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军队将领中,不少人能文能武,干政治是把好手,干军事很出色,如邓华、杨成武、王建安、杜义德等等。
杜义德是红四方面军的将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一直在刘邓麾下任职,干过军事教育,也干过政治思想工作,还担任过军事主官。任职上很灵活,不受限制,哪里需要可调哪里。
刘邓麾下名将不少,如陈赓、陈锡联、杨勇、陈再道、王近山、杜义德、周希汉等等。其中,陈赓、陈锡联、杨勇、杜义德都是能文能武的。
抗战爆发后,四方面军的干部并非都编入129师,有不少留在抗大,如洪学智、聂凤智、杜义德,还有些抗大毕业后,调去新四军,如王必成、陶勇等等,大部分将领编入129师任职。
杜义德在抗大当学员,后担任大队长。1939年因前线作战部队需要干部,被派往129师担任随营学校副校长,抓干部培养工作。直到1940年才到前线作战部队担任副旅长。
实际上,他很想在作战部队打仗,一直没有如愿,如今能到前线战斗,很珍惜机会。此时的抗日形势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新编4旅隶属于冀南军区部队,司令陈再道,政委宋任穷,副司令王宏坤,陈再道、王宏坤都是四方面军的老首长,4旅旅长徐深吉也是四方面军的老战友,资历一样。
因为要一元化领导,军区主力兼任地方,主力旅分别兼任军分区,杜义德还兼任二分区副司令。抗战时期打游击战,相持阶段相比抗战之初的战斗形式不同。过去都是主力打仗,如今部队主力化整为零后都是区域性作战,主要进行反扫荡作战等。
1941年以后,他担任军分区司令员兼地委书记。
抗战胜利后,晋冀鲁豫边区四个军区主力组建1纵、2纵、3纵、4纵,冀南军区主力改编为2纵,陈再道从延安回来后担任纵队司令,主力要机动作战,冀南军区作为二级军区,需要配备地方军事干部,杜义德从军区副司令提拔为司令。
后来一段时间,刘邓率领主力出击陇海,2纵负责京汉路一带敌人,2纵司令陈再道兼任冀南军区司令,杜义德此时调去6纵担任政委。
6纵是太行军区地方部队升级而来,首任司令王宏坤,第二任司令是王近山,都是原四方面军的将领。王近山与杜义德年龄相仿,资历相仿,性格相仿,在他俩的指挥下,6纵开启快速成长。仅凭定陶战役就在晋冀鲁豫野战军打出了名堂。
在此之前,陇海线作战时,打主攻就是王近山争取到的,取得不小胜利。
一般情况下,地方部队升格为野战军,需要不断磨练,至少也要有1年才能成长起来,而这支部队成长起来也就几个月。像秦基伟领导的9纵,从1947年9月,到1948年郑州战役才算成长起来,之前都是打配合,打敌人地方武装为主。
可见王近山与杜义德搭档被称为黄金搭档,名头不是白来的。
1947年春,因王近山腿意外受伤,使得杜义德在军事上得到更大发挥,如打城市攻坚战:汤阴攻坚战以6纵为主攻,3纵配合。此后豫北战役、鲁西南战役中他是军政一肩挑。部队千里跃进大别山,野战军司令部首长跟着6纵行动,说明其战斗力。因为6纵就在首长身边,他们执行的任务也是最多的,一会到这里,一会到那里。
邓政委说6纵扛起了大旗,这一点都不假。
1948年初夏,王近山归队后,杜义德把部队交给他。在之前1年的作战中,是晋冀鲁豫打仗最频繁,作战最苦的,战略态势也从被动逐渐转入主动。6纵所取得的成绩,杜义德是功不可没的,而且6纵走出多位战斗英雄,如王克勤运动,向全军推广。这就是6纵
1949年,全军改编后,基于前线与后方,也基于老将资历和能力不同,在兵团建时方面作出调整,陈赓、陈锡联、杨勇担任司令员,老资格的陈再道到河南军区担任司令员。此时的河南军区可是与兵团是一个级别,只是管辖的都是地方部队。当时湖北军区司令李先念,副司令王宏坤、王树声。
后来部队南下后,不少兵团司令兼任一省军区职务。
陈再道离开野战部队后,改编后的10军谁来指挥?那就是非杜义德不可吗?
10军过去是冀南军区主力改编而来,而杜义德从1940年到冀南军区,工作到1946年才离开。对冀南部队非常了解,不少指战员熟悉他,有一定的影响力,部队给他带大家容易接受。如果空降其他将领,部队有没有意见呢?毕竟这支老部队不是没有将领了,怎么就不能从内部提拔吗,非要空降干部。
杜义德到任可以很平缓的接收,直接指挥部队作战。他不仅担任军长,而且还兼任3兵团副司令。对于他的使用,可以文,也可以武,非常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