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何钟爱鲁迅:我的心和鲁迅相通,他是圣人,我是他的弟子

近代史江湖论 2023-12-07 14:16:03

毛主席和鲁迅,一位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诗人,一位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出生于1881年,毛主席出生于1893年,两人年纪正好差一轮,都属蛇。

鲁迅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最有名的文学家之一,他在生前就已经被无数人奉为导师和偶像了。而当时的毛主席,通过《新青年》得知了鲁迅。

1918年8月,25岁的毛主席第一次到北京时,对周作人介绍的“新村运动”产生了兴趣,便专门跑到八道湾去拜访,当时周氏兄弟都住在八道湾,可惜的是,鲁迅那天正好不在家,他只见到了弟弟周作人。

后来毛主席谈起此事时,还不无遗憾地说:“五四时期在北京,搞新文化运动的人,我见过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周作人,就是没有见过鲁迅。”

1934年1月,当时毛主席已经在宁都会议上被剥夺军事指挥权,正退居后方,筹备着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

这期间,毛主席得知鲁迅的“门人弟子”冯雪峰也来了,便亲自到冯雪峰的住处拜访。他对冯雪峰说:“我们约法三章,今天一不谈红米南瓜,二不谈地主恶霸,只谈鲁迅。”

在谈话中,冯雪峰转述了一个日本人的话:全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得中国,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鲁迅,半个是毛泽东。

这话也不知道是褒是贬,一般人听了可能会不高兴的,但主席却哈哈大笑,说:这个日本人不简单嘛,他认为鲁迅懂得中国,这是对的。

冯雪峰告诉主席,鲁迅读过毛主席的诗词,认为他的诗词里,有“山大王”的气概。毛主席听后又是开怀大笑。

毛主席为何大笑呢?因为鲁迅是懂他的。1927年,八七会议后,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瞿秋白邀请毛主席和他一起到上海中央去工作,毛主席却说:“我不愿去住高楼大厦,我愿意到农村去,上山结交绿林朋友。”

大革命失败后,毛主席另辟蹊径,上了井冈山,用农村包围城市,从此改变了中国革命的面貌。

两年后,也就是1936年7月,鲁迅在他文章《答托洛茨基派的信》中,三次提到了“毛泽东”这个名字,这也是《鲁迅全集》中仅有的提到毛主席的文章。

当时,托派的陈仲山给鲁迅写信说:

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就放弃了正面对抗,而是“转向军事投机”,“放弃了城市工作”,“想在农民基础上制造Reds(原文如此,意为“红色”)以打平天下”;

后来,中共又“放弃阶级的立场,改换面目,发宣言,派代表交涉,要求与官僚、政客、军阀,甚而与民众的刽子手‘联合战线’。藏匿了自己的旗帜,模糊了民众的认识,是民众认为官僚、政客、刽子手,都是民族革命者,都能抗日。”

陈仲山的这封信,要害之处在于他要坚持“关门主义”,反对“统一战线”,鲁迅看到了一点,争锋相对地回答说:

“你们的‘理论’确比毛泽东先生们高超得多,岂但得多,简直一是在天上,一是在地下。但高超固然是可敬佩的,无奈这高超又恰恰为日本侵略者所欢迎,则这高超仍不免要从天上掉下来,掉到地上最不干净的地方。”

“我不相信你们会下作到拿日本人钱来出报,攻击毛泽东先生们的一致抗日论。你们绝不会的。我只要敬告你们一声,你们的高超的理论,将不受中国大众所欢迎……”

这份回信,由鲁迅口授,冯雪峰代写,36年7月发表于《文学丛报》和《现实文学》,3个月后,鲁迅就因病去世了。

针对托派和党内一部分反对“统一战线”的同志,毛主席在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上曾入木三分又辛辣地批评他们说:

在他们看来,“革命的力量是要纯粹又纯粹,革命的道路是要笔直又笔直,圣经上载了的才是对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全部永世反革命了。对于富农,是一步也退让不得。对于黄色工会,只有同它拼命。如果同蔡廷错握手的话,那必须在握手的瞬间骂他一句反革命。哪有猫儿不吃油,哪有军阀不是反革命。知识分子只有三天的革命性,招收他们是危险的。因此,结论:关门主义是惟一的法宝,统一战线是机会主义的策略。”

当时,很多党内的领导如博古都不理解“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但鲁迅和毛主席相隔万里,却能彼此相通,指出“联合战线”才符合中国的利益,才符合中国大众的愿望,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1937年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一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天,毛主席在延安陕北公学的纪念大会上发表了《论鲁迅》的演讲,这篇演讲的内容后来一再被人们所引用。

毛主席在这次演讲中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将鲁迅说成“现代中国的圣人”,可见毛主席对鲁迅的无比推崇,这样的评价可以说是无以复加的高了。

在毛主席的语境中,孔夫子是古代中国的圣人。汉朝以后历朝历代无不尊崇孔子,无不以儒家的意识形态治理国家。而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凭借一篇《狂人日记》出道,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揭露了儒家等级制度的残国害民,发出了对旧社会最振聋发聩的怀疑和拷问。自此,另一个时代来临了。

鲁迅思想的内涵是一门深刻的学问,难以用几句话概况,但它和毛泽东思想的共同之处却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鲁迅和毛主席都推崇“新文化”,批判“旧文化”,强调思想变革对社会进步的重大意义。

鲁迅在那篇著名的《呐喊自序》中写道: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这是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他一生投身于思想文艺领域的根柢所在。

中国要进步发展,固然离不开物质方面的进步,也绝不可忽视“思想”的重要作用。伟大的社会革命,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变革,还常常伴随着“触及灵魂的思想革命”,甚至往往是思想革命、精神革命在前,而生产力的变革在后。

这是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的核心观点: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

其次,鲁迅和毛主席在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是高度一致的。

祥林嫂难道生来就自轻自贱,唠唠叨叨?闰土为何从一个活泼勇敢到少年,蜕变成后来暮气沉沉的样子?这从来不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而是几千年来的封建文化不断压迫着他们,否定着他们,让他们变得麻木、愚昧,让他们自己否定了自己的力量。

这是鲁迅笔下的“吃人”,毛主席将其精准地概括为“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四大绳索”。

他们看到了这一点,并且都对劳苦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他们都选择奋起反抗,用笔和枪,使每个被压迫,被奴役,被欺凌的人都站起来,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另外,在斗争精神上,毛主席和鲁迅也是非常接近的。

他们都主张勇于斗争,绝不妥协,绝不变节,不当假慈悲的伪君子,“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鲁迅要“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孩子们到广阔光明的地方去”,哪怕自己被沉重的闸门压得粉身碎骨。

所以,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盛赞道:“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以上这三个要素,概括起来就是毛主席在《论鲁迅》中指出的“鲁迅精神”的三个特点:政治远见、斗争精神、牺牲精神。

1945年,周总理在一次谈话中说道:“鲁迅的很多思想和毛主席的思想一致。”这也是党内最早提出二人有思想默契的言论。毛主席对这个观点当然是认同的,他曾说:“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

这种默契和相通,不仅没有因为时间的流转而减弱,反而不断增强了。《毛泽东年谱》记载:1971年11月20日,毛主席在和周总理、李先念、曾思玉、王六生等同志谈话时说道:

“我劝同志们看看鲁迅的杂文。鲁迅是中国的第一个圣人。中国第一个圣人不是孔夫子,也不是我。我算贤人,是圣人的学生。”

可见,鲁迅在毛主席的心中,地位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还上升了,他甚至自称“贤人”,以鲁迅的学生自居。

据曾担任毛主席图书管理员的徐中远回忆,读鲁迅的著作,是毛主席晚年读书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鲁迅的很多文章,如《寡妇主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答有恒先生》、《捣鬼心传》、《出卖灵魂的秘诀》等等,毛主席都反反复复度过。

直到1976年9月9日,毛主席的卧室里,还摆放着一套大字版的《鲁迅全集》,“床上、床边的桌子上放的那几册,有的是翻开放着的,有的是在某一页折上一个角,有的地方还夹有纸条……”

可见《鲁迅全集》是伴随毛主席走完生命最后几年路程的重要书籍。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8 阅读:101

近代史江湖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