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素材来自身边生活,如有类似经历,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有人说:纵观一切家庭矛盾起源皆是父母过度偏心,对子女一碗水端不平,厚此薄彼,对人性的认知自以为是,缺乏应有的边界感所致。
深以为然!大过节的,老伴提议到饭馆改善一番,我们带着婆婆三人刚到饭店等座位,婆婆给小叔子打电话,让他们一起过来吃饭,我起身往外走,婆婆拦着我说:
“你干啥去?你走了谁买单,要不你给老大(我家老伴)转1000钱,你爱吃不吃!”
我气婆婆,每次带她出来吃饭,不论在哪里,她都给小叔子打电话,生怕他吃不到嘴里。
这次也是一样,国庆第一天,我们做大哥的请吃饭,小叔子不提回请就算了,我们带她出来,她又这样,谁又是“人傻钱多的地主家傻儿子”。
老伴赶紧上来说他红包里有钱,足够他和婆婆两个人吃一顿。我转身出去,换个地方,自己一个人独吃一顿大餐。
来自53岁夏清梦的自述,无奈又愤怒,这样偏心的婆婆,既不离婚又改变不了。
我叫夏清梦,今年53岁,退休3年婆婆来我家养老三年,独生女儿在外地工作。
老伴比我大一岁,还有几年退休,我们跟小叔子居住在同一个社区。
本以为亲戚之间居住的近一些,能够守望相助,谁知,却是生活痛苦的开始。
孩子小的时候,婆婆在我家带娃,说是帮我接送女儿,实则是主要带小叔子家的儿子。
婆婆说我家三居室,小叔子家是两居室,在我家方便居住,也是起到老大的模范作用。
孩子们小,吃喝都无所谓,即使周末小叔子夫妻都来,我也能接受,一家人开心最重要。
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磨练,每个人的发展轨迹改变,婆婆的内心也发生了变化。
在婆婆的心中,我和女儿之所以能过得衣食无忧,都是老伴的功劳。
我跟老伴在同一家单位,收入都差不多,没有高低之分,可落在婆婆眼里,我就低一头。
只要家里有些啥好吃的,她都要藏起来,等我们上班去,她悄悄地拿到小叔子家去。
最初,我总觉得冰箱里的食材少了,我再买,吃剩下的,也许婆婆中午自己吃了。
有天,我中途回家拿电脑,看到婆婆拎着东西去小叔子家,我才发觉,家里的东西少了。
早晨,我拿出两条黄花鱼和一盒大虾,想着下午早点回来亲自下厨,那天是老伴的生日。
我没有喊婆婆,而是先回家打开厨房,发现黄花鱼还在,只是冰箱里冻着的两条没了。
一盒大虾只有小部分,冰箱里蔬菜也少了很多,我拍了视频,想着会不会是自己想多了。
下午我回来让婆婆休息,我做饭,还嘱咐婆婆给小叔子夫妻打电话,一起过来吃饭。
让小叔子陪我家老伴在家里喝点白酒,我们三个女的,开一瓶红酒喝,也开心一番。
婆婆却支吾着说,小叔子夫妻晚上加班,来不了,让我少做些,就我们三个人吃饭。
我打开冰箱冷冻室,果然少很多食材,卤好的牛肉不见了,我分好鸡块也少了一袋。
不是我在乎这点吃的,也不是我在乎这点钱,而是我婆婆的行为,缺乏边界,偏心过了。
晚上,我们一边开心地给老伴庆贺生日,一边感叹一家人居住在一个社区里的无奈。
老伴给小叔子打视频电话,我一眼看到他们夫妻根本没加班,在家大快朵颐地吃饭。
弟媳是个心眼直,嘴巴快,心地纯良的人,很开心地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婆婆给做好的。
婆婆在餐桌上早已尴尬地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一直嘟囔自己只是觉得小叔子夫妻不容易。
俗话说:不患寡而患不均。
婆婆在我家,她2800多的退休金,我们一分不要,各种节日,我和老伴还给她发红包。
让我理解不了,婆婆这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心态是如何形成?是天生,还是攀比出来?
婆婆总在我和老伴跟前唠叨,说我们家是女儿,要对小叔子家的儿子好,什么守在身边的子女才孝顺,我女儿在国外读书,肯定不回来,我们将来只能指望侄子。
说一次两次也就算了,长期灌输我觉得就不是偏心,而是婆婆在给自己挖坑,给自己晚年添堵。
有次过中秋,我们带婆婆出来吃饭,婆婆给小叔子打电话,赶上弟媳的父母和娘家兄弟都在。
婆婆招呼所有人到饭店跟我们一起聚餐,不知是吃的开心,还是根本就是占便宜心理。
弟媳的娘家人点了满满一桌菜,还打包几个他们爱吃的,最后我去结账,花了1560。
若是说好的请客,这么多人无所谓,但被婆婆强硬做东,给她长脸的付出,实在接受不了。
发生过几次,老伴也不开心,主动跟我商量对策,那就是我走人,他兜里没钱,谁吃谁付款。
这次我给老伴发500的红包,若婆婆还这样做,我立刻起身走人,老伴只负责处他和婆婆的。
小叔子夫妻来了看到我不在,也没点啥超出寻常的饭菜,老伴500块钱解决,大家开心。
父母与子女关系如何,往往取决于母亲如何为人处事,如何维系子女间的关系。
母慈子孝,母不慈子如何孝?若母亲一直要求一个子女单方面地付出,其他子女肆意索取,最亲的人也会变成熟悉的陌生人。
如果我们与母亲的缘分浅,不要跟母亲共情,也不要独自赡养母亲,最好大家轮流,这样既能让母亲感受到所有子女的孝心,也能让母亲真正体会到谁对她是真孝顺。
尘世间,最好的父母与子女关系,一定是双向奔赴,共同珍惜,彼此相互理解,包容。唯有如此,才能有真正的母慈子孝,让子女啥时候想起父母,都是幸福的好时光。
(本文故事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请理性阅读。)
作者:华贵禅心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你有故事,我有茶,一起畅聊余生时光。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