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如果在早上知道了真理,那么就算是晚上死去也不会觉得有什么遗憾了。孔子的这句话主要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如果早晨悟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朝闻道,夕死可矣”,出自于孔子《论语·里仁》: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朝闻道,夕死可矣。”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犯的错误,是和他所在那个团体犯的错误是一样的。因此,要考察一个人犯错的原因,就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如果早晨悟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朝闻道,夕死可矣”,有些人并不真正理解它的意思,认为如果早上让他知道真理,晚上就让他死,谁会愿意呢?
这只是表面上对孔子这句话的理解,没有实质上的认识。那么,孔子说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他究竟是要说明什么?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些问题。
孔子为什么要提出“朝闻道,夕死可矣”呢?
我们知道,孔子一生的使命就是想要以仁治国,以礼治人,克己复礼。在孔子看来,只有西周的治国理念、社会制度和文化,正是他理想中的社会。
但当时孔子所处的社会正处于“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状态,之所以出现这种状态,孔子认为就是因为没有实施仁政,没有严格遵守周礼造成的。而礼崩乐坏后,就使各诸侯国的野心增大,早已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周政权对诸侯国也没有了约束力,这才导致天下战乱纷争频发。
要改变这种状态,孔子就想只有在社会上推崇周礼才能稳定社会。因为周礼的特点是以身份来确定人的阶层、社会地位、资源获得、权力和责任。
衣会上每个人都要接受自己的特定身份,什么身份干什么事。简单地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遵照仁爱、忠信、孝义。这样一来,国家就会稳定,社会才会长治久安,百姓才会安居乐业。这才是孔子提出“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目的。
孔子讲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道,是什么“道”呢?关于这个道,自古以来就没有人能真正说得明白。
大多数人在这里将“道”理解为“道理”,这是什么样的道理,值得让人早上听说了,就是晚上死了也在所不惜呢?我想不会有这样的人,也不会有这样的道理,显然道理之说有些牵强。
所以,我想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的含义要紧紧结合孔子的仁政来谈。
道应该就是孔子提倡的“仁、礼”,因为“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认为的最高道德标准,它的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孔子提出“仁政”的目的就是想提醒统治者关注民情,不能苛政和任意刑杀;要以德感化和体贴百姓,这样就可以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如,社会秩序得以恢复。
关于“克己复礼”,孔子讲,作为一个人就要克制自己的一切行为,并让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要求。所以说,孔子说的道并不是简单的道理,就是仁和礼的统一。
“朝闻道,夕死可矣”,其实孔子说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说,早点知道仁、礼这些道理,就算很快死了也是值得的。那就是说,现在知道也不晚,早知道早受益。就是劝诫人们要早一点接受他的观点。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对我们来说又有什么启示呢?
可以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是一个非常有哲理有内涵一句话,也是孔子一生所追求的目标。
虽然说孔子提倡仁、礼有其时代的局限性,礼把人分成严格的等级,各等级的人只能做自己等级内的事,而贵贱身份是与生俱来的,是天生注定的,百姓贫穷那也是天生的,还不能反抗,只能接受上层社会的压迫。
孔子坚持仁政,以仁治国,恢复周礼,以礼治人,重建国家的秩序的想法是美好的,但却不被接受。他周游列国,到处游说、推荐他的思想学说,无奈,统治者不感兴趣,普通百姓更是无人问津,所以孔子也相当着急。他提出“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呼吁统治者和民众,接受他的思想,现在接受也不晚。就算是早上知道,到晚上人死了,那也是值得的。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突出反映了孔子一生就是为其“道”而生,为其“道”而死”的政治抱负,以及对道德、理想的执着追求。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在今天时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借鉴意义?
不管怎样,孔子提出的“道”,指的是仁、礼,就是“以仁治国”,“以礼治人”。
这都是属于道德层面的,如果把它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来勉励自己,对于今天的年轻一代的道德修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孔子强调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干什么事不能强加于人,做人做事要表里一致,言行一致;要知错就改。这些观点和说法放在今天也依旧是我们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孔子推崇的仁和礼,今天在一些方面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甚至一些说法仍然是很精辟的。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在孔子看来,统治者如果用刑罚治人,就是治标不治本,不可能让老百姓有悔过之心,可能已会让他们变得更加狡诈和丧失羞耻心,最后,一些人会为了免于刑罚而铤而走险,做出更糟糕的事情。
而如果“以礼治人”,既可以保证百姓做人的尊严,还会使他们为自己的犯罪行为感到后悔。这样,他们就会为了尊严,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行为。
当然,孔子所设想的治国治人方略,想法是好的,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太过于激进,不能适应于社会发展和人的思想水平,所以,没有推行开来。
“朝闻道,夕死可矣”,所阐述的“道”理充分说明孔子是一位先知和先行者,他聪明智慧和理念,在后世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理政中,都有体现。所以他不愧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