍不留神,离开了我们的监督,孩子就会走偏,人生就要出大岔子!

这类父母最常问孩子的话是“作业做完了吗?考试考了多少分?”却很少问问孩子“你快乐吗?你的梦想是什么?”与其说父母关爱孩子,不如说父母更关注孩子是否达到了世俗里“成功”的标准。

高压控制型的父母,同样也被困在育儿的枷锁里。

《不平等的童年》一书中,着墨最多的是中产家庭在孩子教育中的付出:

首先,是高额费用。在作者调研的家庭中,每年花上成百上千美元来增益孩子的各种活动,是家长的常规性行为。

其次,是心力交瘁。无论是为了不错过孩子活动,而凌晨赶飞机的妈妈;还是下班后仍要赶着送孩子去足球场,以至于在观众席上累得打瞌睡的爸爸;还有为了照顾三个孩子,被迫辞职的高管妈妈。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们也都活在连轴转的时间表里。

“家长疲于奔命,孩子筋疲力尽”,教育焦虑的背后,牺牲了所有闲暇时间,生活节奏如同“狂暴的旋风”,大人孩子都毫无喘息的空间。

但这种吞噬了父母所有心力的教育方式,在小心翼翼、无微不至、精疲力竭地花光所有力气去安排孩子的生活后,结果却没有按部就班地向着父母所期待的方向发展。

一位斯坦福大学的学生道出了许多活在清单式童年孩子的心声 :

如果要出人头地,出类拔萃,那么就是要完全配合并服从于这个系统。

我看到过我身边不少朋友,为了成绩和简历,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友情、爱情、个人探索、课余活动等等。而这些牺牲恰恰又是构建一个人内心和灵魂的基石。

这些孩子都有个同样的困惑——我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不知道我除了学还能做什么?

斯坦福大学的副校长也曾发出严厉的警告:我们见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心理上出现了轻重不等的问题,有自卑、发展性障碍、沮丧、焦虑、饮食疾病、自残、精神分裂症和自杀倾向,等等。

是的,这些孩子或许成绩优秀,才艺出众,但完美无缺的光鲜外表剥离后,我们会惊讶地发现,由于习惯了长期被安排,被操控,这群年轻人身上寄居着令人窒息的焦虑、无助和孤独,年纪轻轻却丧失了对人生的自主性,找不到自己的价值,空虚和恐惧的情绪时常环绕在心头,因为他们不知道——人生的来处和去处。

他们懂得怎样做一位“好学生”,但不懂得如何“好好活”。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空有光鲜外表,却无力抵御风雨。

人生成功的基石

建立自我效能,鼓励多种尝试

朱莉引用了人类史上作过为期最长的长期实验──哈佛历时75年进行的“Grant Study”。

这项以研究“什么样的人,最可能成为人生赢家”为目的的实验,选取了724位哈佛大学的本科学生,年复一年,询问他们的工作、家庭生活、他们的健康状况,跟踪研究这些精英的人生经历,探讨“人生赢家”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

出人意料的是,这些天之骄子,从小被灌输要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迈向成功的人们,却用一代人真实的人生缩影来告诉我们,——所谓的人生赢家,无关财富、名声或者事业有成。

长达75年的研究中得出来最清晰的结论是:发展得最好的人是那些把精力投入关系,尤其是家人、朋友和周围人群的人。良好的关系让我们更快乐,更健康。

哈佛大学备受欢迎的《幸福课》

这不禁让我们反思——为人父母,以何育儿?

如果我们仅仅将成绩、奖项、大学和工作作为孩子人生的目标,为了帮助他们获得所谓的狭隘意义上的成功,而将孩子的童年囚禁在清单式的表格里,精心裁剪,让他们变成我们想要的模样。

那这不是养娃,而是养花。

虽然最终塑造出了看似完美无缺的盆景,却扼杀了孩子蓬勃向上的生机,失去了让他们勇敢尝试的动力。

从长远来看,是养废了孩子。

朱莉在演讲中重点谈论了一个词——自我效能(sefl-efficacy) 。

这是当代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提出的一个概念,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的自信程度。

在现实生活中,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更有信心去设定更高目标,并且尝试挑战高难度的任务,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够自如地应对各种状况,所以他们对自我的控制度会更高,生活满意程度也会更高。

心理学大师班杜拉·阿尔波特是这样解释的——

那些少数的成功者之所以能够坚持到底,恰恰是因为他们有着高于常人的“自我效能感”,他们相信自己有达成目标的能力、改变人生的能力。

自我效能感有两个核心要素:信心和能力。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同时真的有能力做到。

自我效能感=信心+能力

而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比起一丝不苟的清单式育儿,恰恰需要的更多是放手。

给予孩子更多思考、规划、决定、行动、犯错、反思的机会,让他们在体验中去成长,并且在不断的磨砺中寻找到自我肯定,激发出强大无比的自信心。

当孩子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拿着考砸的成绩单来找你时,如果我们过多指责孩子,孩子内心会更加挫败。但如果我们能够稳稳地接住孩子考砸的事实,将目光更多地放在孩子这段时间的付出,看得到他某方面的进步,耐心地陪伴他分析失误,孩子就会倍受鼓励而愿意更加努力,提升自我效能感。

我们需要养育的不是一群温顺的绵羊,也不是一盆盆毫无生机的盆栽。比起清单上每日完成了多少项任务,疲于奔波在培训班间,填鸭式的完成各类打卡和刷题,激发孩子自主愿意学习的动力,才是真正能让孩子学得更多,走得更远的关键。

把“清单”腾空,用爱填满。

作为父母,一定要放下对成绩和分数的执着。养育孩子,学业很重要,但关注孩子的心灵世界,生命状态更重要。

花有逢春再开的时候,而树枯却再无返青时。

成绩、成就,都仅仅是孩子这棵树上的一朵花,但孩子本身是一棵独立的大树,我们还需要关注树细嫩的叶子、舒展的枝干,还有深扎进土底的根基。

父母的任务是给予孩子提供养分,让他们经历锤炼,在土壤里扎根,在阳光中发芽,在风雨中成长,最终独树一帜,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活出属于自己熠熠发光的人生。

0 阅读:0

蓝橡树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