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盏与宋代点茶文化

文锦汇 2024-03-18 22:41:53

建窑,一个为茶器而诞生的窑口,它的存在是为了烧制茶盏、茶器。对于建盏,爱茶之人通常只倾向于建盏的釉色,往往忽略了建盏的器型之美。

建盏兴起于宋朝,随着当时点茶文化的兴起,各种器型的建盏流通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百姓,无不使用建盏。作为饮茶的实用器具,不同的饮茶喜好以及饮茶群体,直接影响了建盏的器型变化,与此同时,造就了丰富多彩的颜色和器型。从釉色方面的主观判断以及今天对过去审美标准的揣测,每种器型所对应的使用方式及使用场合,则有着不同的烧造制度。

一、佛门专用款

建盏的形状,是在使用的环境影响下逐渐演变而来的。当胎土经过淘洗、拉坯、施釉,最后一把火烧成茶盏,整个过程是与人息息相关的。这里面包含了人们对美的认识、对饮茶方式的理解,甚至是对审美标准达成的一个共识。

在宋元绘画中,有诸多关于饮茶的描绘,从中不难发现,宋代最为盛行的饮茶方式是点茶。由点茶衍生出了斗茶,根据茶沫的形态以及消散程度进行对决。其中,斗茶常用的口径为12厘米、高为7厘米的束口盏。这在当时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器型。这类盏在口沿下方向内收束,被称作“束口线”或“拦水线”,收束的口沿,便于在打茶击拂时有效地约束茶汤外溅。除此以外,束口线也可以作为斗茶时评判茶沫消散程度的标准线。现藏于日本的8只被定为“国宝”、“大名物”、“重要文化财”的建盏中,有7只都是这样比例的束口盏。在日本寺院著名的四头茶会上,至今依然在使用配有盏托的束口盏。

其实,从考古文献和出土的标本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寺院里大多用的是钵形盏。钵形为卧足,盏的腰身从足底延伸至口沿再内敛。目前的建盏中,许多钵形盏底部会带有“佛”、“僧”这类刻款式,说明此类盏在当时应该属于寺院特制盏。而特制盏有着明确的使用方式和使用环境,这就意味着在宋朝,飘洋而来的日本人是无法接触到特制盏的,他们所能拥有的就只能是普通款式的贸易盏。所以在今天,很多日本的资料中并未发现钵形盏。

二、皇家专用款

特制盏不只有钵形,在所有器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类别是供御形。供御形建盏,是供皇家御前使用的茶盏,此类盏底部均带有划刻或压印的“供御”二字,目前供御形共有束口供御形、敞口供御形、直口供御形、撇口供御形四种盏。这四种盏,无一例外地都符合宋徽宗《大观茶论》中所言“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直立,易以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盏要深、腹要宽,这样才便于点茶击拂。其中,以12:6的束口供御形最为常见。

供御形建盏,是一类非常特殊的器型,相比其他类型的建盏,供御形外腹曲线更为优美柔和。这也使得盏在施釉烧造的过程中,更容易在足墙处积釉,从而避免因釉水流过足墙粘住匣钵。供御形盏的盏壁,通常要比普通盏要薄,这就意味着供御盏在制坯时需要更仔细地淘洗胎土,需要更高的拉坯技术以及更严格的窑温把控,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造成最后成品的失败。

另外,供御形比较接近“进瑾”。“瑾”同“盏”,意为进贡的建盏。相比于“供御”,“进瑾”出现的年代更晚一些。虽然,字款的内容发生了变化,但同为进贡皇家的建盏。

在宋朝,包括进贡皇家的茶盏在内,建窑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定烧体系。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器型的茶盏,茶盏底部所留有的划刻或压印的字款则是作为定烧的记号。其中,印款更为严谨,印款的出现意味着建窑在定烧以及使用上更加规范。印款所使用的印章,就像今天公章的概念。它是有直属官职的人方可使用,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除了前面提到的“供御”和“进瑾”之外,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印款“监匠”。此枚字款也是被印在供御形建盏的盏底,说明当时朝廷会委派官员在建州芦花坪监督进贡瓷的烧造。同时也证明了建窑是属于官搭民烧的窑口。

三、文人专用款

除了供御盏以外,束口浅腹形盏中也出现了许多印款。此类盏民间称其为香炉形盏,其器型比例是11:5左右。束口与口沿微向外撇,盏腹较浅。相较于束口盏,香炉形盏显得更为小巧精致。此类盏中通常印有篆体“太师栋”三字。宋朝太师,多是授予朝中元老重臣以表示皇上的恩宠,赵普、文彦博以及北宋末年的宰相蔡京,都曾被加以太师头衔。在目前出现过的字款中,尚未出现第二类篆体字款。

香炉形盏,除印有“太师栋”以外,还有“隐居”、“奉”字款、“公”字款、“正”字款等官府定烧款式或文人士大夫定烧款式。由此说明,香炉形在宋朝更受官府、文人士大夫的青睐,是属于级别比较高的器型。

北宋到南宋,不同时期流行有不同的器型,北宋时期多为撇口盏。其中有一类,因其口径大而底足小,斜削腹,形似斗笠,而得名为“斗笠盏”。因为在拉坯、烧造的过程中,盏易变形,成品率较低,使得斗笠盏更为名贵。此类器型中也出现过很多印款,其中有一款比较稀有的盏器“山房”印款,这个字款和“隐居”款相似,同属于文人款,可见当时文人雅士对此类盏较为偏好。

在一些古籍、诗文中,常有分茶、均茶等描述,比如《延福宫曲宴记》中记载: “宣和二年……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于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日:自此布茶。饮毕皆顿首谢。”文中的“布茶”即分茶于诸臣,将点好的茶从分茶盏中盛到每个小盏里供人饮用。大口径的撇口盏,作为分茶盏用于分茶,与之配套的则是8:5或9:5的小型盏。这类小型盏种类繁多,修足与拉坯时的变化丰富。但相比于束口盏与斗笠盏,小盏的做工较为随意,也极少带有字款。这说明小型盏是一类更为普通常见的茶盏,不属于定烧瓷的范畴。

每只建盏不同的细节变化,构成了不同的器型,不仅是口沿、外腹等部位的塑造,也包括口径、盏高的比例。器型与字款间的相互佐证,组建起建窑的定烧体系。受益于这个定烧体系,我们可以通过历史文献、建盏器型以及建盏底部所带有的字款,去判断一只盏的烧造动机和使用去向。

不论是建盏所承载的宋朝茶文化,还是它所体现的宋人审美,想要完全揭开建窑的面纱,依然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

0 阅读:125

文锦汇

简介:探索中华文明,以古玩为主、文玩为辅,弘扬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