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妈谈育儿
养儿子更需要多一点耐心、理解、还有等待,否则很容易就破坏了男孩身上的阳刚之气
幼儿园开展了“劳动小能手”的活动,全班36个孩子比赛叠衣服,最后得奖的前三名都是小女生
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也强调“小女生的适应、和独立能力要比小男生强”,这可不是性别歧视
从家长们进班的表现来看,小男生的欢呼声也是最强的
有些飞奔过去抱住妈妈,有些甚至担心妈妈看不到而站在椅子上挥手招呼
一声声“妈妈、妈妈”,让现场看起来格外热闹
尽管老师一而再强调“小嘴巴、不说话,小手手、放背后”,也完全盖不住男孩们对妈妈的迫不及待贴近
而家长会结束后,刚走出教室外就听到好几个男孩妈妈在一起抱怨
一个说:“真烦,每次开家长会我家儿子都跟八百年没看到我一样,见了面也不消停,不是上蹿下跳就是嘴巴叭叭个不停”
另外几个家长也连忙跟着附和说:“是呀,是呀,男孩就是一刻也不消停,我每天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应付他呀,真羡慕那些有女孩的家庭,听话懂事、还文静可爱”
听着妈妈们的这些吐槽,再看看男孩们越说越脸皮厚地往上贴的赖皮模样,我看到的不是调皮淘气,而是渴望“被好好抱一次”的心理需求
而从心理上来说,男孩小时候确实是比女孩还要脆弱一些
特别是6岁之前,男孩胆小、在某种程度上还有一种“恋母情结”
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没有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那六岁之前的所有不美好经历都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那种感觉就像是超出承受范围的“惊吓”,特别是以下4种情况,很容易让男孩在伤害里缺乏阳刚之气:01
不听话就放弃
把孩子推给别人图清净
朋友家的小姑子,叫小陈,是一个心直口快的妈妈
家里呢,目前只有一个12岁左右的儿子
虽然早年前又生了一个小弟弟,可由于某些特殊原因,这个小宝宝并没有如愿长大
为此,小陈还自责、颓废了许久
日子一晃又是几年过去了,小陈也在家里成了全职妈妈,每天为儿子的衣食起居、作业辅导为主
可“不写作业还能母慈子孝、一写作业就鸡飞狗跳”这句话可不是随便开玩笑,脾气急躁的母亲大战不好好写作业的儿子,那画面不用描述就能体会到
特别是经历多次情绪崩溃后,小陈一气之下选择出门打工,把儿子丢给奶奶照顾,然后用每个月的工资报了一个辅导班
用她的话来说:“儿子那么不听话,我待在家里一点意义都没有,还不如花钱买清净,把他送到辅导班让老师去管”
本以为留守在家的儿子,一年到头见不到妈妈几次,时间久了就会变得冷淡
没想到,在外面打工一年时间回家,小陈的儿子却变得格外黏人
但凡是妈妈在家,不愿走到哪里都脚跟脚地形影不离
有人嘲笑说:“你都12岁了,还整天黏着妈妈,真是个妈宝,一点男子汉的样子都没有”
孩子听到这句话当场就委屈得掉眼泪,还躲在妈妈身后小声嘀咕着说:“妈妈,我害怕,你不要丢下我”
那似乎下一秒就忧恐会失去妈妈的小心翼翼,与其说是男孩的柔弱,倒不如说是妈妈带给他的“惊恐”
而一个认为“妈妈会抛弃他”的孩子,内心又怎会坚强得起来呢
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你的孩子,特别是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也是惶恐无助的
妈妈的一句:“不听话就不管你”的放弃,比把孩子打一顿、骂一顿还要受伤害,这也是为什么留守在家的孩子总是容易自卑、软弱
不想养出自卑胆小的儿子,那有条件的家庭,最好在六岁之前把孩子养在身边,感受妈妈的温柔、学会爸爸身上的担当,然后再成为一个坚强果敢的阳光大男孩
02
拿男孩和女孩比
希望以此来激励孩子上进
男孩、女孩并不相同,由于人的生理结构不同,男孩的肾脏发育和女孩相比要偏慢一些
而肾气,则关乎着我们的身体精气、还有脑智力开发
通过身边的一些养男孩经历,我还发现了一个特点:能养出优秀男孩的家庭,一般都会格外注重孩子的感受,家庭角色也不会移位、或缺位
有位从事通讯行业的亲戚,自己开了一家公司,每天都有接不完的电话、处理不完的售后
可他回到家就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从来不会把情绪带回家,和儿子说话时也会把手里的事情放下认真倾听
儿子写作业,他就在旁边处理工作
儿子练琴,他就坐在旁边当观众
儿子阅读时,他也会陪着一起看书
如果妈妈需要帮助,他还会对儿子说:“走,需要我们的时候到了,你老妈在呼唤我们”
相比于重视男孩感受的和谐之家,楼上邻居家的小儿子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邻居家是一对龙凤胎,因为男孩比女孩晚出生几分钟,就成为了弟弟
姐姐是人见人夸的三好学生,每次考试基本上都是名列前茅的尖子生
弟弟呢,顽劣淘气,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团结同学,考试成绩也是差得一塌糊涂
邻居平时在教育儿子的时候,更是经常拿优秀的女儿做对比,希望借此刺激一下,激发儿子的上进心
没想到,本来还没有那么糟糕的儿子,在对比下变得越来越叛逆了
话说得多了,他就会直接怒怼:“既然你那么喜欢姐姐,那你就别管我呀,就当作没生过我”
这是什么?这就是激励不成反被伤害,重视男孩感受、和没有重视男孩感受,所形成的结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男孩本身就比女孩发育慢半拍,他们在学习和成长中所面临的困难,也会比女孩多一些
如果我们对孩子的“慢半拍”不能理解,反而拿他们跟女孩、或者同龄孩子相比,那孩子只会在无助中感到更加沮丧
他们需要的也一直是怎样改变困境、走出差距,而不是父母愚昧地打击、刺激
不想成为这样的家长,那我们在养育男孩的过程中就要多一些理解和鼓励
特别是当孩子表现得不是那么优秀时,就要及时告诉他们:“没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只需要认真把自己的每一份事情都做好了,那优秀就是迟早的事情”
鼓励、理解、还有认可,这才是“保护”男孩最需要的情感滋养
03
过度“小男子汉”化
强迫孩子做不愿意的事
孩子身上的可塑性可不要低估了,就看家长们如何激发
说个好笑的事
昨天晚上吃饭的时候餐桌突然爬上来一只蜘蛛,我吓得哇哇大叫,旁边的两个女儿也连忙跑开了
可是她们看到我拿着纸想捏、又不敢捏蜘蛛的样子,立马脱下脚上的鞋子,返回来对着蜘蛛就是一拍
本身大女儿的一拍,蜘蛛就挂彩了,小女儿还非要再补上一拍
当我问她们:“怕不怕”时,她们却扎钉截铁地告诉我:“怕,但是我们也要保护妈妈”
那种被女儿保护在身后的感觉,别提有多温暖
也许,我们都希望成为那个被孩子保护的家长,可保护欲这件事从来都是讲究强弱分明,你弱、孩子才会强
朋友的儿子,今年13岁了,每天回家的后第一件事就是问:“我妈呢”
如果妈妈不在就不停地打电话,直到把妈妈喊回家为止
别的男孩子放学后都相约去广场打篮球,朋友的儿子总是一个人宅在家里哪儿都不去
吃个饭,会喊妈拿筷子
洗个脸,会喊妈找毛巾
就连写作业,也会喊妈找笔找本
这样的情况,让朋友忧心不已,我也一直认为:这就是典型的被宠坏了
可真正了解朋友教育儿子的标准后,我不禁嘘叹
比如,儿子不愿意上幼儿园哭闹,会说:“你是小男子汉,哭鼻子也太丢人了,你看人家小女生都在笑话你”
此外,类似怕黑想牵着妈妈的手、上学路上太孤单想要妈妈接送、吃饭慢了也要妈妈陪着等等,只要孩子表现出柔弱的一面,朋友就总是会拿“小男子汉”说事
结果,男孩非但没有强化,反而被弱势了
从心理学上来说,3~6岁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建立一种性别认同的关键时期,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第一个认同的对象就是妈妈,也是她们第一个爱的对象
而这个阶段,孩子会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也是很正常的,如果我们强迫孩子坚强、从小给男孩贴上小男子汉的标签,对于男孩来说就是一种“惊吓”
他们也会觉得:“妈妈肯定是讨厌我,不爱我了,所以才会迫不及待地把我往外赶”
所以,坚强勇敢的男孩,从来不是强迫出来的,父母多一点关爱,平时再表现得柔弱一些,那自然而然就激发了孩子的保护欲
04
有“恐男”育儿观
错误以为养男孩压力大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也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
特别是在养孩子这件事情上,男孩也好、女孩也罢,我们都不要将错误的观念运用在孩子成长中
楼下开超市的老板娘,有一个弟弟,已经开始拼三胎了
因为前两个生的都是儿子,这次说什么也要生个女孩
前几天,见到本人时,还听见他非要“拼个女孩”的言论
只听见他说:
“我就想要女儿,养儿子压力太大了,小时候调皮难养,长大后还要花钱买车买房,给他娶媳妇,如果不生个女孩来暖暖心,这未来的漫漫长路都被压得没有动力了”
听完这番话,有人打趣说:“如果第三胎还是男孩呢”,结果得到的回答却是:“那就不要了”
我不知道这句话是开玩笑、还是真心话,但“女孩省心好养,男孩顽劣费钱”的言论却是极大的不公
兰妈的大舅经历了两段婚姻,第一段婚姻里有一个儿子,已经16岁了
第二段婚姻得偿所愿生了一个女儿,自从有了小棉袄后,舅舅几乎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又怕摔了
那些年,还在上初中的表弟,每次从学校回来都会听到舅舅没好气的抱怨
不是说:“看到你就生气”,就是说“一点出息都没有,你不好好学习,以后别指望我拿钱给你买房娶媳妇,找不到对象就一辈子打光棍吧”
结果,表弟初中还没有上完就辍学了,他觉得自己根本就考不上高中,从内心深处就已经把自己放弃了
虽然在老师的劝说下回到学校参加了中考,最后也不过是混混日子、走走过场
从学校出来后,表弟又在亲戚的介绍下到一家饭店打杂,刚开始由于年龄小、又不善表达,老板是说什么都不录用的,直到亲戚苦苦劝说才松口
可从小被舅舅打压,灌输“养男孩压力大”的信息,早已经让我这个表弟胆小如鼠、不知道如何社交,没干几个月还是被老板劝退了
这就是属于错误的养娃观念,如果我们从小灌输“你太难养”、“养男孩压力太大了”,那从孩子的内心他们就会带着负罪感成长
而这种负罪感不是“惊吓”是什么呢
所以,爱孩子就不要觉得他们是来给我们增加压力的,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来到身边就是个宝
你把他当成你人生中的惊喜、幸运、和礼物,那你的人生就会因为这些而变得精彩美好~
那么,关于男孩6岁之前是需要父母好好保护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有道理,把儿子当成礼物送给自己,不管这个礼物是否让自己满意,喜欢,反正接受他们的到来,好好培养就是了
感恩遇见,我一定得多点爱给我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