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之战:三国最大规模北伐,亦是诸葛家族与司马家族的东线对决

小瑀说史吧 2024-09-23 14:26:59
序言

不管是为了理想、权力还是利益,三国后期,诸葛家族一直在积极北伐,并顽强对抗司马家族。

公元253年,东吴辅政大臣、太傅诸葛恪统率二十万大军北伐,与曹魏军队在新城(今安徽合肥西)展开激战。

诸葛恪是诸葛亮的亲侄子,新城之战爆发时,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已过去二十年,此次诸葛恪北伐虽与其叔父复兴汉室的动机不同,但亦是诸葛家族的战略反扑。

与此同时,司马家族完成权力更替,司马师早在三年前接过父亲司马懿的权杖,执掌曹魏大权。

诸葛与司马这两大代表不同政治利益的家族再次对垒,新城之战成为三国时期最大规模的北伐。

新城之战,三国最大规模阵地战,诸葛恪上演东吴版“出师未捷身先死”

诸葛恪出生于公元203年,他的父亲诸葛瑾任东吴太傅,是孙权的心腹重臣,叔父是蜀汉大名鼎鼎的丞相诸葛亮。

诸葛恪自幼聪明伶俐,年少有才名,被称之为神童,深为东吴士人好评。

再加上家族的深厚背景,诸葛恪青年得志,十九岁出仕任左辅都尉,后任丹杨太守,一路平步青云。

245年大将军陆逊病故,诸葛恪代为大将军,掌管东吴军政大权,252年孙权病逝,诸葛恪被拜为太傅,担任幼主孙亮的辅政大臣,成为东吴实际掌权人。

诸葛恪一上台就干了一票大的,原来在诸葛恪执政的同时,司马师也接替父亲司马懿,以大将军身份执掌曹魏政权。

此时正值孙权病故,司马师趁东吴主少国疑之际,率步骑七万伐吴。

情势危急之下,诸葛恪亲自率领四万吴军御敌,双方在东兴展开激战,诸葛恪趁敌军不熟悉地理环境,心态懈怠,发动突袭,大破魏军,取得东兴大捷。

诸葛恪凭功受封丞相,荆、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同时诸葛恪广施德政,轻徭薄赋,取消关税,广开言路,广收民心,东吴上至官场,下至百姓无不拍手称快,诸葛恪个人声望达到顶点。

一直以来,诸葛家族被他叔父的光芒所笼罩,蜀汉丞相的智慧和能力被世人景仰,然而五次北伐终是意难平,最后落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剧结局。

斗转星移二十年,诸葛恪站在同叔父一样的高度,以少胜多,大破魏军,这是诸葛亮北伐未曾企及的战果,最关键的是他战胜的是司马家的后人。

此时的诸葛恪有些飘了,他自认为他可以取代其叔父的地位,成为东吴乃至天下的第一贤相。

为此,他想乘东关大胜的余威出兵伐魏,但诸葛恪显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东吴以三州偏安之地对抗广据十州,人口是其三倍的魏国显然不自量力。

更何况东吴军队实行部曲制,士兵资源掌握在本土豪族手中,对外敌入侵的防守战绰绰有余,但进攻战却十分拉胯,更何况东吴一向擅长水战,舍舟楫,上马匹的陆战非其强项。

因此诸葛恪不顾现实,执意北伐,招到满朝大臣反对。但诸葛恪却教训群臣,他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不趁此时伐魏,将留下长远的遗憾。

可在东吴的这帮大臣看来,东吴政权本身就是割据政权。

相比之下,魏国受汉献帝禅让得天下,虽然是被胁迫的,但程序和法统没问题,三辞三让,禅让仪式一样不少名正言顺。

蜀汉虽偏安益州,但人家刘备是汉室后裔,以匡扶汉室为己任,自立为帝亦是延续大汉香火,具有政治伦理先天优势。

而东吴呢?论法统比不上魏国,论血统不如蜀汉,天下无论谁为主,都轮不着你。可群臣慑于诸葛恪威严,只能被动遵从。

253年七月,诸葛恪发动全国上下,组成一支规模史无前例的二十万大军,相约蜀汉大将姜维一同出兵,东西夹击魏国。

很显然如果魏国陷入两线作战,将非常麻烦,中书令虞松分析,姜维孤军深入,蜀中往外运粮困难,应趁此机会派遣关中各军出其不意攻打姜维,蜀军将很快撤退。

司马师从其计,一面派老将郭淮、陈泰率领关中军队阻击姜维,另一面让叔父司马孚统领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向淮南杀来。

此时诸葛恪没有大规模攻打淮南,而是将全部大军围攻合肥附近的新城,他想通过围点打援,引诱司马孚发兵救援新城,到时候以逸待劳,全歼其主力。

然而计谋被司马师看破,他让司马孚前线主力在寿春按兵不动,只等吴军在新城消耗,等待时机一战而克。

守卫新城的是牙将张特,守军只有四千人,但凭借坚固城池顽强防守,但诸葛恪堆积土山,倚仗规模优势发动猛烈进攻。

就在新城将要失陷之际,张特遣使诈降,声称被围攻超过百日而救兵未至者,虽然投降,其家属也不治罪。

现在已经九十多天,请立即停止进军,等过百日率众来降,为增加可信度,张特还让使者把自己的印信押在吴军大营。

诸葛恪信以为真,下令停止进攻,而张特则趁空挡加固城防,修筑防御工事,并向吴军宣告将战斗而死,决不投降!

诸葛恪知道自己被耍,气愤至极,下令攻城。

但此时正值盛夏,天气闷热潮湿,尸体堆积城外,吴军疲劳不堪,饮用了受污染的水源,很快爆发瘟疫,死伤者遍地,根本无力攻城。

将士们纷纷向诸葛恪进言,请求撤兵,但诸葛恪既抹不开面子,又找不到破敌良策,忿恨之情常流露于外表,多次训斥下属,拖延日久,吴军士兵病死越多,招其退兵的诏书也纷至沓来。

诸葛恪最后实在没有办法只能撤退,在撤退的道路上,吴军面临前所未有的狼狈。

受伤生病的士卒艰难地扶持行走,病重者倒毙于沟中,有的人则逃跑,全军上下沉浸在哀痛悲叹之中。

此时屯居淮南的司马孚得知吴军撤退的情报,当即下令追击,斩杀吴军万余人,吴军主力全线崩溃,至此新城之战以吴军的失败告终。

这场战争的惨败,诸葛恪负绝对主要责任,个人声望跌至谷底。

眼下对于诸葛恪来说,超越前人已是奢求,能保住权势才是关键,为此他罢免了一批他认为作战不力的官员,选亲信之人充任中枢和亲军岗位。

但这并不能阻挡政治声誉的下滑,当年十月,孙峻和吴主孙亮发动政变,在酒宴上将诸葛恪诛杀,并夷灭三族。

至此威名卓著的一代权臣诸葛恪正式陨落,而政变被杀到上台执政不过一年。

诸葛家族的悲惨结局:分仕三国,却被司马家族团灭

诸葛恪被诛杀意味着诸葛家族在东吴数十年的经营土崩瓦解。

诸葛恪的覆灭标志标榜忠义传统的诸葛家族与善权谋的司马家族斗争的全线溃败。但这丝毫不影响诸葛家族在后世心目中的形象。

从发展轨迹来看,诸葛家族可谓多点开花,史载:

“诸葛氏一门三方为冠盖,天下荣之。”

说的就是诸葛瑾、诸葛亮和诸葛诞三兄弟,其中,诸葛瑾和诸葛亮为同胞兄弟,诸葛诞为瑾、亮族弟。

其中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并成为蜀汉实际最高执政者,诸葛瑾辅佐孙权,担任大将军、太傅等职,也是柱石之臣,诸葛诞则出仕曹魏,任征东大将军,成为地方军政大员,对魏末军政局势也有很大影响。

三人虽是同族血亲,但却各事其主,互不结党。

比如诸葛瑾出使蜀汉,与诸葛亮会见只谈公事,不论私情,诸葛诞攻打东吴更是不遗余力,丝毫不给诸葛恪这个堂侄一丝情面。

但看似孤立的个体却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这个联系诸葛家族的因子就是忠义,对各自效命国家的忠,对各自君主的君臣大义。

而这一切还要追溯至诸葛家族的先祖诸葛丰,诸葛丰在西汉元帝时期任司隶校尉,负责监察朝廷及京师百官。

诸葛丰以刚直闻名,严厉打击权贵,即便被奸佞构陷排挤罢官,依然坚持崇法习儒、忠君报国的理念,这是琅琊诸葛氏近四百年的家训传承。

直到三国时代,以诸葛亮为代表的琅琊诸葛家族,终于得以一展才华,成就一段壮烈豪迈的慷慨悲歌。

诸葛亮以《隆中对》华丽出场,辅佐刘备成就三足鼎立霸业,刘备死后,他扛起匡扶汉室的旗帜。

一篇《出师表》道尽了孤单忠臣的良苦用心,五次北伐竭尽股肱之力,为蜀汉大业奉献毕生精力,真正实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瑾才略虽不及弟,但温厚诚信,低调踏实,深受孙权信赖,而且作为诸葛亮的同胞兄长,在吴蜀联盟中起到关键的串连作用。

至于诸葛诞则是诸葛家族留在北方的代表,他出仕曹魏,是铁杆亲曹派,长期供职军队,镇守于军事重镇寿春,为曹魏不可多得的良将。

只可惜诸葛家族未能实现宏图愿景,诸葛亮五伐中原,被司马懿阻击于祁山,最后也只能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意难平,他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在卫魏灭蜀之战中战死于绵竹。

东吴方面,诸葛恪被司马师击败于新城,导致被政敌扳倒,诛灭全族。

诸葛诞在诸葛恪死后的第四年,发动反对司马氏专权的叛乱,他的对手是司马昭,诸葛诞坚守寿春数月,最终还是寡不敌众,兵败身死。

不过,虽然诸葛家族在与司马家族的斗法中落败,但其表现出的忠义思想足以名垂千古,照耀后世。

0 阅读:0

小瑀说史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