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也有失误的时候?若非他曾经下错了一步棋,又岂会被清流逼哭

卿心君悦 2024-06-10 19:14:06

文丨卿心君悦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这么一个让人深思的细节——

河南生员罢考一事发生后,清流为了“倒田”,在李绂、谢济世和陆生楠的带领下,发起了“折”海战术,誓要用奏折淹死田文镜,进而逼迫雍正放弃“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

为了将新政推行下去,整顿吏治,雍正只好顶着要得罪全天下读书人的压力,以“朋党罪”处治了李绂、谢济世等带头的清流,这才勉强压下了这场风波。

事后,继位后从未饮过酒的雍正,不仅破天荒地喝醉了,还当着手下心腹委屈地流下了眼泪……

那么,当雍正推行新政触碰到士绅集团的利益时,难道真就没有其他办法,来应对清流的联手逼宫吗?

其实,这一幕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只怪雍正当年下错了一步棋,所以才埋下了这个祸端。

倒田

西北平定后,雍正加快了推行新政的步伐,为此,雍正接连给手下两个重要心腹升了官——将李卫升为两江总督,将田文镜升为河南总督。

就在李卫凭借着“黄伦案”的震慑力,在两江有条不紊地推行“摊丁入亩”之时,田文镜在河南试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却遇到了重重阻碍。

说实话,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说李卫比田文镜更有能力,只能说在布置任务时,雍正还是给了李卫更多的偏爱。

毕竟,推行“摊丁入亩”,的确比田文镜要试行的新政容易得多,这其中存在的细微差别,在此就不过多阐释了。

当初,田文镜还是河南巡抚时,雍正视察河南曾与田文镜有过一番深谈,雍正清楚田文镜在推行新政时将会面临阻力,于是叮嘱道:

“你得拿出点雷霆手段来,不要怕得罪人,天塌下来,有朕给你顶着。像开封城里的张阁老,名下居然挂了四千多顷佃户的田土,佃户白向他交租,他却不向国家交税,民贫国弱,发财的是他们,要动手就拿这种人开刀。”

听了雍正的话,田文镜清晰地感受到了领导对他寄予的厚望,当场就表态:

“皇上放心,文镜心里从来只有两头,上头是皇上,下头是百姓,对那些坑害国民、没心没肺的东西,臣不会手软。”

事后,田文镜在河南全面试行新政时,果然是按他的表态来落实的。

不去当差的,他就派人用鞭子赶着去;而阻挡新政的官员,更是被他革了职。由此一来,新政虽然推行下去了,可他却成了河南士绅集团的头号死敌。

为了对抗田文镜,河南的生员更是集结在一起,包围了总督府来示威。

就在这个时候,升任直隶总督的李绂,在回京述职的途中却悄悄来到了河南,以清流领袖的身份介入其中。

原本李绂和田文镜是同榜的秀才,也有些交情,因此田文镜看在李绂的面子上,放过了他原本想要革去功名的河南生员代表。

可谁知,在后续私下里的交谈中,李绂却假借替好友说情,出言干涉起了河南的政务:

“罗镇邦他们不过是为读书人说了几句话,这点罪不足以罢官免职,还有你派的那几个署理他们职务的人都是监生,这也不对呀!你这是摆明了和进士出身的人过不去嘛。”

听了李绂这般指手画脚的言论,田文镜强忍着怒气,反问道:

“那我要是不听你的劝呢?”

李绂带着威胁的口吻,极其自然地说道:

“那我只有上折子,替罗镇邦他们说话了。”

田文镜一听这话,当即验证了他对李绂突然出现在河南的猜测,于是也不在顾及曾经的交情,直言道:

“绕来绕去,你总算给我绕出一句真话来了,你李绂的折子,我知道天下都有名,这我很清楚,你想参就参吧!因为我田文镜第一不是贪官,第二不是酷吏,是个实实在在的人。”

田文镜这番暗讽李绂的话说罢,二人当场就撕破了脸,随后李绂放下狠话,不欢而散。

果然,李绂离开河南不久就上折参了田文镜,而清流们见李绂出手了,一些人也陆续上折予以响应。

由此,一场清流借“倒田”来阻挠雍正推行新政的大戏,拉开了帷幕,而在这其中,一直虎视眈眈的八爷党也看到了攻击雍正的机会,于是背地里拉拢起了隆科多,开始推波助澜。

逼宫

这场由清流主导,八爷党暗中配合的“倒田”大戏,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其实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生员罢考。

在这一阶段中,所谓的清流领袖李绂,是主要的推手——

李绂和清流上折参田文镜后,在军机处,张廷玉向雍正汇报相应的信息:

“参田文镜的折子一共有二十七件,保罗镇邦、黄振国他们的折子,一共有五十六件。”

而在这其中,帮田文镜说话的折子一件也没有。

见此,已被八爷党暗中拉拢的隆科多顺势站了出来,想通过上折参奏田文镜的数量,来坐实田文镜的罪名。

幸好有张廷玉从中斡旋,雍正才有机会得以拖延:暂且搁置对田文镜论罪,派弘历和刘墨林前往河南查明真相。

清流见第一波攻势,并没有对田文镜造成任何实质性的伤害,于是,在李绂的默许下,在河南学政陆生楠的暗中操作下,当年河南的乡试,发生了生员集体罢考的重大事件。

虽然,罢考事件在弘历的妥善处理下,并没有造成既定的事实,但其所产生的恶劣影响,还是让清流抓住了进一步攻击田文镜的机会。

由此,引来了清流主导的第二波对田文镜的攻击。

这一波攻击,除李绂上的是单独奏折外,在谢济世的号召下,清流们掏出了当年攻击年羹尧时的“模版”,上起了联名折。

一收到这份联名折,雍正在愤怒中,违背了祖制撕毁了奏折,幸得有李德全从中阻拦,才没有被雍正撕成粉碎;也是在这一次,雍正通过对比当年清流联名参劾年羹尧的折子,察觉到前明已经消失的“朋党”,很可能再现了。

考虑到清流是由读书人组成的这个特性,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老十三允祥得知此事后,立马劝慰雍正:

“这件事很挠头哇,这些人都是清流,其中有很多人还是有名望的清官,比方说李绂。皇上,我觉得是不是应该对田文镜略加惩处啊。”

然而,一心想要完成康熙遗愿的雍正,却没有让步:

“不,朕绝不会惩处田文镜,田文镜不是诺敏不是年羹尧!何况他们这么做,表面上是冲着田文镜,可是骨子里却冲着新政来的,冲着朕来的。

“任何人,不管是谁,干扰新政的推行,朕绝不让步绝不姑息,哪怕是得罪了全天下的读书人,朕也在所不惜。”

如果雍正是嘉靖,手底下再有陈洪那种“甘愿为刀”的司礼监老大,或许后续的一些事就不会发生。

可惜,雍正不仅没有嘉靖的手段,甚至他还没有晚年康熙的心狠——当弘历从河南返回,主动提出要替雍正挡下清流的攻势时,心软的雍正不愿弘历得罪清流这股势力,选择独自面对清流的联手攻击。

弘历和刘墨林从河南带回来的证词,虽然让雍正合理地回应了清流联手的第二波攻击,但雍正心里明白,这件事绝不会如此轻易的化解。

第二阶段:李绂辞官

李绂和清流联手的第二波攻击,被弘历和刘墨林拿出来的证词给化解掉了,随后,李绂上折提出了辞职,由此,“倒田”的大戏进入第二个阶段。

在这一阶段,“倒田”幕后的主要推手,已开始由李绂,逐渐过度到谢济世和陆生楠的身上。

李绂辞呈递上去后,谢济世和陆生楠借机在清流中煽风点火,其中由以谢济世最为甚,就雍正撕联名折的行为,拱火道:

“这份折子是撕碎后又重新粘好的,从这份折子上就可以看到,我们这些科甲出身的人,竟抵不上田文镜一个酷吏。李大人(李绂)说,既然这样,他宁肯归隐田园,也绝不与田文镜这样的人为伍。”

这一番话说罢,在场清流的情绪瞬间都被带动了起来,众人心头的不满在酝酿,只等一个恰当的机会来到,就会汹涌而出。

而这个机会很快就来到了——

李绂的辞职信一呈到雍正的案前,当场就被雍正驳回。在批复中,雍正不仅讽刺李绂就是“卖弄文墨,清谈误国”,还顺带将其贬为工部侍郎。

这一消息传开后,当事人李绂并没有多大的反应,反倒是听闻此事的清流立马炸了锅。

第三个阶段:清流逼宫

得知李绂被降了职,谢济世又一次高喊出了当年联名参年羹尧的口号:

“我就不信,小人道长,君子道消。”

当谢济世把清流的情绪都调动起来后,一旁的陆生楠当即提出了建议,不再上联名折,各人上各人的折子,用折子淹死田文镜。

见在场的清流对陆生楠所提的建议皆表示附和,谢济世又趁机提出,在参田文镜的同时,还要参帮田文镜说了几句话的刘墨林。

就这样,一股浩浩荡荡地清流逼宫戏,彻底开场了!

那天,清流递上来的奏折在雍正的御案前堆满了两摞,那些上折的清流们,也齐聚在殿门口,逼迫着雍正当场给他们一个交代。

殿前,俨然自诩为清流两大代表的谢济世和陆生楠,没有像以往那般继续用田文镜当幌子,而是直接亮明了他们的真实目的:

“皇上在河南试行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本就不是可行之政,否则为什么要试行?可恶的是田文镜一味逢迎,使得读书人的脸面荡然无存,国家的元气大伤。

“皇上,士绅的不当差不纳粮,是千百年来的成例,请皇上恪守祖制,罢了田文镜这个小人,取消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弊政,则天下太平。”

见对方不再藏着掖着,知道今天很难善了的雍正,也不再有所顾忌,当场痛骂起来:

“翻过几篇《朱子格言》,抄过几篇高头讲章,就敢在这儿妄谈圣人之言,抨击新政,岂有此理。”

随后,更是直接表态:

“我告诉你们,只要朕还是皇上,决不容许你们这些只会说假话说空话、不干实事不顾大局的读书人,在这妄言乱政,把你们这些折子都带回去,朕一个字也不看,一个字也不准。”

谁想到,雍正已摆出了如此明确的态度,谢济世和陆生楠不仅没有退步,反而为了威胁雍正,直接亮出了杀招——“你就不怕千秋万代留下骂名吗?”

而之所以说这是清流的杀招,就是因为“史”正是由这些文人所写……

见此,雍正也没有丝毫手软,为了快速平定这场风波,继续推行新政,雍正只好下令,以“朋党罪”处死李绂、谢济世和陆生楠这三个带头闹事的人。

也正是因此,雍正算是得罪了整个清流,以致于在不久后的“八王逼宫”中,除了状元王文昭外,清流再无一人替雍正说话。

一步错棋

纵观这一事件的全过程,之所以会有清流联合逼宫的这一幕,雍正所推行的新政触碰到了士绅这一集团的利益,是一部分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因为当年雍正下错了一步棋——

若非当年派孙嘉诚去西北,以致孙嘉诚命丧年羹尧之手,那么,雍正也不至于失去对清流的掌控。而若是清流领袖孙嘉诚还在,断不会发生集体逼宫的这件事。

有人可能会说,即便孙嘉诚在,雍正的新政触碰到这些文官的利益,又岂会善罢甘休。

注意!

清流这个群体极其特殊,尤其是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所展现出来的清流,他并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站位,甚至可以说并没有什么原则和底线,他们讲究的是抱团,行事的轨迹完全取决于带头人所指的方向。

也就是说,雍正朝的清流,其实就是一把没有灵魂与自我的刀!

在这一点,他们甚至都不如《大明王朝1566》中陈洪那把刀。

虽说陈洪当刀的目的太过功利,但至少他还有一个残破的灵魂,并非是一把谁都能拎起来胡乱砍人的冰冷“武器”。

正是因此,当雍正打算任用李绂来推行“旗务整顿”时,老十三会说:

“调他任直隶总督,一是可以利用他清流领袖的地位,通过舆论推行旗务的整顿;二,只要他也在推行新政,那些文官就会有许多的顾忌,那些对田文镜的攻讦呢,也会缓和下来。”

老十三为何会得出这种结论?

就是因为他不仅清楚清流的特性,更清楚清流领袖对清流的影响力。

而之所以,当李绂上折参田文镜后,八爷党立马就看到了攻击雍正的机会,也是因为他们清楚清流的这种特质,因此,揆叙才会说:

“李绂是清流领袖,他的折子一上,那些清流肯定会有很多人附和。”

而在整场清流逼宫的事件中,前期若非李绂带头,中后期若非谢济世和陆生楠“起刺儿”拱火,事情未必会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

之所以李绂、谢济世和陆生楠会有这般的举动,就是因为李绂这个清流领袖太过“贪名”,而谢济世和陆生楠又太过“贪利”(顾及自身利益的得失),以致于其余那些没有灵魂的清流,完全在他们的“振臂高呼”下盲目的攻讦。

若清流领袖还是“为国为民”的孙嘉诚,那么在孙嘉诚的“振臂高呼”下,一些心存“小利”的清流未必敢发声,而大多数清流心中的“为国为民的大我”却有可能被唤醒,被扩大。

到了那时,整个清流所攻讦的,就未必是田文镜乃至雍正,而是那些抵制新政实施的官员们。

而当初雍正之所以会重用孙嘉诚,尤其是在对其的重用中,会将其放在都察院,而非外放出去,让其逐渐成长为封疆大吏,其深层次的原因也在于此。

当时,孙嘉诚在“制钱”一事上的态度,让雍正意识到他的心里装着国家,装着百姓,随后又得知其在清流里的地位,这才萌生了借重用孙嘉诚来掌控清流方向的心。

显然,雍正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在孙嘉诚的带领下,清流在“科考舞弊案”中,完全站对了方向,这才避免了雍正被八爷党的势力所胁迫,以致权威受损。

而在年羹尧凯旋回京后,孙嘉诚虽说曾主动攻击过年羹尧,但其出发点却是为了雍正。随后,在雍正的暗中授意下,孙嘉诚顾全大局也压下了清流对年羹尧的攻势,这才没有导致雍正直接丧失主导权。

只是可惜,为了敲打一个已经在失控边缘的年羹尧,雍正错误地派出了孙嘉诚,这才导致了在年羹尧一事上,雍正最终陷入了被动,更导致了这一场清流借田文镜来向雍正逼宫的大戏。

可以说,若没有雍正下错的这一步棋,新政推行起来未必会顺利,但绝不会如此阻碍重重;而若没有雍正下错的这一步棋,八爷党蓄谋已久的“八王逼宫”也未必会快速上演……

卿心君悦,一部剧,一群人,一个草台戏班子!看戏!说剧!品人!观道!

1 阅读:292
评论列表
  • 2024-10-25 13:06

    清流,很多时候挺混帐的,不事生产、自视过高。有胸怀天下的思想,但身体却很诚实:叫我干活,没门!!

卿心君悦

简介:情感观察者,书评人,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