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岛走出去的央企主要领导

青记爱观察 2024-05-15 07:22:45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央企主要领导迎来密集调整。

这其中,不少领导曾在青岛任职。

据国务院国资委2月18日消息,马云双任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提名为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人选。

公开履历显示,马云双曾长期在青岛任职,曾任中车青岛四方机车总经理等职。

根据中国中车集团官网,马云双已任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中国中车股份党委副书记、执行董事、总裁。

2023年12月29日,中央组织部有关干部局主要负责同志出席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干部会议,宣布中央决定:崔勇同志任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党委副书记。

崔勇任职履历颇为丰富,曾在工行、农行、建行等国有大行任职,是一员“金融老将”。任职工行期间,崔勇曾任中国工商银行青岛分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

据中国光大集团官网,崔勇已任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

2023年10月30日,一汽解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聘任李胜担任公司总经理。

李胜曾在一汽解放青岛公司浸润多年,他于2005年进入一汽解放青岛研发部,历任产品设计师、技术总监、副部长、部长、总经理助理兼研发部部长等职务。升任一汽解放总经理之前,他担任一汽解放副总经理兼青岛整车事业部党委书记、总经理。

除了曾在青任职,新任央企主要领导中,不少人为青岛籍。

比如2023年5月上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的王海波,是平度人。

除了董事长、总经理等主要领导,公司高管方面,于2022年12月任中国一汽集团副总经理的梁贵友,是即墨人,主要分管集团公司产品、技术、创新工作。

1

梳理发现,马云双、李胜两人为“70后”,王海波、崔勇、梁贵友出生于1969年,为“准70后”。

其中,马云双出生于1970年,博士研究生学历,正高级工程师。

值得一提的是,马云双在青任职期间,正是青岛轨道交通产业发展黄金期。

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从运营时速200公里到350公里……在青岛中车的带动下,青岛轨道交通产业迎来飞速发展,“青岛造”高铁动车累计产量占全国运营动车组约60%、地铁车辆约占全国25%。

李胜出生于1976年,为工学博士学历,同样是一位技术大拿。

在李胜任上,一汽解放青岛在研发体系践行产品为王,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近五年来,一汽解放青岛生产的鹰途、JH6、悍V2.0、JK6、虎V、领途表现优异,2023年上半年市场份额达到16.8%,有力支撑解放品牌领先。

2

不难发现,中国中车集团、一汽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光大集团等,都与青岛有比较深的渊源。

再从青岛这几年侧重央国企项目招引的动作看,这些企业同为青岛重点招商引资对象。

比如,中国中车集团于2022年6月与青岛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围绕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新能源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

同日,中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揭牌成立,为中国中车集团三级子公司。

一汽-大众华东基地青岛工厂于2018年投产,是一汽-大众继长春、成都、佛山之后的第四座整车生产基地。

2023年12月,一汽集团在青新成立一汽锻造(青岛)有限公司,公司经营范围含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汽车轮毂制造等。

光大集团于2019年在青岛成立了光大理财公司,是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首家获批的理财子公司。截至2023年末,光大理财管理资产总规模13123.61亿元,同比增长10.7%。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则在青岛落地中电科青岛产业园等项目。

据了解,中电科青岛产业园项目依托22所等科研资源建设,总投资230亿元。项目正在建设中,一期主要建设生产车间、研发中试楼及产业配套设施,计划购置传感器、车辆控制模块等设备30套,用于生产服务机器人及其相关配套零部件、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机械设备等高端装备部件。

此外,中国电科在青一级子公司思仪科技,是青岛精密仪器仪表产业链链主企业。

2023年7月,青岛市长赵豪志赴京考察期间曾来到中国电科集团,与中国电科党组书记、董事长王海波座谈,就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进行深入交流。

王海波表示,中国电科将充分发挥技术、平台优势,聚焦高端仪器仪表、电磁空间、智慧城市等领域,持续开展原创技术攻关,推动双方合作不断走深走实,为青岛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3

随着“央地合作”进入新阶段,双方合力布局战略新兴产业,成为各地发展新兴产业的一大发力点。

在现有产业优势基础上,越来越多“老熟人”升任央企主要领导,对青岛产业发展,尤其是高端产能扩充、新质生产力布局都是一大利好。

目前来看,如中国中车、一汽集团等,在青岛的产能布局都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比如中国中车,正积极拓展储能业务板块。

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发布的2023年储能系统集成商出货量榜单,中车四大核心子公司之一株洲所,登顶中国储能系统集成商榜首。

从成立时间来看,中车株洲所设立储能业务仅有两年,已狂揽百亿订单;而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为中国最早将超级电容应用于地铁再生制动能量吸收利用领域的企业,已在超级电容领域深研多年。

在中车储能业务发展中,青岛应更展现更大的能量。

除此之外,在零配件、设备制造等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环节,青岛也需要进一步发力。

目前,中车在青岛的布局主要是铁路动车组、客车、城轨车辆的研发制造;在株洲则涵盖从零配件、电气设备到车辆制造全环节,产业链更完善。

从营收看,2023年,中车在青岛核心子公司四方股份营收为329.03亿元,占总营收比重14%;而在株洲两大核心子公司株机公司、株洲所营收合计达到767.73亿元,占比32.8%。

这其中,主营零配件、电气设备的株洲所表现最为亮眼,营收达到523.09亿元,增加了99.17亿元。

今年3月20日,青岛市长赵豪志在青会见中车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马云双时也表示,加强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领域的合作。

“希望中车集团持续加大在青战略布局,在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现代物流等方面加强合作,合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一汽集团与青岛合作的三大整车项目为一汽大众、一汽解放、一汽新能源商用车,缺少高端车型。一汽-大众华东基地青岛工厂生产的高端车型,也只有奥迪A3。

畅销车型、高端车型对当地税收、就业、员工收入甚至潜在当地经济影响甚大。随着更高端车型的导入生产,一汽青岛工厂的产值才会进一步提升,进而带动青岛汽车产业向价值链上游攀升。

2023年12月,赵豪志到吉林一汽集团总部考察,围绕高端车型、关键产业链、新能源整车三大关键词,与一汽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邱现东座谈。

在一汽集团“ALL in”新能源战略下,最理想的结果是争取一汽高端新能源整车项目落户。

据了解,长春目前已落地了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该项目投资300亿元,是奥迪在华首个专门生产纯电动车型的生产基地,规划年产能15万辆,2024年底建成投产。项目建成后,将首先投产3款基于PPE高端纯电动车平台的车型,最初生产的车型将包括1款纯电动SUV及1款纯电动轿车。

再以造船产业为例,LNG船被誉为世界造船业的三颗明珠之一,也是造船厂硬实力的体现。目前中国能造LNG船的船企有5家,其中就包括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的沪东、江南和大连造船厂,同样作为中国船舶集团布局重镇的青岛并不在其中。

今年4月27日,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的大连造船厂承接了两艘大型LNG运输船建造工程。

跟高端车型同样的道理,如何为青岛基地争取更多大型邮轮、LNG船等高端造船订单,也需要青岛如何与央企打好交道的关键。

0 阅读:162

青记爱观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