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逼得越紧,中学越没后劲?德西效应告诉你,如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趣知地理 2022-09-22 11:58:29

周末约朋友带小孩到公园玩。朋友跟我抱怨,她小孩今天在爷爷奶奶家玩了一天的手机,爷爷奶奶不管,也管不了,她觉得这小孩一旦没有她盯着就“放飞自我”了,但谁又每时每刻都能盯着孩子?

朋友小孩今年读五年级,各科成绩90多分,在小学看不出太大的差距,但是在朋友的眼中,这孩子毛病一大堆:注意力不集中、坐不定、写作业不认真、整天只想着玩......

为了让小孩坐得定,朋友给他报了围棋班。

为了不给小孩玩得太野,朋友严格控制了小孩到户外游玩的时间,除了周末,平时每天下午放学后都不得出去玩。

为了不让小孩输在起跑线,朋友给小孩报了很多辅导班,英语、数学思维等等,基本每天晚上都安排了课程和学习任务。

朋友想让孩子坚持下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按她的话来说:“小学不加点压,怎么能适应中学的高压?”

不到八点,朋友就催小孩回家了。

“妈妈,今天是周末,再玩一会儿吧。”孩子明显没玩够,嘟囔着说。

“不行,已经玩了一个多小时了,回去还有很多事要做,不要整天只想着玩。你看他,如果不叫他,他可以玩到半夜。”小孩只好灰溜溜跟着妈妈回了家。

像朋友这样的家长,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有些家长会感慨,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这么重视,都盯得这么紧了,可孩子怎么还不够自觉呢?

我也遇到过一些家长,孩子在小学明明成绩不错,读中学脱离父母的管教后就松懈下来了,后劲明显不足,成绩一落千丈。

其实,孩子在低年级一味地逼太紧并不可取。

古人云:“无为而治”。“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要依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过度加以干预,激发事物本身的内驱力,最终实现可为。

对小孩的教育也同样适用。

全美当红知名教育专家杰西卡·莱西就提出了一个突破性的理念,他在《“不管教”是更好的管教》中提到:“我们不是管教得不够,而是过度管教了。”因此,他提倡:“我们现在要对孩子做的是不管教。

不过他在书中也解释了,不管教并不是完全放任不管孩子,而是在大原则下给孩子适当的成长空间,从而激发孩子的自主性。这样下来,就算孩子到了中学,乃至走出社会,都有独立面对世界的智慧和勇气。

显然,朋友对孩子的教育用力过猛了,为孩子安排好的一切,却也扼杀了孩子学习兴趣和内驱力,这种做法违反了

心理学中的“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是指,如果我们希望某种行为得以持续,就不要给它过多的外部理由。因为外部理由越充分,内部理由就会减弱或消失。

放在教育中,就表现为,家长、老师让孩子学习,而不是孩子自己想学。

那么,怎么把握这个“管”与“不管”的度呢?

1. 要把握好“边界”。

要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而不是为家长而学,后果要他自己承担,家长不要过度介入甚至是包办,尽量引导孩子独立学习,偶尔的成绩下降也不要过于焦虑,家长的情绪会传导给孩子,要适当包容孩子犯错,让孩子能够在挫折中成长,这样才能孩子即使上了中学也能自主学习和应对挫折。

2. 要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阶段,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比只关注表面的分数更为重要,要让孩子养成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复习巩固、总结错题等好习惯,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3. 多进行鼓励式教育。

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多以打压为主,目的就是让孩子戒骄戒躁,然而过度的打压,会让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沉重的心理负担会把自己压垮,心结解不开,严重的会出现抑郁。多进行鼓励式教育,给孩子多些正能量的引导。

4. 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不是每个家长都有精力和能力一直指导孩子的学习,随着孩子年级的增长,所学知识也越来越难,成绩开始出现两极分化,那些养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孩子在高强度高难度的学习面前会更有优势。内驱力是要从小养成的,在小学时过度地逼孩子学习,会扼杀孩子的内驱力,短时间可能对提高分数有效,但是从长远考虑是弊大于利。

总结:如果把家长的监督归为外部干预的话,那么对孩子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内部力量,也就是内驱力。让孩子明白学习是愿意做而不是必须做。

你对孩子小学的学习,是“紧盯”还是“放手”呢?欢迎留言评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0 阅读:129

趣知地理

简介: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