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刚对中国加税,大众便考虑关闭在德工厂,数万人将失业

嗨翻体育秀 2024-09-08 02:20:25

德国总理朔尔茨又大手一挥,17套IRIS-T防空系统,价值数十亿欧元,慷慨地送往了乌克兰。说好的“勒紧裤腰带”呢?

德国民众不禁要问,这钱,从哪来?花在乌克兰的每一分钱,都像是打在德国经济这头“病牛”身上的一记重锤,震得人心惶惶。

一边是“慷慨解囊”支援他国,一边是国内经济持续低迷,甚至连德国工业的骄傲——大众汽车,都开始史无前例地计划关闭本土工厂、裁员,还准备终止延续了三十年的就业保护协议。

德国,这是怎么了?

说起来,大众汽车这些年过得也并不舒坦。外部环境的“寒冬”自不必说,疫情的冲击波还没消散,欧洲汽车市场需求萎靡,2024年交付量比起峰值时期,直接少了200万辆!

曾经车水马龙的欧洲街头,如今却鲜见新车的身影。

面对如此“惨淡”的市场,大众汽车纵使家底再厚,也经不住如此消耗。去年,大众集团生产了约900万辆汽车,可这还没算上马力全开时的产能——足足1400万辆!

产能过剩,库存积压,大众汽车就像一个不停生产却卖不出去货的“悲情英雄”,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利润被一点点蚕食。

更要命的是,新能源汽车的浪潮席卷全球,中国品牌的强势崛起,更是让大众汽车倍感压力。在欧洲主推的电动车型,不仅市场反响平平,还被中国品牌的“高性价比”杀得措手不及。

反观中国市场,大众汽车同样举步维艰。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开始青睐本土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性能出色、价格亲民,谁还会对那些“老牌”燃油车念念不忘呢?

内忧外患之下,大众汽车可谓是“腹背受敌”,曾经的“汽车帝国”光环,也逐渐黯淡。

为了自救,大众在2023年制定了一项雄心勃勃的三年削减成本计划,目标是节省100亿欧元,并将利润率提升至6.5%,试图通过“瘦身”来抵御寒冬。

然而,现实却给了大众一记响亮的耳光。2024年上半年,大众汽车利润率不升反降,跌至2.3%,距离目标越来越远。

眼看计划落空,大众高层将目光转向了德国本土的两家工厂——一家汽车制造厂和一家零部件厂,准备挥泪“断臂求生”。

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了轩然大波。要知道,关闭这两家工厂,意味着大众汽车的年产量将直接减少50万辆,相当于砍掉了其在德国市场损失的全部份额。

这对于一直将德国视为“大本营”的大众汽车来说,无疑是“壮士断腕”的抉择。

然而,更让大众汽车员工难以接受的,是集团高层随后抛出的另一枚“重磅炸弹”:终止1994年就开始实施的就业保护协议。

这份协议,曾是数十万大众员工的“护身符”,保障着他们的工作岗位和正当权益。如今,大众却要单方面撕毁协议,将员工推向风口浪尖,这怎么能不让他们心寒?

面对公司高层的“无情”举措,大众汽车的劳资委员会坐不住了。他们组织了超过16000名工人参与抗议活动,怒火冲天,高呼“反对任何工厂关闭计划”,“工人不应该为公司高层的管理失误买单”。

在劳资委员会看来,大众汽车目前困境的根源,并非成本控制不力,而是高层管理不善。盲目扩张、转型迟缓、决策失误……这些才是导致大众汽车利润下滑的“罪魁祸首”。

一味地将问题归咎于工人,试图通过裁员来转嫁风险,只会让大众汽车失去人心、失去未来。

事实上,大众汽车的劳资矛盾由来已久,双方在管理理念、发展战略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早在几年前,时任大众汽车CEO的赫伯特·迪斯就曾因强推电动化转型,引发了工会的强烈不满,最终被迫辞职。

而现任CEO虽然在大众集团工作多年,深谙内部运作机制,但面对如此严峻的市场形势,也不得不采取“断臂求生”的策略。

“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但我们必须做出改变。”大众汽车CEO在面对媒体的追问时,语气沉重。

或许,对于这家拥有87年历史的汽车巨头来说,关闭德国工厂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艰难的挑战在等待着他们。

大众汽车的困境,实际上是德国经济的一面镜子,折射出这个“欧洲经济火车头”正在面临的深刻危机。

大众汽车计划关闭德国工厂、裁员的消息,就像一颗深水炸弹,在德国社会掀起了惊涛骇浪。

这家拥有近30万名德国员工的汽车巨头,其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德国经济的敏感神经。当大众这台“发动机”开始“熄火”,德国经济这辆“汽车”,还能开多远?

“大众的困境,是整个德国制造业的缩影。”德国经济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指出,“德国经济正在面临更广泛的危机,预测机构纷纷下调其增长预期,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

曾经引以为傲的“德国制造”,如今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化浪潮下,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德国制造业赖以生存的成本优势逐渐消失殆尽。

与此同时,德国政府在经济政策上的一系列失误,也为大众汽车的困境埋下了伏笔。

为了讨好美国,德国政府不惜牺牲自身利益,追随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打压竞争对手。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最终只会损害德国自身的汽车产业利益。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德国过度依赖俄罗斯的廉价天然气,能源结构单一,风险巨大。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断气”,德国能源价格暴涨,工业生产成本飙升,经济发展雪上加霜。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德国极右翼势力近年来不断抬头,其保守、封闭的政治主张,与全球化时代背道而驰,为德国经济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面对如此严峻的经济形势,德国政府却似乎束手无策。总理朔尔茨一边高喊“勒紧裤腰带”,一边却在增加军费开支上毫不手软。

“德国政府的当务之急,是正视自身问题,而不是把责任推卸给别人。”德国知名经济学家汉斯·维尔纳·辛恩一针见血地指出,“德国需要进行深刻的结构性改革,才能走出困境。”

然而,改革意味着阵痛,意味着既得利益者的损失。在利益集团的阻挠下,德国政府的改革举步维艰。

大众汽车的困境,为德国敲响了警钟。如果德国不能认清形势,及时调整发展战略,那么,等待它的,将是更加黯淡的未来。

大众汽车的困境,并非个案,它折射出的是传统汽车强国在面对新兴力量崛起时的焦虑和迷茫。

曾经在燃油车时代叱咤风云的德国巨头,如今却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步履蹒跚,被中国品牌远远甩在身后。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崛起速度,令世界惊叹。凭借着强大的产业链优势、技术创新能力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电动汽车品牌在短短几年间就实现了“弯道超车”,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且开始进军海外市场,与传统汽车强国展开正面竞争。

在欧洲,中国品牌的电动汽车凭借着更高的性价比、更智能化的配置以及更时尚的外观设计,赢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大众、奔驰、宝马等传统豪车品牌,也不得不放下身段,与中国品牌展开价格战。

“中国速度”让德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同时也激起了他们的焦虑和不安。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欧盟不惜动用贸易保护主义武器,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高额关税,试图以此来阻挡中国品牌的攻势。

然而,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最终只会损害欧盟自身的利益。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链条完整、成本优势明显,欧盟的关税壁垒,只会让欧洲消费者付出更高的购车成本,却无法阻止中国品牌的崛起步伐。

“与中国‘脱钩’是愚蠢的,合作共赢才是唯一出路。”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希尔德加德·穆勒曾多次公开表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电动汽车领域最具创新力的国家之一,德国汽车企业应该加强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

然而,在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裹挟下,德国政府在对华政策上却显得摇摆不定,缺乏战略定力。一边高喊着要与中国加强合作,一边却又不断设置障碍,阻碍中德企业之间的正常交流与合作。

大众汽车事件,再次给德国敲响了警钟。面对中国崛起的现实,德国唯有摒弃偏见,调整心态,才能找到正确的应对之道。

关厂裁员、劳资冲突、市场萎缩、竞争加剧…… 大众汽车,这家曾经辉煌的汽车帝国,如今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

面对内忧外患,大众汽车高层也在积极寻找破局之道。他们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电动化转型战略,计划到 2030 年,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达到 50% 以上,并投入巨资研发自动驾驶、车联网等前沿技术,试图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重塑辉煌。

然而,大众汽车的转型之路,注定充满荆棘。传统汽车巨头转型新能源,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克服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重重挑战。

大众汽车事件,是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剧变的一个缩影。在新能源、智能化浪潮的推动下,汽车产业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革。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和最具创新活力的国家之一,正在引领着这场变革的方向。

德国,这个曾经的“汽车王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未来,唯有拥抱变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资料:中国经济网:2024-9-5:大众首次提出关闭德国本土工厂计划 工会强烈抗议

澎湃新闻:2024-9-5:首度考虑关本土工厂,德国大众答澎湃:正迎挑战,必须果断施措

新华网:2024-9-3:大众汽车考虑首次关闭德国工厂

财联社:2024-9-5:大众管理层解释降本缘由,工人高喊“我们才是大众”

澎湃新闻:2024-6-18:欧盟关税大棒砸向中国电动车,中国德国商会呼吁防止陷入“贸易战”

央视新闻:2024-9-4: 德国总理称将再向乌克兰提供17套IRIS-T防空系统

0 阅读:83

嗨翻体育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