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8年七月,一代名相李斯,被秦二世胡亥下令处死,同时下令夷其三族。
讽刺的是,仅仅两年之前,李斯还刚刚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亲手把胡亥送上了皇位。李斯当时大概怎么都想不到,这个被他亲手送上皇位的人,两年之后会杀了他全家。
更讽刺的是,李斯的长子李由,此时手里还掌握了秦朝前线最精锐的军队,正在和刘邦项羽他们拼命。
而李斯被杀之后,短短数月时间里,风云突变。仅仅几个月之后,那场巨鹿之战就彻底打响。十五个月之后,随着刘邦拿下抵达咸阳城外,秦王子婴不得不出城投降,秦朝也就自此灭亡了。
对于李斯的死,后世普遍是持惋惜态度的。对于这位秦朝名相的能力,大家还是普遍认可的。毫无疑问,不管是在秦朝统一天下的过程当中,还是在后来秦朝统治天下的那十几年当中,李斯都算是居功至伟。李斯对秦朝的重要性,可能仅次于秦始皇。
所以,后世也有很多人说,李斯的死,其实是压垮秦朝最后的一根稻草。如果李斯当时没死,可以继续执掌大权。以他能力来说,其实是有机会力挽狂澜,彻底平定秦末起义的。
但是随着李斯被杀,秦朝高层就再也没有能镇住场子的人。此后的秦朝,就开始在灭亡的路上一路狂奔,再也回不了头了。
那么,李斯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到底对秦朝都有过哪些贡献呢?作为手握一国权柄的丞相,李斯为什么会输给赵高这样一个宦官?为什么李斯被杀,会成为压垮秦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李斯的故事,其实是开始于一只老鼠。
据说李斯小的时候,其实是楚国人,他的家乡在今天的河南省驻马店市这一块。所以,李斯稍微长大一些之后,最开始入仕的时候,其实是是在楚国做一个底层小官。
然后,后来某一天,李斯去上厕所的时候,发现厕所里的老鼠,发现人来了之后,就会迅速逃窜,吃的也都是厕所里的东西。但是李斯转头去粮仓之后,发现粮仓里的老鼠,非但不怕人,反倒是能直接吃粮食。
相比之下,生活在粮仓里的老鼠,待遇比厕所里的老鼠,实在是要强上太多了。
看到这一幕之后,李斯就由此得出了一个结论:环境对人的影响,真的是很大很大!如果他生活在一个没有希望的环境,未来就只能过得像厕所里的老鼠一样。而如果他生活在一个更容易往上爬的地方,那未来他就可以像粮仓里的老鼠一样生活。
那么,对于李斯来说,到底哪里是厕所?哪里是粮仓呢?
对于这个问题,李斯经过仔细的思考之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从当时的时局来看,李斯生活的楚国,就是厕所。而西方的秦国,则是粮仓。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李斯辗转离开了家乡。此后,李斯先是去了齐国的稷下学宫求学,学有所成之后,又去了秦国求官。
李斯年少时的这个故事,似乎有点今天鸡汤文的感觉。但是这个故事,确实是记载于《史记》当中的,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而从现代的眼光来看,李斯的这个选择,未免就有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感觉了。不过,如果李斯继续留在楚国,确实也很难达到后来的高度。因为当时的楚国,确实是在江河日下,不断被秦国压着打。更关键的是,当时楚国内部,阶层固化非常严重,高层职位,基本上都被‘屈景昭’三大家族占据了大半,远不如秦国那么有活力。
所以,就算李斯留在了楚国,这辈子注定也就只是一个中下层的小吏而已,根本就没机会展现出自己的价值。反倒是了选择去了秦国,让他有了名垂青史的机会。
而离开楚国之后,李斯先是去了齐国的稷下学宫求学。这事比较好理解,因为在战国末期的时候,齐国因为本国的历史原因,后期基本上不怎么参与对外战争,长期处于和平状态。长期的和平,也让齐国在学术研究方面,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其他国家都忙着打仗的时候,唯有齐国在鼓励学者研究学问,自然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所以,战国末期的齐国,虽然在争霸战争当中落败,但是在学术研究方面,确实是首屈一指的。
而进入稷下学宫之后,李斯则是开始努力求学,逐渐有了广阔的见解和学识。这期间,稷下学宫的校长,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荀子,所以李斯就成了荀子的学生。同时,在求学期间,李斯还认识了不少同学。
因为当时的稷下学宫,几乎是整个中原的最高学府。所以在李斯求学期间,他的同学,往往都是来自于各国的顶尖贵族,或者最有学问的年轻才俊。而在这其中,李斯最投脾气的人,莫过于来自于韩国王族的韩非。
在稷下学宫求学期间,李斯虽然是师从于一位儒家宗师,但是他本人却逐渐倾向于法家思想,成了一位法家学派的大家。
如此,等到李斯从稷下学宫毕业的那一天,在找工作的时候,李斯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心中的粮仓,秦国。
从这时开始,李斯便和秦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到了秦国之后,接下来李斯的故事,就比较精彩了,而且比较复杂。从李斯入秦,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光是这期间的故事,就可以写一本几十万字的书。对于李斯在这段历史当中的表现,大秦系列的电视剧里面,描述的还是比较贴合史实的。如果只是想多了解一些李斯的故事,而不是做研究的话,其实可以直接看电视剧。
当然,如果是要细说的话,那李斯的故事就太多了。
因为在那个时代,李斯是仅次于秦始皇的历史主角!
李斯入秦的时候,正好赶上秦始皇他爹刚刚去世,秦始皇刚刚登基。当时秦始皇才十二三岁,朝政大权都掌握在丞相吕不韦的手里。所以李斯入秦之后,最开始去拜见的,其实并不是秦始皇本人,而是吕不韦。
而接下来,通过吕不韦的引荐,李斯终于获得了自己在秦国的第一份工作:郎官。
郎官这个官职有点特殊,简单来说,其实就是负责给秦始皇看大门的,但却可以经常出现在秦始皇面前,这就有了接近秦始皇的机会。
以李斯的才能,其实本可以担任更高的职位。但是对于李斯来说,李斯真正的目标,从来也不是郡守或者将军之类的职位。他的目标,从来都是秦始皇本人。所以,这个职位对于李斯来说,其实反倒是最合适的。
而接下来,随着李斯得到了秦始皇信任,李斯也得到了自己的下一个职位:长史。而当时李斯的职责,就是负责制定一个完整的收买计划,拿着秦始皇给的钱,去收买六国的高层官员,减少未来秦灭六国的阻力。
光是这一件事,就已经足以让李斯名垂青史了。
从正史记载来看,在秦灭六国的过程当中,不少六国的高层贵族,其实都已经被秦国提前收买,并且开始为秦国做事了。而这个计划背后的实际负责人,基本上就是李斯。
而那些被秦国收买的六国贵族当中,有两个人最为有名。一个是赵国的丞相郭开,到了网络时代,这个郭开被誉为是战国第一名将!因为他一个人,就干掉了赵国的两大名将,廉颇和李牧。
另一个人,则是齐国的丞相后胜。后来秦国灭齐国的时候,正是因为这个人极力劝说齐王,所以导致齐国最后连抵抗都没抵抗,直接就投降了。
而除了这两个人之外,当时的六国高层,其实还有一大批人,都被李斯收买了。因为这些被收买的六国高层,后来秦始皇灭六国的时候,难度就大大降低了。不过显然,想要完成这个计划,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毕竟,像后胜和郭开这种人,在自己国家的地位,已经仅仅只在国王一人之下。单纯想要靠钱收买他们,显然不太现实。而李斯当时搞定他们的难度,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因为这件事办的不错,所以在这之后,李斯就再次升官,从长史升为客卿了。
不过,在李斯执行这个计划期间,秦国还发生了另外一件事。在此期间,韩国为了拖延秦国横扫天下的脚步,曾经派了一个叫郑国的人,去帮秦国修造水渠。后来,这个计划被曝光之后,整个秦国传统贵族方面,都开始坚决抵制这些外来官员。
再之后,因为这些秦国旧贵族的抵制,秦始皇不得不下令,暂时驱赶所有非秦国出身的官员。关键时刻,李斯再次挺身而出,写下了一篇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而在李斯这次进谏之后,秦始皇也趁机取消了这个命令,继续重用那些外来客卿。
对于李斯来说,这件事显然至关重要。
经过这件事之后,除了李斯本人,可以继续留在秦国之外。最关键的地方在于,自此之后,李斯就成了所有外来官员心中的领袖。等到秦朝统一天下之后,所有非秦国出身的六国官员,更是完全以李斯马首是瞻。
所以这件事,基本上就奠定了后来李斯作为百官之首的地位了。
因为阻止了‘逐客令’这件事,李斯在秦国的地位,再次大幅提升。在这之后,李斯由客卿,升任为廷尉。
到了这个时候,李斯其实已经是真正的秦国大佬了。因为按照秦国的三公九卿制,廷尉属于九卿之一,主要负责管理司法系统。如果类比今天的话,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法院院长。这个职位,确实也比较符合李斯的法家身份。
而在秦朝的官员体制当中,地位能够稳稳在九卿之上的官职,就只有三公了。三公指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这三个官职。从正史记载来看,整个秦始皇在位期间,秦国或者说秦朝,应该是没人做过太尉的。哪怕是横扫天下的王翦,以及后来击退匈奴的蒙恬,同样也没资格坐这个位置。
至于丞相,自从秦始皇亲政,吕不韦被流放之后,接下来接替丞相位置的,是一个叫王绾的人。对于这个王绾,正史上的记载同样不多,所以我们也不知道他具体的事迹。
而三公之中负责监察的御史大夫,这个职位倒是有好几个人做过。
也就是说,在李斯升任廷尉之后,在秦国高层还能排在他前面的人,其实一只手就已经能数得清了。到了这个时候,李斯几乎已经得到了秦始皇绝对的信任,而且开始全权负责秦国的法治建设,并且参与秦国大政方针的制定。
这其中,最有名的一项,就是坚持执行郡县制。
实际上,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人提出,应该实行分封制。至少像王翦这样的大功臣,是有资格得到一个封国的。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以李斯为首的一群人,却坚决主张实行郡县制。
而李斯的这个主张,显然也是深得秦始皇的心意。因为秦始皇本人想要的,是一个统一的大帝国,而不是像周王室那样的存在。所以,秦始皇本人,其实是更倾向于郡县制的。但是因为他是皇帝,所以在朝堂上,必须得有人替他提出这个想法。
作为皇帝,秦始皇最应该做的,是一个裁判,而不是下场和大臣们直接博弈的选手。
而这个替秦始皇下场博弈的人,就是李斯。
在正史当时,从李斯升任廷尉开始,接下来的几年里,其实发生了很多大事。这期间最重要的,就是秦始皇彻底消灭了六国,然后统一了整个中原。而秦朝统一天下之后,秦始皇又下令修造了长城、驰道、骊山皇陵……搞了一大堆的超级工程。
但是李斯在这段历史上,就没有太多的记载了。
这主要是因为,李斯升任廷尉之后,主要的工作,就是负责秦国法律制度的建立。而在这期间,李斯所有的政绩,从史书的角度来说,都得算在秦始皇的头上。
而且后来,李斯又从廷尉升任为丞相,直接成了百官之首。正史上倒是并没有记载,李斯到底是什么时候升任宰相。不过按照后世史学家们推测,李斯升任丞相,应该是秦始皇彻底统一六国之后的事情了。
所以,对于李斯来说,秦朝统一天下,不光是一个时代的开始,同时也是他个人仕途的一个新开始。从升任丞相的那天开始,他的命运,就开始和秦朝的国运高度捆绑了。
总之,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当中,李斯主要负责收买六国高层贵族,完善秦国的法治建设,作为所有非秦国官员的领袖,替这些出身六国的大臣发声。同时,李斯还要作为秦始皇的传声筒,坚持分封制的策略。
这些工作,其实就已经够李斯忙活的了。
而等到秦朝彻底统一天下之后,接下来,李斯则是又做了好几件注定要名垂青史的事情。
第一件事,叫做统一文字。在所有的历史课本当中,我们都会看到,秦始皇最大的一个贡献,就是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但问题是,秦始皇作为一个皇帝,他其实只负责下命令,而不是负责实际操作。
统一文字这个事,虽然在课本上只有短短几个字。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其实非常复杂。除了推广的时候非常困难之外,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得先有人制定出一个统一文字的标准,然后大家才能照着这个标准,去完成统一的工作。
历史上真正制定这个标准的人,其实就是李斯。
严格来说的话,李斯其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大家!因为在李斯之前,写字只是一项技能,而不是一门艺术。
但是李斯经过努力之后,却把文字这个东西,变成了一门真正的艺术。光是这个贡献,其实就已经无可估量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李斯先是总结了战国时期的文字,总结出一套叫做‘小篆’的文字。为了推广这套文字,李斯还亲自写了七章《仓颉篇》,然后拿着这个东西推广全国,让全国人都照着李斯的文字进行书写。
如果李斯亲笔写下的这七章《仓颉篇》,能够流传到今天的话。毫无疑问,这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书法文物。甚至就连那篇《兰亭集序》,价值可能都要排在后面。因为这篇文字,相当于是中国所有书法艺术的祖宗!
同时,因为李斯字比较好,所以后来秦始皇制作传国玉玺的时候,玉玺上面的那八个字,就是出自李斯的手笔。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这个后世皇帝梦寐以求的权力象征,最初其实就是出自李斯的手笔。
另外,后来李斯还采取了一个秦朝小吏创造的字体,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书体。这种书体,就是隶书。隶书出现之后,很快就成了秦朝通用的官方字体。相比小篆,隶书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其实要更深远一些。
因为这种书体,直到今天,我们还能看懂。
两千多年前的文字,直到今天还能看懂。这也就意味着,在这两千多年当中,古人可以用文字记录下我们的文明,确保了我们的文明不会断层。
这一条贡献,绝对是堪称功德无量了。
除了文字之外,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修造驰道……这些写在教科书上的秦始皇的贡献,背后其实都有李斯的影子。因为在当时的体制下,秦始皇只是下命令的那个人。真正负责制定计划,并且完成这个计划的人,其实还是作为丞相的李斯。
因为这是他的本职工作。
除了这几项大贡献之外,秦朝开国之后的十多年里,李斯还常年坐镇中枢。要知道,从秦始皇统一天下,一直到秦始皇去世,这十二年里面,秦始皇可是曾经五次出去巡游!而且每次巡游,基本上都是大半年以上的时间!
而在秦始皇出巡的时候,在秦朝中枢,李斯基本上就相当于是一位无冕帝王,负责帮助秦始皇处理天下政务。或者李斯干脆就时刻跟在秦始皇身边,一起跟着秦始皇游历中原!
这样的李斯,权势之大,简直是无法想象。
虽然李斯后来晚节不保,但我们必须承认,李斯作为第一位大一统王朝的丞相,他的影响力绝对是相当恐怖了。甚至可以说,后世所有的丞相,都是站在李斯的肩膀上做事的。
毕竟,就算后来的那些丞相再牛,也没做到能在传国玉玺上面刻字的程度。
而在《史记.李斯列传当中》,李斯在秦始皇在位期间的唯一一次出场,其实就只有那场焚书坑儒事件。因为之前的这些贡献,后来在史书上,都被算到了秦始皇的头上。至于李斯,他只是帮忙干活的人,成绩得算领导的。
但是,在焚书坑儒这件事上,那就截然不同的。
在这件事上,李斯算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配角。
据史书记载,那一年,秦始皇在咸阳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在那场宴会上,一个叫淳于越的人,公开站出来主张实行分封制,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而这个淳于越说完之后,李斯作为秦始皇在朝堂上的替身,则是主动站出来,公开反对分封制。
然后,从李斯说这番话开始,接下来,秦朝高层开始迅速讨论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优劣。最后,在大家得出结论之后,秦始皇直接下令,焚烧各种带有分封制内容的书籍,包括但不限于各种历史、文学、思想类的著作。
因为这场焚书行动,秦始皇严重得罪了读书人集团。后来,因为秦始皇想要炼长生不老药,被那些炼丹方士给骗了,这帮人就跳出来笑话秦始皇。秦始皇一生气,直接下令把这些人全都给埋了。
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
正史上对于李斯在秦朝的这段表现,记载比较少。虽然秦始皇在位的这段时间里,李斯确实做了很多事情,但是这些事情,基本上都没算在李斯头上。所以在《史记》当中,我们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有关李斯的传记当中,仿佛李斯上书《谏逐客令》之后,下一次出场,就是焚书坑儒的那场发言。
而这场发言之后,李斯的下一次出场,就已经是那场沙丘之变了。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的路上,忽然病重。在秦始皇这次巡游的路上,李斯一直都跟在身边。而作为秦朝的丞相,李斯也是当时最接近秦始皇的人。在整个出行队伍当中,李斯的权力之大,也是仅在秦始皇一人之下。
所以接下来,赵高就和李斯联手发动了沙丘之变。
简单来说,因为秦始皇是在巡游途中病重的,而秦始皇病重之后,为了让秦始皇放心养病,整个巡游队伍中的其他人,就再也无法进入秦始皇的车驾,见不到秦始皇了。
利用这个机会,赵高和李斯联手封锁了消息。在秦始皇去世之后,制造了秦始皇依然在世的假象。同时,两人联手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因为按照以往的惯例,本来就应该是由李斯来写圣旨,赵高来提供传国玉玺盖章。所以,此刻两人联手,确实可以轻易做到这一点。
再之后,两人联手扶持了秦始皇的幼子胡亥上位,同时派人带着另外一道圣旨,去北方赐死了皇长子扶苏。
对李斯发动沙丘之变的目的,后世史学界普遍存在争议。因为相关史料太少,再加上这本来就是一场阴谋,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也不知道李斯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
以李斯当时的身份来说,本来就已经是权倾朝野。在整个帝国内部,除了皇帝之外,已经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人,能够比他权力更大了。除非李斯自己想篡位做皇帝,否则的话,到了这一步,基本上就已经到了天花板了。
所以,后世史学家猜测,李斯之所以选择拥立胡亥,很大一个原因,可能就是他和皇长子扶苏的政见不一致。李斯担心,将来扶苏上位之后,会否决自己的所有建议,自己也会彻底失势,所以才会选择改立了胡亥。
但是显然,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这场政变,是李斯人生当中犯得最大的一个错误!
随着胡亥登基,李斯逐渐发现,这位被他拥立上去的新皇帝,似乎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听话。而且,和秦始皇相比,胡亥基本没什么才能。当上皇帝之后,胡亥基本上不管事,只顾吃喝玩乐。
与此同时,那个宦官赵高,则是开始异军突起,迅速开始执掌权力。
和李斯相比,赵高有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离胡亥更近。赵高原本就是胡亥的老师,深得胡亥的信任。等到胡亥当上皇帝之后,赵高又迅速升任整个皇宫的大管家。不但把持了大臣们进谏皇帝的通道,而且还全权负责皇宫内的安保工作。
如此一来,赵高就有机会把胡亥彻底隔离起来,将皇帝彻底架空,自己成为皇帝的代言人了。
对于这种转变,李斯显然也有所察觉。作为一个老江湖,李斯的政治手腕,同样十分高超。原本在李斯眼里,赵高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李斯甚至压根没把赵高放在眼里。
但是接下来的一年当中,李斯却逐渐发现,自己有可能错了!
在秦始皇去世之后的一年当中,赵高先是撺掇胡亥,不断对自己的兄弟姐妹下手,将皇族子弟清理一空。对于这件事,李斯最开始也没怎么阻止。因为在这件事上,李斯也是受益者。只有胡亥的其他兄弟被消灭了,胡亥皇位彻底坐稳了,李斯之前政变的事情,才算是彻底安全了。
不过,等到胡亥坐稳了皇位之后,这时候的李斯却发现,胡亥是一点正事都不干,每天只顾吃喝玩乐。对于这件事,李斯前期也没怎么管。因为对李斯而言,一个不管事的皇帝,其实对他更有好处。皇帝不管事,就意味着以后李斯作为丞相,权力可以无限大。这一点,李斯自然也乐见其成。
但是再后来,随着胡亥做皇帝的时间越来越长,李斯逐渐发现,胡亥搞事情的能力,似乎比他想象的更大!胡亥上位之后,很快就开始穷奢极欲,丝毫不考虑老百姓能不能接受的了。到了这个时候,李斯终于开始着急了。
当时的李斯,很快开始发动自己的关系,大量的秦朝官员,开始主动求见胡亥,想要给胡亥施压,让胡亥稍微正经一点。但李斯怎么都没想到,他的这个选择,却恰好给了赵高一个天赐良机!
接下来,赵高开始利用自己管皇宫的优势,给李斯设置各种障碍。比如说,赵高开始扣押大臣们的奏折。同时,每次胡亥工作的时候,赵高都压着不让大臣们进去。直到胡亥开始吃喝玩乐了,赵高才放李斯进去。
如此一来,时间长了之后,胡亥自然开始越来越讨厌李斯。对于李斯的信任程度,也开始逐渐下降了。
作为政治老手,李斯对于胡亥的这种变化,自然也有所察觉。但问题是,历史并没有给他反击的机会。
公元前209年秋天,也就是在秦始皇去世一周年之后,陈胜吴广就开始在大泽乡起义了。
而这场起义爆发之后,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彻底席卷大江南北。所以,在这之后,李斯作为丞相,就不得不开始全力主持镇压起义的事情,根本就顾不上再去和赵高争权了。
当时的李斯,或许是觉得只要自己足够重要,权力足够大,自己的地位就足够稳。出于这个心态,李斯当时不但主动承担镇压起义军的责任,同时还让自己的长子李由,率军在荥阳地区和起义军战斗。
从史书上的蛛丝马迹来看,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大胆的猜测:或许,当时的李斯,其实是有养寇自重的嫌疑。当时在秦朝中枢,李斯已经是手握权柄的丞相。而在帝国前线,他的儿子又掌握了国家的大部分精锐军队,几乎是一个人扛住了整个国家的兴亡。
如此一来,正常情况下,接下来皇帝只能越来越倚重李家。但凡皇帝聪明一点,都会尽量安抚李家。毕竟,如果李家不稳的话,整个秦朝都有崩溃的风险。
但问题是,李斯怎么都没想到,他扶上去的这个胡亥,偏偏是一个不太懂政治的人。
因为不懂政治,胡亥下命令,向来只凭自己的喜好,根本不考虑国家的得失。
所以接下来,尽管李斯的长子李由,在前线浴血奋战。后来,在秦二世赦免了骊山囚徒,并且让章邯带着这支骊山囚徒军,增援荥阳前线之后,李由很快就彻底反推了起义军。作为起义军领袖的陈胜吴广,后来也都被干掉了。
而随着陈胜吴广被杀,一时之间,轰轰烈烈的起义大军,也有了要被彻底镇压的趋势了。
如果换做一个正常的朝代,或者换做一个稍微有点政治头脑的皇帝,这个时候应该做的,都是尽力拉拢李家,或者扶持另外一座山头,用政治斗争和李家打擂台。
但问题是,胡亥偏偏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皇帝。
所以接下来,当赵高诬陷李斯,谎称李斯谋反的时候,奇葩的一幕就出现了:尽管当时李斯手握一国权柄,下面一堆大臣,都在拼命为李斯求饶。而李斯的长子,还在前线率军,镇压其他农民军。但即便如此,李斯还是被抓了起来,并且被严刑拷打。
对于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无理手,李斯一时间也被打懵了。再加上当时在狱中,李斯遭到了残酷的审讯。扛不住审讯的李斯,只能被迫承认了自己的谋反罪名。但即便到了这个时候,李斯依然觉得,皇帝不敢杀他。
毕竟,李斯的儿子,还在前线领兵。而朝堂上的很多大臣,也是以李斯马首是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李斯被杀,前线秦军很容易会反叛,秦朝中枢也会彻底停摆。
另外,这里多说一句,当时被抓起来的,其实并不只有李斯一人,还有另一位丞相冯去疾。所以,如果两位丞相都被杀了,那秦朝中央就彻底停转了,再也没人干活了。
所以,当时的李斯,笃定胡亥不会直接杀了自己。至少在杀自己之前,胡亥会见自己一面,给自己一个陈说冤屈的机会。
但这一次,李斯又猜错了。
在李斯承认谋反之后,赵高火速撺掇胡亥,直接下令将李斯当街腰斩,并且杀了李家三族!只有在前线领兵的李由,暂时逃过一劫。但按照秦朝的法律,一旦战争结束,李由回来之后,同样也会被杀。
就这样,公元前208年七月,在秦始皇去世两年之后,李斯被当街腰斩,夷其三族!
或许,一直到死,李斯都没想明白,自己到底是怎么输的。
李斯的死,虽然显得有点无厘头。不过显然,对于当时岌岌可危的秦朝来说,李斯的死,无疑是压垮秦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李斯不死的话,秦朝中枢还能正常运转,为前线秦军提供充足的补给。如此一来,就算秦军最后败给了农民军,守住函谷关以西的地盘,保住昔日秦国的疆土,其实还是不成问题的。
但结果,因为李斯被杀,秦朝中央彻底停摆了。接下来,前线负责镇压起义军的秦朝大军,就成了无根之水。比如说巨鹿之战爆发之后,当时项羽破釜沉舟,消灭了王离统领的秦军主力。但同时,章邯统领的秦军,其实依然建制完整,继续和起义军主力进行对峙。
在这个时候,章邯曾经火速派自己长史司马欣,向咸阳方向求援。结果司马欣到了咸阳之后,非但没求来援兵,反倒是被赵高一路追杀。
这事不管怎么看,都显得有些不正常。
如果李斯还在世,这种事情显然是不会发生的。如果李斯可以好好的活着,以李斯的能力,就算无法维持住秦朝的统一,保住秦国的故土,其实是不成问题的。
但结果,正是因为李斯被杀,秦朝中央统治机构,彻底崩溃了。自此之后,秦朝中央再也没人干活了。到了这个时候,秦朝的灭亡就已经成了一个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