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评价说李恪英物,李治朽物,李世民的儿子们谁适合做储君?

雁芙说历史 2024-03-15 09:19:23

毛主席在阅读《新唐书.李恪传》时,曾批注道: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这四人中,究竟谁适合做太子,或者说谁适合做大唐的皇帝,首先就可以排除李承乾和李泰这哥俩。

李承乾和李泰都是有问题的,而且问题还不小。

首先是李承乾的问题,此人有怪癖,而且心思歹毒。

李承乾跟一个“善歌舞”的美男子有亲密关系,说白了他就是喜欢男人,是断袖之癖,历史上有这种怪癖的人,并不多见,李承乾就是其中之一。

至于心思歹毒这事儿,李承乾是真的歹毒。

李承乾与叔叔汉王李元昌关系十分要好,两人经常一起外出游猎。

别看李元昌是李世民的弟弟,也是李承乾的叔叔,但其实李元昌是李渊晚年生的儿子,十分年轻,贞观十七年(643年)死的时候才25岁而已,跟李承乾属于同龄人,只是辈分比李承乾高一辈。

史载,李承乾与李元昌一起外出游猎时,经常将各自带在身边的侍从们分成两队,命他们穿上用毛毡缝制的铠甲,手持竹枪竹刀,然后让他们扎营列队,大声嘶喊,冲锋搏斗,枪刺刀砍。

最关键的是,李承乾和李元昌命令这些人必须拼命地撕打,往往一场肉搏战下来,侍从们都被砍得浑身都是血淋淋的伤。

而这两位皇室亲王,则以此为乐,丝毫不顾身边侍从的死活。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人胆敢不听话,或者不拼命撕打,就会被绑到树上,然后就是一顿毒打,甚至有人因此被活活打死。

太子与之亲善,朝夕同游戏,分左右为二队,太子与元昌各统其一,被毡甲,操手槊,布陈大呼交战,击刺流血,以为娱乐。有不用命者,披树挝之,至有死者。——《资治通鉴》

李承乾还表示,如果今日我做了皇帝,那么明日便在皇家林苑中设置万人营,与汉王你各自统率一队人马,然后命他们互相砍杀,观赏他们拼命搏杀的战斗,岂不快哉。

接着,李承乾还说,我要是做了皇帝,就极情纵欲,但凡有人敢劝谏,就立刻将其诛杀,杀数百人以后,就再也不会有人敢再来劝谏了。

且曰:“使我今日作天子,明日于苑中置万人营,与汉王分将,观其战斗,岂不乐哉!”又曰:“我为天子,极情纵欲,有谏者辄杀之,不过杀数百人,众自定矣。”——《资治通鉴》

这段记载生动地揭露了李承乾凶残歹毒的一面。

而且,李承乾做太子的后期,曾召集上百人规模的家奴,专门学习伎乐,还学胡人装扮,日日笙歌燕舞,昼夜不绝,以至于鼓角之声,经常传到了太子府外面。

就这样一个心思歹毒,骄奢淫逸的人,真要是做了皇帝,唐朝可能就提前出暴君了。

至于李泰这个人,别的不说,只从李承乾被废后,他跟唐太宗说的一番话,足见李泰也不是什么好鸟。

自从李承乾谋反被废黜后,太子之位就空了出来,李泰为了登上太子之位,特意进宫找到李世民,说如果他做了皇帝,将来会杀了自己的儿子,然后将皇位传给弟弟李治。

能说出这种话的人,能做好一个皇帝,那还真就奇怪了。

李治和李恪就放一起说吧。

李世民后来立了李治为太子,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李世民发现李治这个人过于循规蹈矩,且性格软弱,实在不是一个做皇帝的料子。

以至于李世民一度产生了废掉李治,改立李恪的想法。

为何李世民会想到要改立李恪为太子呢?因为在李世民所有的儿子中,李恪是被认为最像李世民的,是一个“类己”的儿子。

李世民认为李恪这个儿子最像自己,将来也能掌管好李唐江山。

按照史书的说法,李恪有文武之才,素有名望,其母亲杨妃乃是隋炀帝的女儿,此人一身同时拥有隋朝与唐朝皇室血脉。

以此再往上推,杨妃的母亲是隋炀帝的萧皇后,萧家是当时的世家大族之一,势力也不小,李恪的背后实际上也是有家族势力支撑的。

最关键的是,史书上对李恪的评价都是正面的,像李承乾的歹毒,李治的软弱等等这些致命的问题,在李恪身上都没有,而且他的性格最像李世民。

如果李恪做了皇帝,肯定不会差。

有人说,李治在位期间,唐朝抵达了巅峰,至少版图上扩张到了最强巅峰。

但是,这里面,李治的作用并不算很大。

首先,他能干这么多事情,是因为他爹李世民给他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经过贞观之治以后,唐朝国力蒸蒸日上,府库充盈,李治有充足的财力去四处征战。

其次,李治时代也是唐朝一个人才断层的时代。

他把李唐的版图扩张到了最强巅峰这不假,但也都是李世民留给他的人才。

灭西突厥的苏定方,早在隋末天下大乱的时候就跟着窦建德反隋了,后来窦建德败亡以后,一直到贞观时代,苏定方才被启用,跟着李靖参与了攻灭东突厥的军事行动。

灭高句丽的李世勣,是瓦岗军的创始元老,也是李唐开国功臣,并不是李治时代的人才。

屡次击破突厥的名将裴行俭,是苏定方的唯一亲传弟子,早在贞观时代就学会了苏定方的兵法。

击破高句丽的薛仁贵,是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时发掘到的人才。

纵观李治时代的开疆拓土,基本上都是在吃他老爹留给他的老本。

而李治在位期间,这些老一代的名将凋零以后,李唐再也没有出现过十分厉害的名将,一时间出现了将才青黄不接的不利情况。

乃至于到武则天时代,根本没有能拿得出手的名将,唯一有名的,只有一个王孝杰还能拿出来说一下。

所以,在李治时代,对于将才的培养,是十分失败的。

李唐一直到李隆基时代,才再次出现了将星璀璨的局面,有王忠嗣、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还有李光弼、郭子仪,每一个都是威震天下的名将。

可李治时代,除了李世民留给他的那几个老将,他那一朝就没出过将才。

最后就是李治性格软弱这事儿,直接导致了武则天坐大,最后颠覆了自己的江山。

李治搞垮长孙无忌都是依靠武则天的强势帮助,才得以成功的,后来更是对武则天心存妇人之仁,纵容其坐大,最后尾大不掉,李治也因为过于软弱,始终下不了决心拔掉武则天这颗钉子。

唐朝的权力格局变成了二圣临朝的奇观,最后连皇位也落到了武则天手里。

如果换成是李恪接掌了皇位,这些事儿根本不会发生,唐朝可能就是另一番气象了。

但可惜的是,当李世民将自己想改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向长孙无忌透露后,长孙无忌极力劝阻,成功说服李世民打消了这个念头。

所以,毛主席在阅读《新唐书》,看到这段历史时,才会写出“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的评语,还评价李世民“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其实长孙无忌是有私心的,因为李治是他的亲外甥,而李恪跟他可没有半毛钱关系,他当然是向着自己的外甥了。

如果再把长孙无忌想得腹黑一点,正是因为李治性格软弱,将来才好控制,这也有可能是长孙无忌的如意算盘。

0 阅读:38

雁芙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