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员工的合法权益,可真到了要请假的时候,每次都好像是一种“乞求”的姿态。
2024年还剩下不到两个月,一年又快要过完了,对银行员工而言,本年度是备受煎熬的一段时光。
从年终奖打折、福利慰问取消,到全行降本增效、暂停职级晋升,银行员工加班加点成为常态,好像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
平时的周末,不是培训就是开会,很少有机会能够实现双休,更别说带着家人一起出去逛逛,感受一下外面的自由。
好不容易熬过了上半年,想着利用公休假放松一下,却老是被管理层泼冷水,不仅没有请到该有的假期,还被教育了许久,“怎么一点大局观都没有”。
即使心里很不爽,但还是不能表现出来,只能列举一些理由,尝试与领导继续沟通,或者被领导说服,把旅游计划延期。
没办法,人在屋檐下,该低头时且低头,真要为了公休假与管理层撕破脸,那也是相当不明智的选择。
某些银行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企业文化,让基层员工无所适从,所谓的公休假体系,实际上是形同虚设。
简言之,公休假确实存在,可本人不提出申请,自愿奉献在工作岗位,就怪不得银行了。
第一,银行没有赔付成本。公休假是《劳动法》赋予的权利和义务,用人单位必须依法执行,摆在明面上的管理办法都没问题,可私底下却相差甚远。
有些银行比较人性化,鼓励员工合理排班,在保证银行正常运营的前提下,争取每位员工都能享受该有的假期。
对于因故无法休假的员工,银行会按照一天三倍的工资给予补偿,默认为加班工资,给辛苦工作一整年的员工一些交代。
好银行都是别人家的,大多数银行采取的都是“装憨”策略,全年未休假的员工,银行也不会有什么表示,甚至连口头表扬都很吝啬。
银行没有一丁点赔付成本,自然就不会有任何负担,“表面一套、背面一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第二,部分管理层己所不欲。银行的日子不好过,激发了银行很多管理层的胜负欲,无法接受业绩指标在自己手上堕落,变成了传说中的“工作狂”。
部分管理层严格要求自己,每天最早来、最晚走,经常组织周末加班,十多天的公休假额度,自己一天也不考虑请。
每当有基层员工来申请假期或者处理私事的时候,这些人就站上了道德的制高点,以大局观来说服员工放弃享乐主义,要积极投身于银行建设里。
银行的普通员工,一个月就几千块钱,平时的工作已经很辛苦了,还把觉悟提到这样的高度,未免有些不妥,只会加剧同事们之间的矛盾和猜忌。
第三,全体考核以业绩为导向。员工权益的主管部门,本来应该是工会和人资部,可在公休假的问题上,相关部门可能从来没有发声过。
业务部门以指标考核为导向,只要任务没有完成,员工的任何需求都有被驳回的可能,而后台管理部门同样以业绩为导向,只要没有出声誉风险,默认为都是员工自动自发的行为。
很少有银行会把员工的休假率作为考核指标,即使有这方面的考量,那也是不休假的员工占比越高,说明工作执行力更好。
如此企业文化,让请假的每一步流程都显得尤为艰难,感觉休了几天假,就占了银行多大的便宜一样,偷感太重了。
看似光鲜亮丽的岗位,隐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心酸,真的很羡慕那些能说走就走的朋友,也祈祷银行业别再卷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