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留取心魂相守
01
如此感慨的来源在于周末进了趟城,去了复兴中路淮海路那边,从前的法租界。
网络上喜欢叫这一片叫“梧桐区”。确实到处都是梧桐树。一些看着就挺有年纪的老房子,一楼都是些看着就挺贵的点。GUCCI一个巨大的标,矗在那里。
老师说从前住在这儿的人非富即贵。
前清的,北洋军阀时期的,国民政府时期的,共和国的,从这里走出去过能主宰国家命运的人。
我只是东张西望。
这里的路都不宽,看着更像给人走而不是给车走的。
02
想写个从民国开始的故事,最近猛看相关材料中。终于搞清楚了北洋军阀时期的那段混战的大概状态,略懂了点“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意思。读得多了些,觉得曹锟、张勋、袁世凯们,也变得“可爱”了一些。
地点放在哪里呢?
大致是想从杭州的深宅大院里开始,然后到了上海。就跟写《山居杂忆》的高诵芬女士一样。
但我的女主角的人生要再波澜起伏一点,先生给她算命,说二十五岁前不能结婚,否则克夫,所以她就一直没有被人相看没有定亲,可以到外面走走。她的家肯定是要破的,北洋军阀混战的时候找个契机让她流离失所好了,大小姐要经历苦,要融入人民群众,故事也好继续写下去,她要寻自己婚姻以外的出路,正巧嘛,这个国家和社会也正在寻。
顺便读些校史,想着让我的女主角到复旦来读个书吧。就住在从前的子彬院里。
我想得好远,已经想到卖出版权然后摄制组来学校取景这种八字没一撇纸都没摊开的事情了。
要读的书还有好多,现在下了班就是玩消消乐然后读这些书。还是挺有意思的。
书读了,也就无所谓小说写不写了。
03
杨浦区本就在上海的东北,所以复旦有时候是“东北某高校”。
学校周边还有很多“国”字开头的路,据说是差点打算那那边当中心建立政权的,后来自然是跑去海的那一边了。听人说从前杨浦如何如何乡下,其实从我到这里读书的时候,就已经只觉得五角场好繁华了。
04
但进了回城,还是觉得梧桐区感觉都不一样,和外滩的那种上海感觉是不一样的上海感觉,但都是挺地道的上海感觉。
有钱,偶尔有点权。可以没有权,但不是那种拿不到权,是可以选择不要权。
连饭店都要更豪华一些,独栋的房子,雕梁画栋的,古朴的,豪华的,像《北平无战事》里方孟敖他们家的那种感觉。
外面还有家临街的店,叫“小公馆”,我们就互相开玩笑,小公馆,那里面那个就是大公馆。大公馆里住着主人,小公馆就是安置阿姨和门房的。
小公馆外面立着菜单,一碗面就要68。
知道学校6块钱的面的好了。