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金砖峰会在喀山召开,扩员后的第一次大会本应是展现团结的舞台,但莫迪的到来却让氛围微妙起来。他一边暗示拥护美国秩序,一边呼吁联合国改革,“左右逢源”的策略能否让印度如愿以偿?
说起金砖五国,不少人第一反应都是“抱团取暖”——经济合作、去美元化,大家拉起小伙伴一起找出路。而这一次在喀山的金砖峰会,莫迪不走寻常路,成了“夹缝生存”的典型。扩员这么个看似增强组织实力的事,按理说应该是皆大欢喜,但莫迪一反常态,直接“泼冷水”。这事儿,得好好扒一扒。
金砖扩员,印度的“地位焦虑”金砖国家扩员,这对大多数人来说,绝对是好事一桩。多了伙伴,多了声音,自然话语权更重了嘛!但对印度而言,扩员却是把“双刃剑”。莫迪其实没那么乐意看到新成员加入,毕竟队伍越大,印度的存在感自然就没那么“亮眼”了。印度在金砖中的地位焦虑,和许多小团体一样,怕的就是“新人一来,自己成边缘人”。
更关键的是,随着扩员,金砖的多样性和政治意图也逐渐增强,而印度显然有自己的小算盘:在扩员之后还能不能继续“话语霸权”?这是个大问题。而莫迪在峰会上的发言无疑是在试探,也是对中国、俄罗斯的暗示——印度还是希望自己在这个组织里“说得上话”的。
中俄推动去美元化,印度“雷声大雨点小”这几年,金砖倡导的“去美元化”可以说闹得沸沸扬扬,这一策略的核心是减少对美元的依赖,避免被美元霸权左右。尤其在俄乌冲突加剧的背景下,这事儿显得格外有现实意义。中国、俄罗斯对此非常积极,然而印度却保持了“观望”态度——这一点,外界并不难察觉。
实际上,莫迪对去美元化的态度一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要知道,印度和美国之间的经贸往来可不小,去美元化的影响对印度而言可是潜在的“牵一发动全身”。所以,在中俄积极推动去美元化的热潮下,印度这个“半路拉车”的态度无疑让人心生疑惑。
莫迪强调联合国改革,实为争取“五常”席位在金砖峰会上,莫迪呼吁联合国改革,强调让更多国家参与决策。这话说得好听,其实背后有更大的算盘——印度一直在追求安理会“五常”的地位。可想而知,作为五常之一,这可是一张含金量十足的“通行证”,不仅可以提升印度的国际地位,还能在很多国际事务上“扮演主角”。不过,以金砖来“鼓吹”联合国改革,这恐怕是“借鸡下蛋”的思路,意图为印度增加砝码。
金砖的平衡难题:经济合作还是“政治化”?金砖国家合作的初衷是经济,然而随着政治话题越来越多,是否在无意间走上“政治化”之路?金砖一开始并不以“反美”为目标,反倒是着眼于经济的互利共赢。而莫迪在金砖峰会上明确表示:金砖不该成为“挑战”美国的工具,试图把金砖的“政治味”降到最低,生怕一不小心就被西方“扣帽子”。
但问题在于,金砖国家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单极化的某种对抗。印度的立场无疑暴露了其对西方态度的暧昧和谨慎——既想在金砖中站稳脚跟,又怕西方“秋后算账”。这姿态,活脱脱就是想“两头好处都拿”。
扩员是喜是忧?印度的“独行”带来内部风险印度在扩员问题上带头“泼冷水”,无疑给金砖内部埋下了潜在分歧。毕竟,新成员的加入意味着更多经济活力,也意味着多元化的利益需求,这在未来可能会对金砖内部的协调带来挑战。而莫迪选择公开反对扩员,明摆着就是“孤行己见”,让金砖内部的“和谐氛围”出现了不小的裂痕。
要知道,加入金砖的成员多是受到霸权主义“挤压”的国家,渴望找到一条“自立更生”的出路,而印度在这个关键时刻唱“反调”,只怕是在为自己今后的“孤立化”埋下伏笔。
莫迪的平衡术:中俄与西方间的“微妙站位”印度的国际策略可以用“平衡术”来形容,一方面不想得罪中俄,另一方面也不想和西方“割席”。这次峰会上,莫迪的发言更是让外界看清了印度的“左右逢源”策略。他对美含蓄表态,看似无意,但实际上却是对西方传递信号:印度不打算成为任何人的“对手”。
从某种角度看,印度的这套“平衡术”确实高明——谁都不明确站队,似乎人人都是朋友。然而,这种平衡并非无懈可击,一旦哪一边对印度的“拉拢”不满,随时都可能出现“信任危机”。
展望金砖未来:志同道合,方能行稳致远金砖的队伍正在不断壮大,但这样的“体量”也意味着更高的合作难度。如果每个成员都像印度这样“端着架子”,组织的稳定恐怕只是“空中楼阁”。金砖的未来需要的是同心协力,而非尔虞我诈,大家都明白,志同道合的伙伴才能在多极化的世界中占据一席之地。
印度的“左右逢源”策略或许能在短期内获取好处,但如果长期与成员国“唱反调”,恐怕要面临被“架空”的风险。
当下,金砖成员国大多是在现行秩序中“夹缝求生”的存在,扩员是顺势而为的选择。然而,印度的独特“立场”提醒我们,任何组织的“抱团”都离不开彼此信任。而金砖若想在国际舞台上“行稳致远”,恐怕还需成员国间更多的理解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